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岩,赵湘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低碳经济”已经深入人心。减少碳排放量,优化经济结构,缓解温室效应,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主要目标。如今,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二氧化碳税收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如何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构建适合我国的碳税理论和应用体系,则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税收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具有宏观调控、指导经济的功能,因此,从税收角度调控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
根据我国公布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1]可知,2006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为8084.44百万吨标准油,中国为1201.85百万吨标准油,比重约为14.87%,仅次于OECD和美国,排名第三。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世界银行WDI数据库”的2006年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中,世界为3.03吨标准油,中等收入国家为6.85吨标准油,中国为8.89吨标准油,世界排名第八;在该数据库中,1990年-2005年世界平均CO2排放年均增长率为1.6%,中等收入国家为2%,中国为4.6%,并且在2005年世界CO2排放量人均为4.5吨,中国人均则为4.3吨。可见,在我国实施CO2排放控制已经刻不容缓。
(二)文献回顾
对排放CO2征收碳税是西方国家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已经开始征收碳税的国家有芬兰、挪威、瑞典、丹麦、荷兰等。
芬兰于1990年引入二氧化碳税,主要是针对矿物燃料中含碳量征收碳税,起初只在工业征税,约合1.45美元/吨二氧化碳。1995通过对矿物燃料征收碳税使得电力部门也被纳入征税范围,税率约8.34美元/吨二氧化碳,并且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百分之五,可不缴税[2]。挪威1991年实施碳税,平均税率为21美元/吨二氧化碳,其中汽油税率最高,为51美元。到1999年平均税率约为18.2美元/吨二氧化碳,其中汽油最高为44.1美元,其次是北部石油开采,采油业为37.2美元,天然气开采为42.3美元[3]。目前,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依然是高税率,约为65美元/吨二氧化碳[4]。瑞典1991年进行了能源税改革,改革内容主要是碳税和燃料能源税 (不包含燃料中包含碳的部分),开始征收碳税,起征点较高,征收标准是0.25瑞典克朗/千克 (约合34.12美元/吨二氧化碳)。征收对象主要为家庭和企业。对于家庭方面主要是通过电力使用征税。对于企业方面,为了保护企业的竞争力,开始的时候,工业部门在只需要交纳50%的税费,对一些高能耗工业行业,如采矿及电力行业,则税收豁免[5]。丹麦于1992年开始对家庭和工业行业征收碳税,约合14.3美元/吨二氧化碳。在最初的时候,丹麦在对企业和家庭实施同等税率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又出台各种税收补偿及优惠措施,使得工业企业的征税额度约家庭税额的35%。到1999年签订减排协议的轻工业缴纳100%碳税,约合16美元/吨二氧化碳[6]。1990年荷兰把碳税作为环境税的一部分,1992修订为能源/碳税,比例各为50%。征收对象主要是使用矿物燃料的,电力部门因为使用燃料也被纳入征税部门,1995的税率约合25美元/吨二氧化碳。在2007年,荷兰引进一个以碳为基础的包装税资助,主要是鼓励生产者制造可回收的包装物,以实现到2012年回收65%的包装物的目标[7]。
对于国内来说,我国碳税尚处于起步阶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发改委在《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中提出建议2012年前后征收碳税,每排放一吨征10元[8];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在2009年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的能源实行不同的征收标准,比如汽油在2012年征收29.5元/吨,到2020年征收118元/吨[9]。此外,高鹏飞等[10]应用MARKAL-MACRO建模工具,建立了评价碳减排政策的模型,研究了碳税对我国碳排放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不同税率将会给宏观经济带来的不同影响。魏涛远等[11]通过一般均衡分析模型,根据生产部门和我国居民的能源消费量,设定了两种碳税税率,指出征收碳税短期内对经济和碳排放量的影响都很大,而长期的影响则很小。
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在实施碳税的时候主要征税对象都是工业企业,而且出于对企业竞争力的保护,一般会有一定的税收优惠。而我国碳税尚属起步阶段,对于碳税还处于研究阶段,对于征还是不征、征多少、何时征还未达成共识,所以本文主要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为基础,研究我国碳税税率的水平。
(三)研究方法
国外学者对于碳税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Leontief和C-D函数,以及嵌套的Leontief和CES函数,构建了如GREEN模型 (1992)[12]、CETA模型 (1992)[13]、DICE模型 (1999)[14]等等。目前对于能源税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采用CGE的一般均衡分析,如贺菊煌 (2002)[15]、魏涛远 (2002)[11]、吕振东 (2009)[16]等。
本文主要采用了灰色系统理论与CGE模型中的生产函数部分。灰色系统理论是“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认识”,其中灰色GM(1,1)是对某一个指标的发展变化情况所作的预测,其预测结果是待预测指标在未来各个时期的具体数值 (刘思峰, 2008)[17]。对于生产函数的分析主要以统计分析为基础,使用分析工具为E-view5.0,认为企业的产值不仅仅受到资本与劳动力的影响,还受到能源消耗量与税收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占据了很大部分,从2002年至今一直保持在70%左右,特别是煤炭、原油、天然气和电力这四种能源,在工业消费总量分别在90.9%、99.2%、73.3%、72.2%以上。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的征税内容为该四种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工业企业主要划分为采矿业、电子行业、家电行业、石化塑胶行业、金属非金属行业、机械设备行业、汽车行业、煤电水气行业等,其中石化塑胶行业包括了 (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化学纤维制造业;(4)橡胶制品业;(5)塑料制品业。在对2002-200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中发现,石化塑胶行业能源消耗一直占据了工业能源消耗总量25%左右,产值却在15%左右 (见表1)。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化工企业往往与居民生活联系紧密,化工污染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石化塑胶行业的碳排放控制。
表1 石化塑胶行业在工业中两项指标比重
(二)核算约束条件
从企业自身而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追求利润最大化,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说,社会又会要求企业污染尽可能的低,二氧化碳排放尽可能的少。但是高利润与低排放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因此,我们在进行税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的产值
根据投入产出理论,企业往往希望较少的投入可以获得较高的产出,假定企业的产值用Si表示。企业的产出不可能是一个无上界的值,因此企业的产出一般都会允许有一定的波动范围。也就是说,可能根据自身生产情况有最高产值的限制,也可能因为市场需求有最低产值的要求。设其波动范围为 [s-,s+],则企业产值波动范围是 [Si-s-,Si+s+]。
2.二氧化碳的排放
假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Ei,同理,根据产出的限制其有最高的排放量限制,根基最低的技术及生产要求,其有最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假定其波动范围为 [e-,e+],则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波动范围为 [Ei-e-,Ei+e+]。
以上中i=1,2,3,4,5,分别为 (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化学纤维制造业;(4)橡胶制品业;(5)塑料制品业。
3.目标函数
根据产值最大化及排放最小化的要求,则可以用函数表示如下
4.约束条件
第一,生产必须满足最低需求,即Si-s-≥Di;其次,排放量尽可能小,不能超出其最大范围,即Ei≤Ei+e+。
根据灰色理论可知,由于数据的离散型性,为了预测的准确性,往往可以对数据进行区间预测,也就是说离散的数据有着一个上限函数和下限函数,一般可呈喇叭带。那么,显然,对于第一个约束条件我们可以用灰色理论的下限函数预测来实现,第二个约束条件可以通过能源消耗的上限函数预测来实现。
(三)基于GM(1,1)的预测结果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08统计年鉴,以2000年为基础进行对产值进行CPI调整后进行预测。为了保证预测的精度,在预测数据的取值上以2003至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根据灰色理论的GM(1,1)模型的结果,其中各行业预测的发展系数范围在 [0.1314,0.1948]区间内,平均相对误差值在 [1.29%,8.17%]区间内。在生成的1-AGO基础上得到产值预测下限数据如表2所示。
从各年的统计年鉴上易获得以标准煤为基础的能源消耗总量,所以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主要是以能源消耗量为基础。根据灰色理论的GM(1,1)模型预测的结果,其中各行业预测的发展系数范围在 [0.0286,0.1089]区间内,平均相对误差值在 [0.14%,5.11%]区间内。在生成的1-AGO基础上得到能源量上限预测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石化塑胶行业产值及能源消耗量预测
(四)计算过程及结果
根据能源消耗对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本文采用了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认为企业的产值不仅仅受到资本和劳动力的影响,同时,还受到能源消耗量与税收的影响。目前我国对于能源消耗主要征收的是资源税,但是税赋比较小,不足以促使企业进行能源替代,节能减排,因此需要增加碳税,促使其减少碳排放。由于碳税在我国尚属于空白,这里我们暂且把碳税纳入资源税中进行分析。函数形式表达如下:
根据2003-2007年统计年鉴可得计算函数K,L,E,T的值。
1.因变量Y(单位:亿元),每年的石化塑胶行业的产值。
2.资本存量K(单位:亿元),根据统计年鉴每年年底的固定资产净值确定。
3.劳动力L(单位:万人),为石化塑胶行业每年的从业人数。
4.能源消耗量E(单位:万吨标准煤),由统计年鉴中分行业能源消耗量汇总所得,其中2008年缺乏行业细分消耗量数据,2008年工业能源消耗总量28500万吨标准煤,石化塑胶行业产值为74679.69亿元,工业总产值507448.25亿元,根据该行业产值在整个工业产值中的比重推算出2008年石化塑胶行业的能源消耗量为41942.62万吨标准煤。
5.资源税T(单位:亿元),由于缺乏细分行业的资源税征收额,这里根据统计年鉴中石化塑胶行业能源消耗量在工业中的比重与资源税额相乘所得。
表3 根据年鉴得到的各变量值
对数值进行CPI修正,同时为消除数据差异性,分别对数据取对数,在 E-view5.0中,选择Least Squares计算程序,得到结果如下:
其中,R-squared为0.998136,Adjusted R-squared为0.990679,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易知,当ln(T)增加1个单位,ln(Y)减少0.7812个单位,当ln(E)增加一个单位,ln(Y)增加3.7258个单位。
目前芬兰的碳税税率属于比较低的,2011年为3.93美元/吨CO2,到2020年达到27.84美元/吨CO2,增长约7倍;瑞典税收方案属于中等水平,2011年为10.39美元/吨CO2,到2020年达到24.55美元/吨CO2,增长约2倍[18]。在这里我们假定三种税收方案,低方案为2011年10元/吨CO2,到2020年达到70元吨CO2。在这里。我们直接借鉴较低的芬兰税率作为中等水平税率,瑞典的税率作为较高的税收方案。这里假定1=7元人民币,则税率可表示如下:
表4 三种税收方案 单位:元/吨CO2
我国当前制定的碳排放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假定实现其最低值取40%,已知2005国内生产总值183217.4亿元,2005能源消耗总量224682万吨标准煤,则有:
根据 (3)、(4)可得各方案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各方案模拟计算结果
(一)碳税的征收时间
本文通过灰色理论的预测模型对产值与能源消耗量进行了预测,根据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对石化塑胶行业2020年的产值与能源消耗量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实施碳税是可以实现我国的减排目标的。因此,碳税政策在我国应当也会成为控制碳排放的有效经济手段。至于何时开始征收碳税,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国际控制碳排放的发展趋势。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的减排协议将于2012年届满,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不同的减排目标,同时也提出发达工业国家应资助发展中国减排,为了我国能够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同时又能够获得更多的国际资金支持,所以我们认为2012年是我国开征碳税的最佳时机。
(二)碳税的征收对象
工业企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力军,其他行业及家庭能源消耗所占比例均较小,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和促进经济稳步的发展,暂时不宜面向低能耗行业和家庭征收碳税,应以工业企业为主要征税对象。此外,碳税的征收要考虑到征税成本,不宜过高且易于操作,可以借鉴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处理方式,只要工业企业有销售即可对其征收碳税。
(三)碳税的税率方案
模拟结果显示,税率的增加会使得产值减少,而且根据模拟结果可以比较得出,低税率的碳排放成本较低,显然低税率方案是比较好的选择。并且,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果征收高税率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还可能导致税收转嫁给最终消费者,所以碳税宜遵循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原则,低税率起征,逐步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碳税的不断提高,每个人都会受到经济和环保的双重压力,碳税必将逐渐深入人心,碳税政策的社会效应也将得到发挥。
(四)建立税收补偿机制
近期在我国开征碳税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政策,而且从数据模拟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一定条件下征收碳税会使得的产值下降,而且税率越高产值下降就越快。所以为了保护企业的竞争力,对于积极改进技术、节能减排的企业应当建立税收补偿机制。比如缴纳碳税的企业可以在资源税上享受优惠,或者借鉴荷兰的做法,对于企业一些环保行为积极进行资金支持,鼓励其节能减排的行为,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总之,碳税是控制碳排放的主要经济手段,对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实践证明在西方国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在制定减排政策措施时,应重点考虑碳税政策,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碳税体系。
[1]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Economics.Energy/carbon Taxes,[EB/OL].http://yosemite.epa.gov/EE/Epalib/incent.nsf
[3]Annegrete Bruvoll and BodilMerethe Larsen.Greenhouse gasemissions in Norway-Do carbon taxeswork?Statistics Norway,Discussion Papers, No.337[EB/OL].http://www.ssb.no/publikasjoner/DP/pdf/dp337.pdf,2009-12-01?
[4]Leila Abboud.An ExhaustingWaron Emissions,Norway's Efforts to Contain Greenhouse GasesMove Forward and Backfire.[EB/OL].http:// online.wsj.com,2008-9-30。
[5]Bengt Johansson.Economic Instruments in Practice 1:Carbon Tax in Sweden.Swedis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02.
[6]苏明,傅志华等.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J].经济研究参考,2009,(72):17-43.
[7]Regional Environmental Center.Carbon Tax on Packaging((Netherlands).[EB/OL].http://international.vrom.nl
[8]发改委,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 [R].中国绿色公司年会会议论文,2010-4-23.
[9]苏明,傅志华等.我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 [J].经济研究参考,2009,(72):1-16.
[10]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 [J].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10):1335-1338.
[11]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47-49.
[12]Jean-Marc Burniaux,Giuseppe Nicoletti and Joaquim Oliveira-Martins,1992.Green:A globalmodel for quantifying the costof policies to curb CO2 emission[J].OECD Economic Studies No.19,Winter 1992,50-92.
[13]Peck S.C.,T.J.Teisberg.CETA:A Model for Carbon Emissions Trajectory Assessment[J].Energy Journal,1992,13(1):55-77.
[14]Roughgrand T.,S.H.Schneider.Climate Change Policy:Quantifying Uncertainties for Damage and Optimal Carbon Tax[J].Energy policy, 1999,27(7):415-429.
[15]贺菊煌,沈可挺,徐蒿龄.碳税与二氧化碳减排的CGE模型 [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2,(10):39-47.
[16]吕振东,郭菊娥,席酉民.中国能源CES生产函数的计量估算及选择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156-160.
[17]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8]Cheng F.Lee,Sue J.Lin,Charles Lewis,Yih F.Chang.Effectsof carbon taxes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by fuzzy goal programming:A case study of the petrochemical-related industries,Taiwan.Energy policy,2007,35:4051-4058.
[19]Janet E.Milne,The Realityof Carbon Taxex in The 21st Century[M].Western Newspaper Publishing,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