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吸纳、产业集聚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

2011-12-27 01:07
财经论丛 2011年1期
关键词:生产者服务业发展

王 翔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曾指出,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并不表现为以劳动力向工业转移为主,而是以向城市服务业转移为主。先进生产要素、现代化的生产者服务业向城市聚集构成城市化的新内容,这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在“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城市。当前,我国城市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服务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问题,即在都市区实现服务业的集聚,特别是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空间集聚问题。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背景

(一)文献综述

自Marshall(1890)以来,国内外对集群经济的研究多集中于制造业领域。Scott(1998)率先将“服务业集群”概念化后,在服务业集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发现服务业比工业有更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如伦敦金融集群、加利福尼亚多媒体集群等。Illeris和Philippe(1993)指出,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可分性、非物化性及不可储存性等特点,比工业更依赖于当地市场容量,有更强的空间集聚效应。不少学者以各种方法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成因做了实证研究,成果丰富。黄维兵 (2003)指出,人均GDP、城市化、人口密度和服务业输出是影响一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程大中、陈福炯 (2005)讨论了中国服务业及分部门相对密集度的地区与部门差异,发现相对密集度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并实证检验了生产率随市场规模而增长的“凡尔登定律”。刘辉煌、刘小方 (2008)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靠服务业拉动,生产者服务业各行业拥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直接就业效应显著[1]。

(二)研究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开始呈现出非一致性态势,就业压力日趋增大。依据配第-克拉克定理,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应主要依赖服务业发展,然而很少有学者从内部结构升级与创造就业的角度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就业吸纳状况进行研究。同时,以往的产业集聚研究多以国别或省际为对象,而以更加微观的主体作为研究对象则更能深入反映其集聚状况。此外,我国城乡之间以及城市内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异,若就全国城市空间整体或省际城市数据进行论述,未免会丧失可信度和深入性。在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其增长速度和效益直接影响到我国服务业整体的发展。因此,对大部分位于城市市辖区、隶属于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进行细化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机制,对促进城市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分类依据及行业界定

理论界对生产者服务业内涵的认识较为清晰,但对其外延界定则没有达成一致。M Toivonen (2004)认为,生产者服务业有两个鲜明特征:其一,它是中间需求的服务业,这是区别于其他服务业的关键因素;其二,它通常表现为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 (和)资金密集型 (非全部表现出来,但至少具备其中一种)[2]。正是基于上述M Toivonen(2004)的论述及其他国内外文献基础,同时结合我国服务业统计指标分类和相关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所指的生产者服务业具体包括如下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二、理论分析框架

综合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基础和现有文献成果,本文将区域地位、市场规模、人力资本、信息技术及制度环境等纳入到生产者服务业的就业聚集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之中。

(一)区域地位

在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基本上都是大城市。这类城市无论是在总体经济规模、三次产业发展方面,还是经贸交流、制度环境等方面,均要优于区域内其他城市,通常处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中心,体现着国家和地区的实力和发达程度。区域地理差异将导致不同城市吸引服务企业集聚的能力有所差别,由而本文假设上述城市对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能力因其战略地位和经济区位优越而强于其他城市,设置城市性质虚拟变量来考察区位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

(二)市场规模

克鲁格曼认为,“源市场效应”(homemarket effect)是产业集聚向心力的重要来源,腹地大的市场更容易吸引企业进驻该区域,这又会促进该地区的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进而强化产业集聚[3]。Cohen和Zysman(1987)认为,制造工业是生产者服务业的主要需求部门,倘若没有制造工业的发展,就不会产生对生产者服务的需求[4]。区域内工业发展水平越高,生产者服务的市场需求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中心的形成。据此,本文拟采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来衡量生产者服务业的市场需求规模。

(三)人力资本

区域人力资本水平越高,服务型企业就越容易获取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高素质人才可以提高企业和整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带来技术外溢效应。生产者服务产品的质量依赖于所使用劳动力的质量和水平,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劳动者能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即人力资本要素禀赋越强,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5]。在衡量人力资本水平时,有些文献选用的变量是高校教师数或学生数,但本文认为以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更具代表性,原因就在于这类人员是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其成果转化的动力和水平更高。

(四)信息技术

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从传统服务业中的技术支持发展到生产者服务业的技术驱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愈发显得突出,生产者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随之升级[6]。Moulaert&Gallouj(1993)、Storper(1995)及Pinch&Henry(1999)认为大部分生产者服务产品的交易是通过无形网络进行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生产者服务业集聚,本文拟从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的角度来衡量城市的信息化水平。

(五)制度环境

1.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服务业集聚度就越高[7]。Sharmistha(1989)实证分析了在美国影响FDI的主要因素,发现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国外的资金、服务技术和管理经验,刺激生产者服务的产品出口。王小平 (2005)实证分析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总量和结构变动,测算出服务业FDI占经济体系FDI总量的比重变动和贡献,并对外资与服务业增长、就业和服务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拟采用FDI占GDP比重指标来衡量各个城市的对外开放度。

2.政府参与服务业发展的程度越强,集聚发展水平越高。谭崇台 (2001)指出,如果发达国家的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顺畅进行,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更不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地成长,因为后者的市场机制更不完善,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政府积极参与经济活动[8]。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与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有较强关联,较大的政府规模往往具有较强的经济干预能力。本文拟采用政府非转移支付在财政总支出占比来度量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即经济参与度。

三、计量模型建立

(一)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基于可得性和一致性,本文选取2007年我国2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截面数据来验证上述理论假设,数据来源为《中国经济信息网经济统计数据库》和《中国城市年鉴 (2008)》,所有数据已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鉴于市辖区的服务设施比较齐全,人口密度高,具有典型的城市特征,因此所有数据均以市辖区为范围进行统计。

除了上述分析框架所形成的6个变量为自变量 (xi)以外,为增强计量模型的稳健性,引入职工平均工资指标以控制影响。同时,考虑到对数据取对数不会改变数据性质和相互关系,且有利于部分程度上解决异方差问题,所以对所有变量数据均取自然对数,模型设定为:

(二)变量选择及解释

表1 各变量选择及定义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和所建立的计量模型,同时考虑到我国统计分类标准的实际、变量的代表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如表1中的指标,纳入计量分析范畴[9][10]。

(三)计量方法及结果分析

估计模型时,作为一般经验,本文直接采用GLS回归方法[11]。结果如表2所示,方程调整后R2达到0.99,整个方程拟合度好。F统计量达3634.98,Prob(F-statistic)为0,回归方程整体上显著。White异方差检验对应的P值显示,不存在异方差问题;DW统计值为1.98,自相关问题已消除。

表2 GLS回归结果

1.Decy变量的系数虽然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工业发展与生产者服务协同效应体现得不明显。目前,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虽已达到一定高度,但多数企业仍以自我服务为主,高层次生产者服务长期依赖国外引进,自主创造产品对工业升级发展的支撑度偏低。

2.Kjry变量的系数符号为正,t检验十分显著。这说明我国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显示出了对生产者服务业聚集发展的推动作用。生产者服务业大都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型特征,其发展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已逐步实现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再到创新要素驱动型的重大转变。

3.Hlw变量对生产者服务业聚集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很显著,验证了我国的信息化发展与生产者服务业互动关系与国际经验的一致性。生产者服务业本身就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浪潮而兴起的,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依托。

4.Fzyzc和fdi的t检验都十分显著,系数符号为正,表明制度环境对生产者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外开放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生产者服务业集聚;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和参与度越强,就越有能力通过调控手段推动其发展。

5.代表城市是否属于直辖市、副省级城市或省会城市的虚拟变量系数csxz变量系数为正,且十分显著。表明当前新经济地理因素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较大,区域地位因素会导致不同城市在服务业集聚发展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四、政策建议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城市工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效应不明显的结论。在相当程度上,我国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欠缺,生产者服务业的专业化优势不明显,导致生产者服务业供需双方的协同发展程度偏低。同时,实证结果显示出制度环境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产业发展政策上,应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形成众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服务型企业集团。

(二)注重区域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和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实证分析显示,区域因素会导致不同类型城市在服务业集聚发展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城市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生产者服务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城市等级越高,基础设施越完善,也更加靠近高素质劳动者及科研机构[12]。由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应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层次合理的城市结构体系,带动生产服务业的全面均衡发展。

(三)提高市场开放水平。应进一步完善符合WTO规则的生产者服务业法律法规体系,鼓励外商来华投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放宽外商投资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业的持股比重和行业限制,为外商来华投资与合作创造公平市场环境[13]。除涉及国家安全领域外,放宽对FDI的准入条件,培育多样化市场主体。同时,营造内资公平进入的竞争环境,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拆除国内贸易壁垒。

[1]刘辉煌,刘小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23-25.

[2]M.Toivonen.Expertise as Business: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KBIS) [D]. Helsinki: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4,pp.26-41.

[3]胡霞.产业特性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实证分析 [J].财贸研究,2009,(2):58-64.

[4]Cohen S.,Zysman J.Manufacturingmatters:themyth of the post-industrial economy[C].Basic Books,New York,1987,pp.267-285.

[5]陈建军.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管理世界,2009,(4):83-91.

[6]雷小清.信息化背景下的服务业发展 [J].当代财经,2006,(8):94-97.

[7]郭文杰.改革开放以来FDI、城市化对服务业的影响研究 [J].财贸经济,2007,(4):91-95.

[8]谭崇台.发展经济学 [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440-446.

[9]陈甬军,景普秋,陈爱民.中国城市化道路新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76-279.

[10]韩坚.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J].贵州社会科学,2007,(12):75-78.

[1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4-126.

[12]李妍嫣.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选择发展研究——以北京和上海为例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1):74-75.

[13]兰宜生.对外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J].统计研究,2002,(2):19-22.

猜你喜欢
生产者服务业发展
1月巴西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3.92%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家禽福利的未来:生产者能期待什么?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一场大风带给生产者的思考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