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辛之:抱竹轩里品味“闲愁最苦”

2011-12-28 05:56薛原
市场周刊 2011年10期
关键词:丁聪书籍装帧装帧

薛原

在1980年代我買的书里,有许多封面装帧出自一人的设计,这就是曹辛之。曹辛之是作为书籍装帧家和诗人名世的,1989年,他在写给丁聪沈峻夫妇的信里,根据丁聪的要求,给丁聪画他的漫画像配了一首打油诗,并附录了一篇自己的“小传”:

曹辛之,1917年生,江苏宜兴人,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

主要作品有:《曹辛之装帧艺术》(画册)、《最初的蜜》(诗集)、《曲公印存》(印谱)。

这个“小传”很简单,也体现了曹辛之的艺术成就:书籍装帧、诗创作、治印。人美社的编审这个职称,也说明了曹辛之的职业身份。但这个“小传”又的确太简单了,不能反映曹辛之这个名字所蕴含的坎坷人生:

1938年,曹辛之奔赴延安,人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1940年,随李公朴到重庆进入生活书店,在邹韬奋领导下的《全民抗战》周刊做编辑,同时开始做书籍装帧设计;194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抗战胜利后与臧克家等创办星群出版社,并先后合办《诗创造》《中国新诗》等月刊;以笔名“杭约赫”出版诗集《噩梦录》《火烧的城》,还出版了长诗《复活的土地》……1949年10月1日后,先进入三联书店担任美编室主任,在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后调入该社,主持装帧设计工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1958年被送往北大荒劳动改造;1960年由北大荒调回北京重回人美社;1961年摘去“右派”帽子;1969年9月被下放到湖北成宁文化部“五七”干校;1971年回到北京;1972年始在家里养病,并开始钻研书法、篆刻和书画装裱;1978年“右派”问题改正,恢复了身份和待遇;1981年,他和当年的诗人朋友的1940年代诗歌作品的选集《九叶集》出版;1983年,他办理了离休手续,仍在继续书籍装帧设计……

在“文革”时期,已经被打成“右派”的曹辛之不是被揪斗和批判的对象,尽管也被关进“牛棚”,但并没有遭遇多少磨难,后来被下放千校。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时,因当地盛产毛竹,曹辛之拣拾了很多废弃的竹根竹片,刻制笔筒、臂搁,自此和竹刻结缘。后来回到北京,有一段时期依然沉醉其中,并将斗室命名为“抱竹轩”,“抱竹”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虚心抱节”。那段时期,他开始沉醉篆刻、书法和书法装裱,在这些艺术创造中打发着时间。“文革”后期,曹辛之篆刻的内容往往是“闲愁最苦”“更能消几番风雨”“不名一文”“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生未卜”等等,从这些字面上也能读出他的抑郁的心情。

“文革”结束后,曹辛之的篆刻和书法内容也换了题材,尤其是他的装帧设计也逐步恢复并开始了“井喷”。1977年他刻制了陈毅词《满庭芳》,共二十一方印章,并自制木板水印手拓线装本,由茅盾题签,赠送师友。1980年代初,他的装帧艺术更得到了发挥:《九叶集》《郭沫若全集》《茅盾全集》《田汉文集》《吴伯萧散文选》等等,书衣封面都出自曹辛之之手。

晚年的曹辛之对自己的艺术是自信的,譬如他对自己和“九叶”诗人在1940年代的诗歌成就,尤其是与属于胡风派的“七月”诗派在艺术上的优劣区别,更要强调自己的诗不仅在艺术性上,在思想性上也是革命的战士。其实1980年代的文学界,艺术性更是许多人所坚持的,唯恐被归入已经显得落伍的“革命性”。这点也能看出曹辛之不媚世的个性。

1993年1月27日,曹辛之在写给家乡友人的信里写道:“我从事出版工作五十多年,总算在中国的出版史上留下了足音。”其实,曹辛之的贡献更应该归入一门艺术的分支上:书籍装帧设计。

猜你喜欢
丁聪书籍装帧装帧
美学思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及对现代的影响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书籍装帧设计中内容与形式和谐关系的探究研究
基于线性视觉流程的出版装帧应用研究
书籍装帧配色设计研究
海豚出版社举行书籍装帧艺术专题讲座
纪念币装帧卡收藏价值日渐凸显
二则(2)
二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