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我国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及其启示

2011-12-27 01:07王新霞袁晓燕
财经论丛 2011年2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业农村

李 峰,王新霞,袁晓燕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一、引 言

1953-1978年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GDP从1952年的679.0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幅高达471.1%[1]。其中,三次产业的GDP分别从1952年的342.2亿元、141.8亿元、194.3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1018.4亿元、1745.2亿元、860.5亿元,增幅分别高达170.1%、1525.2%和399.3%。按可比价格计算,1953-1978年我国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7.9%、8.2%和6.0%,这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堪比经济发展速度超前的“亚洲四小龙”。

该时期我国经济腾飞的原因似乎成了一个不解之谜,业界和学界众说纷纭。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已有的解释多属于政治学或历史学范畴,以逻辑演绎为主,缺乏数理支持,解释力和说服力不够。1953-1978年我国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市场机制缺失导致直接分析工业建设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缺乏逻辑基础。但是,我们发现当时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特别是经济发展必需的资本积累。所以,本文拟在参考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探寻1953-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为现阶段农业的制度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从粮食生产和农村劳动力两个方面回顾了1953-1978年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借鉴苏联的工业化经验,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一致认为实现工业化是摆脱贫困和发展经济的代名词。所以,建国初期我国领导人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战略。刘国光 (2002)认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对集中社会资源以及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2]。发展重工业必然要以雄厚的资本积累为基础,但在数十年的内忧外患时期,我国民族资本积累早已被摧残得支离破碎、所剩无几,而且建国初期我国的国际环境很不稳定,外资引入仿佛天方夜谭。在此情况下,作为我国基础且支柱产业的农业不得不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做出牺牲。虽然建国初期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粮食供需矛盾仍不断恶化[3][4]。在强大的矛盾压力下,我国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提出来,通过统购统销制度来缓解供需矛盾。当时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政府作为唯一的粮食收购者,压低粮食收购价格,把价格超出部分作为补贴全部用于现代工业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杨继绳 (2008)研究发现,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初期,第一个半年的粮食收购量比上一年度增加了77.78%,1954年6月底的库存比上一年度同期增加了51%,而这仅是统购统销实行半年的成果[5]。严瑞珍等 (1988)、雷锡易等 (1996)、陈锡文 (2003)的研究均发现,国家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和价格剪刀差安排,使得农业为工业大规模“输血”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力量[6][7][8]。所以,本文提出假设1:

H1:1953-1978年,我国粮食生产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猛,人口死亡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下降,而人口出生率基本维持在解放前37‰的高水平。与人口爆炸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无法吸纳日益膨胀的农村农业劳动力[9]。Todaro(1969)提出城乡劳动力转移“预期”模型:只要预期进入城市后收入大于从农村迁出成本,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选择涌向城市[10]。所以,建国初期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我国城镇人口节节攀升[11][12][13],但是城镇就业机会却没有同步跟上。20世纪5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城镇失业矛盾爆发,“失望和不满的情绪在一部分工人和城市贫民中迅速蔓延”[14]。出于解决城镇人口就业问题的目标,政府一方面动员城镇人口到农村去“安家落户”(如下放新招职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等),另一方面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自由流动。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全面掌握了人口迁移的主控权,避免了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对脆弱的城市系统形成不良冲击。后来,国家采取新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制度——公社化的集体生产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讲,公社化有效地完成了社会就业蓄水池的历史使命,以超负荷运转的方式实现了农村剩余人口失业的隐性化和生活贫困的平均化,从而保持了农村稳定。而Lin(1988)、周其仁 (1994)、林毅夫 (2000)却认为这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效率低下[15][16][17]。所以,本文提出假设2:

H2:1953-1978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

三、数据处理

(一)指标选取

本文以实际GDP(1978年为基期)作为经济增长指标,以粮食产量GY作为粮食生产指标,以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农业可容纳有效就业量的百分比SE作为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指标 (简称“相对剩余劳动力”指标)。GDP和GY的数据可以在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取,SE的估算是难点和重点。

(二)数据预处理

本文定义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同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1953-1978年农村地区工业化水平低下,开办小型工业企业的公社寥寥无几,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可忽略不计。由“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于农业劳动力供给量和社会需求量之差”得出。其中,SAL为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TAL为农村农业劳动力数量,EAE为农村农业可容纳有效就业量。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步骤来估算SE。

1.构建我国农业生产函数

本文以C-D生产函数Y=ALαKβ为基础,以1980-2006年为观察期,构造我国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其中,产出Y采用以1980年为基期的历年实际农业生产总值,劳动力投入L采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资本投入K采用农业资本存量。具体来讲,依据永续盘存法来计算K,即 Kt=Kt-1(1 -δ)+It。借鉴Gregory Chow(1993)的做法,假定1980年农业资本存量为1615.48亿元[18],以后各年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参考吴方卫 (1999)和糜韩杰 (2008)的研究成果[19][20],折旧率采用王小鲁等 (2000)的估计结果5%[21]。模型结果显示,修正R2为0.8964,F统计量为31.2998,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性,可见模型拟合程度很好。为防止“伪回归”现象,本文进行残差序列的ADF检验发现,在5%的置信水平下,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所以,本文估计我国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如下:

2.估算农村农业可容纳有效就业量EAE

农村农业可容纳有效就业量EAE是指在农业产出既定的前提下,实现农业投入成本最小化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即满足下述条件的劳动力数量:

表1 1953-1978年我国农村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EAE 单位:万人

其中,w是劳动力价格,本文采用以1950年为基期的经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折算得到的农民人均实际纯收入;r是资本价格,以1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表示;Y0是实际农业总产值。首先,按照拉格朗日方法解得各关键年份的EAE;然后,采用回归替换法处理缺失数据的插补问题。假设EAE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PIE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根据1952、1957、1965、1977、1978年的数据构建线性回归模型,进而估算出缺失年份的EAE数值 (见表1所示)。

3.计算相对剩余劳动力指标SE

农村农业劳动力数量TAL采用农村就业人员数量来衡量。在估算EAE的基础上,得出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指标SE(见表2所示)。

表2 我国历年农村农业剩余人口控制指标SE

四、实证研究

本文旨在从粮食生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两个方面研究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构建主要以实际GDP为被解释变量,以粮食产量GY和相对剩余劳动力SE为解释变量。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影响带有滞后性,所以在模型中引入SE的滞后项。故本文构建的模型如下:

表3 模型估计结果

表3显示,模型的修正R2为0.9009,F统计量为73.7232,在1%水平下具有显著性,可见模型拟合程度很好。为防止“伪回归”现象,本文再次进行ADF检验后发现,在5%的置信水平下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所以,本文最终得出1953-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如下:

模型估计结果基本支持我们的初步预期,β1>0、β2<0,假设H1和假设H2都成立。由此可判, 1953-1978年间我国粮食生产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粮食产量越高,经济增长越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有反向作用,相对剩余劳动力越多,经济增长越慢。

究其原因,1953-1978年我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粮食大丰收自然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郭根山等 (2007)研究发现,1952-1978年我国平均资本积累率为29.5%,1959年最高达43.8%,高资本积累率弥补了对外贸易和外援的不足,所以我国才得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22]。本文的研究结果是“剪刀差”政策和统购统销制度将农业资源转化为工业资本积累的又一有力佐证。在无法完全消化城镇就业人口的情况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给国家就业形势带来严峻压力。虽然户籍管理制度实现了城乡间劳动力的强制隔离,但伴随这种显性政策的抵触情绪导致了农民和政府的对抗,在事实上形成了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反而不利于经济增长。人民公社化体制虽然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平均主义原则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大降低,劳动效率极为低下,同样不利于经济发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前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本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β3>0,原因可能是前期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本期得以解决,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已然释放。而作为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投入增加必然促进产出扩大,所以前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

五、结 语

与从政治学或历史学角度探讨我国经济增长问题不同的是,本文主要从粮食生产和剩余劳动力两个方面回顾了1953-1978年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就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假设,通过估计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953-1978年间我国粮食生产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验证了当时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而本期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利于经济增长,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的人口流动控制措施和低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前期剩余劳动力作为基本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

为保证和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从本文研究结果出发,我们建议在现阶段的农业制度创新方面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依托科学技术和管理,实现高附加值和规模经济,增加农业产出;第二,探寻高效率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不能以吸纳就业为目标而降低生产效率;第三,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经济体系,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放松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管制。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刘国光.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 [J].中共党史研究,2002,(4):14-17.

[3]章乃器.五年来的粮食工作情况——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A].粮食部历史资料 [C].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1954.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 (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5]杨继绳.统购统销的历史回顾 [J].炎黄春秋,2008,(12):48-54.

[6]严瑞珍,龚道广.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7]雷锡易等.中国农民负担问题研究 [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8]陈锡文等.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 [R].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9]W.Arthur Lewis.二元经济论 (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0]Todaro M.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 Vol.59(1),pp.138-148.

[11]李培林.老工业基地的失业治理:后工业化和市场化——东北地区9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调查 [J].社会学研究,1998,(4): 1-12.

[12]于晓媛.建国后我国农村人口回流分析 [J].理论探索,2003,(3):51-53.

[13]杨黎源.建国后三次人口大迁徙的流动机制比较及启示 [J].探索,2007,(3):114-119.

[1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 (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5]Lin Justin Yifu.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s Agricultural Reform: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8,Vol.36(3),pp.199-224.

[16]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 [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香港),1994,(3).

[17]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8]Gregory Chow.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1993,Vol.108(3),pp.809-842.

[19]吴方卫.我国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 [J].农业技术经济,1999,(6):34-38.

[20]糜韩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方法——直接计算法的修正 [J].人口研究,2008,(6):76-83.

[21]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2]郭根,刘玉萍.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196-199.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