王文晶,孙 颖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我国非营利组织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以长春市为例
王文晶,孙 颖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之外的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方面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此以长春市为例来探讨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对地区发展的影响,了解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从而为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制定依据,以期促进长春市非营利组织更好地发展,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非营利组织;地区发展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国家危机”的扩展,非营利组织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非营利组织的数量与规模迅速增长,并带来一场全球性的“社会革命”。从经济学理论来说,“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为以民间性与公益性为特征的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发展空间,并为缓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可能。美国学者萨拉蒙认为,这场革命对20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19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影响。非营利组织这类团体的增长可能永久地改变了国家和公民的关系,它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们所提供的物质服务。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的兴起使其成为与政府、企业并驾齐驱的第三部门。其活动涉及教育、卫生保健、环境保护、慈善救济和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好非营利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从长春市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从第一家非营利组织建成至今,现拥有数量已超过700多家,种类繁多,具体包括:教育类机构、卫生类机构、劳动类机构、医疗类机构、慈善类机构、助残类机构、文化类机构、科技类机构、旅游类机构等11种类别,其中,教育类机构与劳动类机构的数量居多。随着非营利组织的规模不断壮大、资金来源渠道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组织能力逐步提升,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长春市的社会繁荣与地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长春市非营利组织拥有的数量、发展的规模以及活动范围来看,充分体现了长春市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非营利组织在发展的进程中,不仅带动了志愿队伍的壮大、爱心事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沟通政府或企业,共同带动地区的公益事业发展。例如,长春市心语协会,其志愿者主要来源于长春市内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队伍庞大,在组织内部设有以广大残友为服务对象的助残部,以中小学贫困生和单亲青少年为主要帮扶对象的助学部和心理支持部等,而且在长春市爱心企业设立募捐箱,唤起公众对青少年受教育权利的关注,至今,已有亚泰集团、卓展购物中心等12家爱心企业参与心语助学。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春市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并且起到了积极的领头羊作用。
图1 您认为非营利组织及其活动真的能在各方面促进地区发展吗
表1
社会公共秩序的形成是政府通过社会的法律性强制力量来发挥作用的。社会公共秩序的形成最终尚须依靠社会的自律来实现。作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能够聚合和表达某种程度上的社会公共利益,协调和处理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相互之间的关系,培养民众养成某种共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如长春市心语协会的志愿活动有助于人们形成倡导奉献、关心他人的高尚品德;长春市汽车行业协会的宗旨是努力做好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协调工作,以政府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地区汽车工业的发展等。
非营利组织能够提供广泛的社会性服务,而这些社会性服务正是我国当前社会所缺乏,而且仅仅依靠市场和政府是无法有效地提供或者暂时无力提供的。长春市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很广泛,几乎涵盖了社会行业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环境保护、科研、教育、卫生、文化与休闲、慈善救助、扶贫、就业与职业培训、法律、中介、社区发展以及宗教活动等。这些领域的涉及,从一定程度上直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公共服务的缺位往往导致居民生活质量下降。非营利组织的出现突破了社区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在政府和市场之间非此即彼的模式选择,为公共服务的提供创造了可选择的广阔空间。非营利组织具有不以营利为目的和志愿者参与的特点,其服务是出于利他的动机,所以在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和一般服务方面具有与政府和市场营利组织相比的比较优势。长春市部分非营利组织也相应地拥有此项优势。它们常常与社区联手,合作开展活动,从而带动自身发展、社区发展以及地区性发展。在社区志愿服务方面,这些非营利组织也利用自己广泛联系群众的组织优势,积极动员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从事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醇化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就是提供市场和政府完全不能提供或者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其本身就是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非营利组织自身健康快速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作为第三产业的非营利组织的充分发展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伴随着长春市非营利组织的大力发展,同时也相应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就业率。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也在不断地转变,社会结构的分化不断加深,很多人游离于“组织”之外,缺乏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有利于社会的再次整合。长春市的非营利组织也如此,一些非营利组织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促进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一些非营利组织,特别是立足于社区的非营利组织,如戏剧社、秧歌队、书画协会等等,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有一些非营利组织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工作,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这些非营利组织,按照人们不同的兴趣、爱好、特点或者不同的社区、阶层而构建起来,他们将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的树立或建立融于一体,建设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促进了地区内公民的继续再教育,更加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和谐。
尽管总的来看,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急剧上升,已经并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就其能够和应当发挥的作用而言,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和欧美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相比,和正在兴起并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和改革开放中社会巨大变迁带来的需求相比,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明显先天弱质、后天困难。它们在获取和运用资源、协调关系、发挥作用等方面都不存在明显的优势,组织能力还普遍弱小,以至于一些组织实质上没有很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根据长春市非营利组织对地区发展影响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长春市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非营利组织的地区发展影响。通过13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当前抑制长春市非营利组织发挥影响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这一问题虽是各国非营利组织共同面临的,但从长春市的情况来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和紧迫。从调查结果看,有超过半数的非营利组织表示当前组织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缺乏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资金严重不足,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同时,调查中也发现其资金来源相对比较单一,虽然来源渠道包括政府的资金支持、企业的赞助以及个人和组织的捐助,但是绝大多数的非营利组织在开展活动中资金主要还是依靠国家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且好多工作人员对政府的资金支持持不满意、说不清的尴尬状态,如下表2所示;其次非营利组织也会寻求企业的赞助,但不是所有企业都会给予积极的配合,给予其资金赞助,如下表3所示,有22.3﹪的人表示在开展活动中是有联系过企业但却没有成功得到企业的赞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公共物品供给中普遍存在的“搭便车”问题。更多人倾向于不花成本地享受别人提供给自己的福利,而缺少意识去利他性地为别人提供福利。因此,能够提供的服务肯定是少于社会最优的;另一方面,慈善的资金来源也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一旦发生经济危机,有爱心的人自己也难以维持生计,更谈不上帮助别人。这就直接导致了非营利部门的资源筹集能力严重不足。
表2
根据调查如图2、表4显示,长春市的非营利组织职员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大专或大学本科,其教育程度比较高,高学历人才比较集中,但是,在专门人才上却相对比较缺乏。工作职员主要包括专职工作人员、兼职工作人员、志愿者三个部分。其中专职工作人员的数量仅占30.0﹪,兼职工作人员的数量较少,占16.9﹪,在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队伍占据较大的份额,由于志愿者中较多都是高校大学生,他们中的多数人从未经过任何正式的工作培训,而且毕业了以后较多不会从事非营利行业,所以非营利组织中人员流动性就会偏大,不利于组织的发展。被调查的组织中,大多数的非营利织表示组织面临的问题是难以吸引或留住优秀的人才。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员工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资金匮乏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在于没有类似于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待遇。另外,目前公民公益意识的淡薄和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社会上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气候,而非营利组织自身又缺乏明确的宗旨和使命,难以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来从事志愿服务。在这一点上,和西方许多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表3
图2 受教育程度
表4
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致使非营利组织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缺乏公平、公正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根据表5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8.5﹪(满意:16.2﹪;一般满意:52.3﹪)的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对政府的扶持政策表示满意,除此之外,不满意的否定心声和说不清的中庸态度还是占据很高的比例。众多的非营利组织在税收、福利、人事和资金等方面都有殷切的政策期待,尤其非营利组织谈到应该尽量减少它们与公立组织相比的不公平待遇。差不多超过半数的非营利组织认为政策是一个严重的发展障碍因素,而且1/3的非营利组织将这一因素列为首要障碍。
表5
表6调查结果显示,60.8﹪的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认为内部管理混乱影响活动的成效。大多数的非营利组织缺乏科学管理,内部管理状况欠佳,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决策程序、财务制度、激励机制、监督机制都不健全,而且没有一套完善的人事制度。此外,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制度尚不完善,导致相当多的非营利组织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作年度财务报告或者虽然作年度财务报告但却没有严格审计等情况发生。众所周知,财务的透明度是树立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度的基础,如果没有严格的、透明的财务制度,那么非营利组织的廉洁就无法得到制度上的保证。管理不规范,自律能力差本身就是组织能力不足的表现,由此而导致的公信度下降,会使组织失去公众的支持,影响捐款和志愿者的参与,进一步削弱组织的能力。
表6
表7调查结果显示,63.1﹪的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认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影响组织开展活动的成效。非营利组织在宣传活动与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度不高,在参与活动中参与热情度不高,甚至大多数的参与者持一种“事不关己”的消极心理态度。这说明非营利组织在民众的心里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概念,其影响力还有待于提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与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关,政策影响不很明显;第二,媒体的影响力没有发挥出来,民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了解甚少;第三,有些非营利组织在实施活动中,走“形式主义”,活动效果没有很明显地体现出来;第四,长春市还没有形成公益社会的理念,缺乏良好的刚毅环境。
表7
非营利组织的法制环境对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长春市非营利组织能够更好地发展,当地政府应该效仿发展较快地方出台独特的、适合本地发展的地方性管理方法,使非营利组织能够享受经营性收入的免税待遇。当然,经营性收入的免税前提是这些收入用于非营利组织成立之初的宗旨。税收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导致许多非营利组织利用经营性收入的免税政策牟取私利,这是与非营利组织的初衷相违背的。在我国,目前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政策主要以所得税优惠为主,范围比较局限;同时在财产税以及商业税中,缺乏对非营利组织的专门规定,尤其缺乏对民间成立的非营利组织的优惠措施。显然,完善的税收制度是必须和必要的。
除此之外,应尽快修改和进一步完善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的专项管理办法,并在实际成熟的时候探讨制定有关公益慈善团体、公共筹款机构等团体的等级管理方面的专项管理办法。
面对人才匮乏问题,非营利组织急需解决人事体制的接轨,完善编制的衔接。由于非营利组织在编制问题上缺乏与其他部门的衔接,使得专职就业人员在户口、档案管理、人事流动、职称、工资、福利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困难,这些都成为制约非营利组织吸引和留住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和完善非营利组织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相关的制度规范,并将之纳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整体的认识、福利、社会保障体系都显得异常必要。
非营利组织要形成一套完整的人事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其中包括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放在管理的中心位置,形成一整套人力资源开发、配置、使用和管理的工作机制,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对工作人员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
为了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保证非营利组织把有限的资源用于自身的宗旨和使命,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加强社会监督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组织监督,建立专业化的组织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是实现社会监督的有效形式。这些监督组织的职责是:收集、整理、发布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信息,建立评估标准;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评估,向社会公布评估的结果。
根据其他国家非营利组织的成功经验,一个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需要具备如下两点:一方面,非营利组织不仅要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符合要求的财务收支报表,而且有责任向社会提供详细资料来通告和解释自己是如何为其公益目标开展其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的,[10]从而保证财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树立良好的形象,特别是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形象;另一方面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力度。从非营利组织自身来说,组织内部应该实行良好的自律机制,强化组织内部民主。从政府来说,应该出台法律,规定非营利组织的有效监督机制。从社会来说,加大社会监督、新闻监督和舆论监督力度。
第一,采取和营利组织合作的方式。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和自身的服务收费,然而政府给予的拨款毕竟是有限的,为此非营利组织可以采取和营利组织形成联盟的途径,在这一方面成功的典型案例如众所周知的农夫山泉和“希望工程”的合作,“每喝一瓶农夫山泉,您就给希望工程捐一分钱”。除此之外,非营利组织还要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提高内部的管理机制,以此来挖掘个人捐款的潜力。
第二,确立个人捐赠多渠道制度,重视对捐赠者的利益补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引导非营利组织在筹款的策略上采取顾客导向,既不能固守自己的想法,守株待兔地等待民众的主动捐赠,也不能无规则地寻找资金扶持,而应该主动分析非营利组织在市场中的位置,关注那些接受组织宗旨的人们,设计使潜在捐赠人满意的活动计划,甚至和潜在捐赠人一起合作设计活动项目,同时通过筹款活动培养新的潜在捐赠人。通过建立捐赠多渠道制度拓展捐赠领域,但在整个捐赠过程中,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尤其应该重视对捐赠者的补偿。虽然捐赠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慈善行为,动机来自人的互助友爱的本性,但是捐赠的主体能够得到受捐赠者,甚至政府部门象征性的物质补偿或精神上、名誉上的利益补偿,势必能够增强并巩固捐赠者或企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这种无形的广告也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或企业参与到捐赠行动中。
首先,发展人力资源,扩宽招聘渠道。扩大非营利组织的宣传力度,在社会上广泛招募符合条件的员工,还可以聘用政府的前任官员和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专家;以制度的形式来激励公众广泛参与,充当兼职人员;建立与高校等机构的长期联系,为其提供志愿者锻炼的机会。
其次,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经营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成败与否,人才是关键。这一方面要求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利他主义的奉献精神、有对组织使命的认同,同时还要有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特定的技能。另一方面则要求组织的领导层要善于经营管理,避免腐败事件的发生。因此,对于组织机制来说,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在领导机构的组成上要合理搭配,在决策程序上要实行民主,从而实现有效的治理。
再次,加强科学研究,保持创新能力。创新是非营利组织的一大优势,这种优势既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创新,也表现在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创新;而这仅仅靠理想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非营利组织要依靠专业人士,通过科学研究来保持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非营利组织要能够对各种新的需求和机会做出迅速反应,积极引导社会发展的潮流。非营利组织要想得以持续发展,最根本的途径是真正做到利他主义和专业精神并举,进而达到理想、知识与权力的良性结合,从而为创建一个公正合理、富有活力的公民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政府应当给予非营利组织更多的扶持力度,在此基础上,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推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为其完善争取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对此,建议做到如下三点。第一,褒奖公益精神。通过法律的形式使人们养成从事公益的良好习惯。政府可以通过给予参加公益的企业在税收方面一定的优惠,或者给予从事公益事业的个人一定嘉奖的方式促使人们养成帮助他人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使这种习惯成为人们自发的一种美德,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美德。比如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通过这种表扬的方式,从而达到弃恶扬善的目的。第二,建立正确理解利益的原则。使人们意识到帮助他人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不矛盾。只有通过帮助别人,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第三,听取意见、鼓励参与。非营利组织的优势在于能贴近基层,有相当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处理问题客观公正、方式多样、手段灵活,因此政府在处理有关公共事务时,应当充分听取它们的意见,尊重它们的建议,鼓励它们积极参与政府的开发计划。政府应该认识到非营利组织不是传声筒,也不是举手和拍手的工具,而是为政府分担职能的社会实体,是对政府和市场失灵的有益补充。如果政府能经常就调整目标和优先权征求非营利组织的意见,动员它们支持必要的经济与政治改革,鼓励它们讨论未来的发展计划,那么这对于增强它们提供社会服务的责任,扩大它们制定地方发展计划的贡献将大有益处。
非营利组织要有效地对地区发展产生影响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政府、非营利组织自身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为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提高社会的支持力度,提升自身能力建设,以更实惠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政府、服务于社会。除此之外,为发展争取更多的社会理解,完善发展环境,要增强非营利组织对民众的感召力与吸引力,从而达到全民参与,全面发展。
[1] 贺新宇.非营利组织发展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J].开发研究, 2002(6).
[2] 滕世华.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1).
[3] 曲天军.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扶贫成果的贡献分析及其发展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2(9).
[4] 董文琪.第三部门发展与扩大就业[J].东南学术,2005(6).
[5] 王名.NGO及其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6] 郭国庆.现代非营利组织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社, 2001.
[7] 李跃卿.非营利组织对美国就业的贡献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5(3).
[8] 张霞,张智河,李恒光.非营利组织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9] 温艳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与经济效应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 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C912.2
A
王文晶(1977-),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哲学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