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亚
(云南大学 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研究
——基于广西184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
张明亚
(云南大学 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基于广西5所高校184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十分薄弱,远低于其目的语文化英语表达水平,原因在于英语教学中对目的语文化的过多输入导致了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较低下。鉴于此,必须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文化测试及师资素养四个方面来着力,以尽量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
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表达力;高校;广西
从20世纪50年代起,外语教学研究从单一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研究转向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在《语言与文化》中曾说:“文化表述、承载、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密不可分。”[1]语言和文化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文化教学已被认同为外语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来呈现语言的运用,这种教授外语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有裨益,而且广为使用。因此,有关目的语的文化教学在国内一直很受重视,国家教委在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此就有明确的阐述;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课堂授课等环节,[2]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授都得到了有效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在学生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日益增多的同时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方式了解甚少,导致其无法用英语表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信息,最终使交际失败。刘世文在 2002 年对厦门集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是否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所有被试者的该项能力都相对较弱”,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中西文化输入平衡,提高学生双向的而非单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蒋亚瑜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提出了运用合作教学课堂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4]为了全面掌握当今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现状及用英语表达目的语文化与中国文化能力的差距,笔者对广西5所大学的184名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够使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认识到中国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尽量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
200名已经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了本测试,他们主要来自五所高校(表1),其中U1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U2指广西师范大学,U3指广西大学,U4指桂林医学院,U5指广西民族大学。选用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因为他们的英语水平相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总体较高,而这五所学校中,文、理、工、师范各类均有,具有代表性,可以体现广西区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正常水平。测试题和问卷订在一起发放。共发放测试题及问卷200份,回收有效试题和问卷184份,有效率达92%。
表1 各高校有效抽样学生人数
研究采用测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测试是检测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能力测试。试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句子翻译题,要求将五个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短句翻译成英语,共10分,题目选自 《中国社会与文化要略》。[5]第二部分由 30个代表中国文化的词语组成,这些词语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宗教、政治制度、地理环境、文学名著、名胜古迹、节日、食品等。这些词语均用汉语给出,要求受试者写出相应的英语表达方式,每项1分共30分,题目选自《中国社会与文化要略》。[5]有关中国文化的题目总分为 40分。第三部分为 40个选自《高级汉英口译教程》的西方文化词汇的翻译,[6]每题1分共40分。问卷调查共5题,调查的是英语专业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态度及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式的学习需求。测试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可查字典或其他参考书,测试时间为 60分钟。该测试在正式使用前选取了广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不参与实验的 35人(已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进行预测,并对问卷进行了Cronbach Alpha 信度分析,显示信度系数为 a=0.8043,说明该试卷信度较高。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的是SPSS13.0统计软件。
(1)中国文化测试成绩分析。表2表明,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整体较弱,虽然他们已经通过了TEM4考试,但多数学生(36.4%)的成绩集中在 11~15分之间。第一部分的五个句子翻译没有一人能够全部作对,有些学生则几乎一个都没有答对。第二部分30个涉及中国文化的词语翻译,多数学生只写了几个,有的试卷虽然答得很满,但像“故宫”、“馒头”、“素质教育”这样的词汇多数学生都无法用英语将其准确写出,而多是采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来代替,因此正确率很低。
表2 中国文化测试成绩表
(2)目的语文化测试成绩分析。表3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整体掌握水平较高。这份试题包含 40个代表西方文化的词汇翻译,多数学生(45.1%)的成绩集中在21~30分之间,成绩在31~40分之间的比例也达到了28.8%。这表明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多数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人文、地理、文学等方面都比较了解。
表3 目的语文化测试成绩表
(3)中国文化测试与目的语文化测试成绩对比。从表4可以看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整体十分薄弱,平均分仅为12.18分,还没有达到及格线;标准差为5.736也表明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存在较大差异;而英语专业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整体掌握则比较好,平均分为26.73分,超过及格线2.73分,而标准差为1.548也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掌握差异较小;他们西方文化成绩的平均分高出其中国文化成绩平均分达 36.38,可见相较于中国文化而言,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掌握更好。
表4 中国文化测试成绩与目的语文化测试成绩对比
(4)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关于当今文化教学现状以及学生文化态度的调查问卷采用以下开放性的问题:1.你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教授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吗?2.你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用英语教授中国文化知识吗?3.在你看来,与外国人的交流中会不可避免涉及到中国文化吗?4.你认为在英语课堂上有必要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内容吗?5.教材中如果增加更多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是否会提高你学习英语的兴趣?调查结果如表 5、6所示。
表5 关于问题1、2的结果统计
表6 关于问题3、5的结果统计
由表5可得知,在184份有效问卷中,39.1%的学生表示其老师“频繁”教授西方文化知识,有占50.5%的学生表示其老师“经常”教授西方文化知识,而“从不”教授西方文化知识的老师只有3%,因此约 89.6%的英语教师都经常教授西方文化知识,可见国内多数英语教师都比较重视目的语文化知识的输入。相较于西方文化知识,没有学生表示其老师“频繁”用英语讲授中国文化知识,而且有67.4%的学生表示其老师“从不”用英语教授中国文化知识,只有12.5%的学生表示其老师“经常”用英语教授中国文化知识。可见多数英语老师都忽略了在英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输入,对目的语文化输入过多导致了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低下。
由表6可知,在184份有效问卷中,有54.9%的学生表示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一定会”涉及到中国文化,有30.4%的学生表示“基本会”涉及到中国文化,只有4.7%的学生表示“一定不会”涉及到中国文化,可见有95.3%的学生都认为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会涉及到中国文化;对于第5题,只有9%的学生表示如果教材中增加更多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一定不会”提高学习兴趣。因此,约 91%的学生对于在教材中增加更多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会感兴趣。
对于第4题,在184份有效问卷中,有61.4%的学生表示“非常有必要”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内容,有21.2%的学生表示“基本有必要”,有11%的学生表示“偶尔有必要”,只有 6.4%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必要”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内容。由此可知,大约82.6%的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内容,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持肯定态度。
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输入不平衡的现状以及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比较薄弱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
由于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目的语文化的强调,现在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语言与文化、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课程,但是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的学校却寥寥无几。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有关中国文化的选修课,但使用的是汉语教材,并且用汉语授课。这些课程的开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但由于是用汉语授课,学生并没有学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因此学校可以开设全英文或者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中国文化概论(必修)和中西文化比较导论(选修),通过视听材料,利用信息技术或者教师描述情景,创设一些活泼自然、充满生趣的文化情境,然后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模仿表演等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跨文化情境中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从而提高其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真正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材不仅是教师进行文化教学最重要的媒介,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渠道,更是直接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载体。文化原则是教材编写的重要原则之一,但纵观多数高校英语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其中出现了严重的“文化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如:精读、泛读和口语的教材中,涉及目的语文化的文章比比皆是,但涉及到中国文化的文章却难觅踪影,这样学生接触到的几乎都是“洋文化”,有些甚至是直接引进的英美原版教材。因而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就只注重西方文化的传递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传递,多数学生也将西方文化作为文化学习的主体,漠视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重要性。然而,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外国人也希望通过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因此反映中国文化的优秀英语文章和译文可以补充到阅读或者读写教材中;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听力和口语话题之类的英语材料可以设置到听说类教材中,这样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成对比,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并从根本上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测试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十分重要,因为测试不仅是展示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及能力的重要手段,还是教师及学生得到反馈的重要工具。对于中国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专业四、八级考试是评判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大学阶段学习的目标和重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7],然而,实际情况是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之间缺乏一定的连贯和衔接,专业四、八级考试考查的都是词汇、语法、篇章结构分析和语音等,均没有涉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考察的题目,这也从另一方面助长了教师及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重视和对中国文化的忽视,而且也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缺乏。因此,应当将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考查加入到测试中,逐步改革现今英语应试教育的状况,并激发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传授中国文化的积极性,才能不被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迷失掉自己的文化判断力,并最终重新唤起学校、教师和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重视。
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文化人,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双向跨文化交际的能力(Bicultural Ability)。[4]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教学的主导者,英语教师是教学中输出中国文化的主体,如果英语教师具备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和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那么他自己能够用英语来谈论中国文化的根源和演变的知识基础就能够引导和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进而最终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师个人的文化素质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效果。邓文英等人曾对四川省内 10所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共 5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英语专业教师在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从提高自身及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出发,从改善教学效果的需要出发,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培训等方式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素养以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为更好地教授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比如林语堂、杨宪益等的文学作品及相关材料以促进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英语专业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目的语文化教学,更应当包括母语文化教学。外语教学工作者应当做到两种文化输入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因为任何一方面知识的缺失都会造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平衡发展;而且只要是有跨文化交际存在的地方,都会涉及到母语文化输入的问题,这不单单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交际的本质需求。[8]因此,英语教师要树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观,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全面的中西文化观以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这不仅是成功地开展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互补与融合的时代需求。[9]
[1]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邓文英,敖 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4):58-61.
[3]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56-60.
[4]蒋亚瑜.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及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2009(3):86.
[5]井卫华,王红欣.中国社会与文化要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6]王逢鑫.高级汉英口译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7]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曹 威.外语教学的“现代化”:文化的输入、重构与输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68.
[9]从 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Abilities to express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of English majors
ZHANG Ming-ya
(Foreign Studies 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ollege,Yunnan University,Lijiang 674100,China)
A test survey on 200 English majors of five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reveals that they have poor abilities to present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compared with the abilities of expressing English cultures.According to the survey,the reason is that we have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on introducing the cultural knowledge of target language.In view of the problems,the paper proposes four relevant measures to improve English majors’ ability of expressing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which are curriculum development,materials design,testing and teachers’ home culture expertise.
English majors; Chinese culture; ability to expre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angxi
H319
A
1009−2013(2011)04−0086−05
2010-10-20
张明亚(1986—),女,山东滕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论和文化教学。
曾凡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