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的导入

2011-12-28 03:26李亚敏
青年文学家 2011年16期
关键词:导入大学英语教学文化

李亚敏

摘 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意识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以及导入这些文化知识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053-02

一、引言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民族的文化现象。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就是掌握一种新文化的过程。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主要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言语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行为方式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它无所不包。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受到了高等教育的充分重视。然而,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培养出了一批“哑巴英语”学生,很多学生读写能力较强,而真正进入到交际状态时,往往手足无措,不知所云。文化意识的缺乏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加强文化知识的教学对于英语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导入和扩展文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掌握跨文化交际策略,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讨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以及导入这些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措施。

二、文化知识

鉴于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学,把文化知识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观念文化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政治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和思维特征。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东方文化的基石,而个人价值观则是西方文化的支柱。这些价值观念直接反映在词汇上。中国人说“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英语单词“I”就是唯一将“我”字大写的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情弱者、帮助他人是值得推崇的美德;而在欧美,人们崇尚自立,同情对于尚有自立能力的人来说,是对他们能力的否定,是一种侮辱。

2. 与风俗习惯有关的文化。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信仰、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因而带来不同文化的语言有很多。例如:中国人请客吃饭时,一般都会准备满桌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啥菜,吃顿便饭,不成敬意。”同时还以向客人夹菜为礼。然而西方人会对此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上等菜,劝客时仅仅说:“Help yourself(吃喝自便)”。当人们接受礼物时,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且说“让你破费了”等;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打开礼物并高兴地向送礼人连声称谢“Thank you.I really like it”。如果只注意语言表层的意思,而忽略其深层的文化因素,就会引起误会和矛盾,甚至造成冲突。从这个角度进行文化教学,可帮助学生增加对中西方人社会习俗的差异的理解,从而减少交际障碍。3. 与习语有关的文化。

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习语能帮助学生看到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特征,从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比如,我们用成语“味同嚼蜡”表达“对事物了无兴趣或文章(讲话)枯燥”,而在英语则用“as dry as sawdust”(像锯末儿干巴巴的)。汉语中说“吹牛”,而英语却是“talk horse”;汉语说一个人工作勤恳为“老黄牛”,而英语是“a willing horse”。从“牛”和“horse”上可看出农耕和游牧的差别。汉语的“胆小如鼠”,在英语中则是“as timid as a rabbit”,“蠢得像猪”对应的是“as stupid as goose”。如果不了解这些,就会出现中西方文化意义上的冲突。

又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与船和水有关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这是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4. 与词汇有关的文化。

语义学把词汇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概念意义就是词汇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则指词汇的感情色彩、 文体意义和比喻意义等。不正确理解词的文化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例如,“松”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长寿”与“骨气”,而“pine”则不含此义。英美人只知道pine是一种常青树,可提供优质木材。对中国人来说,黄色是尊贵之色。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两岸的地区,这里的土地是黄色,所以黄色是万世不易的大地自然之色,被尊为帝王之色。汉语中,皇帝的文告叫“黄榜”,天子穿的衣服叫“黄袍”。“黄袍加身”是指被部属拥立为帝。而英语中yellow含有胆小卑怯之意。例如:a yellow dog (美)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 (美) 胆小鬼。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除向学生讲解词的概念意义,还应努力发掘词的文化意义,从文化对比的角度,讲解同一词汇在两种文化中所具有的不同内涵。

三、文化知识的导入

笔者认为,在导入文化知识,向学生传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

英语阅读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除课本外,教师应选择体现中西方文化共性和差异的英文文章,作为学生的补充阅读材料,使学生间接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和西方人的价值取向。教师也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作品,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报纸,推荐他们去浏览一些英文网页等等。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从中了解国外文化。

2.充分利用多媒体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报刊、影像、多媒体等,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等以及语言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同时还可给他们布置任务,比如写影评或者从电影中找出Native Speaker对话中的用词习惯和表达特点并进行模仿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歌曲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人们的喜怒哀乐,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因特网获取更多的英语文化信息。例如:美国人拥有持枪的权利,这是美国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那么在讲到“Face to Face with Guns”一课时,教师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查找与美国枪支相关的信息。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样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生也了解了美国的一种文化现象。

3. 扩充知识,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

教师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可以将英汉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对英语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教学中出现有关“Christmas”的文化知识,就把其与中国的“春节”加以比较,并启发学生发表意见,既达到让学生练习听说的目的,也使学生对圣诞节有较深的理解。也可以将中西文化在称呼、介绍、感谢、谦虚、赞扬、節日、表示关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学习中,并随时进行总结。 4. 角色表演法 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并非每个中国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说英语的人,他们也没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创造交际环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模拟现实生活。例如,有一篇题为“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的文章,该文作者为读者提供了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技巧和诀窍。学完该文后,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使用课文中学到的技巧,分角色表演面试或相亲场景。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练习口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也会加强合作学习的能力,效果必定很好。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重视中外文化的差异。英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注重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发展、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还要注重在英语课堂中,提高文化知识教学的比例,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异域文化,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出现“哑巴英语”和文化误解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潘伟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林业教育,2007(4)。

[2]宋飞,文化背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1998(2)。

[3]张安德,张翔. 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和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猜你喜欢
导入大学英语教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