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月,何平,邓诗光,王珊
(乌伊岭市气象局,黑龙江乌伊岭 153038)
乌伊岭近37 a的气候变化分析
南极月,何平,邓诗光,王珊
(乌伊岭市气象局,黑龙江乌伊岭 153038)
本文利用乌伊岭气象站1974~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乌伊岭区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平均值以及其它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7 a来乌伊岭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幅度达1.0℃;年降水量无显著变化,但是乌伊岭区降水量在年际之间差别较大,最多的年份年降水量为868.3 mm,最少的年份年降水量为200.5 mm;37 a中轻度涝年4次、轻度旱年2次,涝年略多于旱年,旱涝年出现的频率为16%。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引起当地气候变化的原因并进行了应用分析。
乌伊岭;气候变化;对策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通过普查历史资料,发现乌伊岭和全球变暖的趋势是一致的,气温升高,降水变化不明显,降水量在年际之间差别较大。乌伊岭区自然资源丰富,是伊春市开发最晚的区域,有林地面积2.3×105hm2,森林覆盖率74.5%,乌伊岭湿地自然保护区雨水丰沛、河流纵横、沼泽遍布、林木茂密,有着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是各类湿地动物生长繁育的基地,也是松花江及黑龙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湿地保护区面积43 824 hm2。因此掌握当地气候变化规律,对合理利用和开发气候资源,减少林、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作用很大。
本文使用的资料来源于乌伊岭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适取乌伊岭区1974~20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资料,按世界气象组织的有关规定,计算气候平均值。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根据乌伊岭区气温和降水的37 a滑动平均值,分析气候变化的趋势。
乌伊岭区各月平均气温的气候平均值(见图1)。乌伊岭区的平均气温7月份最高为19.4℃,1月份最低为-23.9℃,全年平均气温为-0.6℃,最热的3个月是6、7、8月,最冷的3个月是12、1、2月。
图1 乌伊岭各月平均气温气候值
就全年而言,乌伊岭区近37 a来各月曾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6.4℃(2010年6月27日);极端最低气温为-47.9℃(1980年1月13日)(见表1)。在同一个月份,极端最高气温与极端最低气温的差值变化很大,6~8月份差值小,2~5、10~11月份差值大。这些数据都反映了乌伊岭区极端气温变化的幅度较大。
表1 乌伊岭极端气温统计表
乌伊岭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见图2)。8月份的降水量最多,为129.3 mm,7月份的降水量次多,为120.7 mm;2月份的降水量最少,为4.3 mm,1月份的降水量次少,为5.3 mm。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6%、61%、17%、6%,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50%,秋季降水量比春季略多,反映了降水量在一年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季风气候明显。年降水量最大值793.0 mm(1991年),最小值359.0 mm(1989年)
图2 乌伊岭各月降水气候值
37 a滑动平均值可以反映气候平均状态的长期变化情况。平均气温总体呈现显著的升高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气温升高趋势显著。
图3 乌伊岭平均温度37 a滑动趋势图
乌伊岭区年降水总量37 a滑动平均值趋势变化曲线(见图4)。年降水总量变化不明显,但各年波动幅度比较大,降水多的年份1991年,降水量将近700 mm,少的年份如1989年和1998年,降水量还不足400 mm。
图4 乌伊岭降水量37 a滑动趋势图
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但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占主导。乌伊岭林区气候条件的变化首先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黑龙江省气候变暖尤其明显的背景下,林区气候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具有同步变暖趋势;对乌伊岭近37 a降水资料进行分析,降水量变化不明显,这因为乌伊岭有国家级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调蓄洪水和防止自然灾害等功能。
近37 a来冬季平均气温升高1.8℃,春季平均气温升高0.7℃,夏季平均气温升高0.5℃,秋季平均气温升高1.0℃,年平均气温升高1.0℃;冬季降水增加0.1 mm,春季降水减少2.5 mm,夏季降水增多24.5 mm,秋季降水减少22.1 mm,年降水量无显著变化。
旱涝是自然灾害中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降水的多少和极端降水量大小是形成旱涝的主要因素。气候上常用降水距平百分率来衡量是否旱涝及旱涝程度,并将±25%、±50%、±80%分别定为轻度、中度、重度旱涝界限[2]。乌伊岭区历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时间序列曲线(见图5)。
图5 乌伊岭近37 a降水旱涝趋势图
总体上讲,降水偏多的年份和偏少的年份基本相当,大多数年份的降水距平百分率都在±25%以内,旱涝特征属于基本正常的范围。达到轻度旱年标准的有1991和1997年;达到轻度涝年标准的有1981、1990、1991、1997年。乌伊岭具有旱涝交替、涝年比旱年略多的特点,中度和重度旱涝年均没有出现,说明当地灾害性天气较少,适合人类居住。
(1)近37 a来乌伊岭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幅度达1.0℃。
(2)近37 a来乌伊岭区的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源于乌伊岭区得天独厚的森林和湿地资源。森林和湿地的调节气候的作用,使附近区域易形成降水,发挥着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乌伊岭区年降水量无显著变化,但是降水量在年际之间差别较大,最多的年份年降水量为793.0 mm,最少的年份年降水量为359.0 mm。37 a中涝年4次、旱年2次,涝年略多于旱年。旱涝年出现的频率为16%。
(4)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也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乌伊岭就拥有两个生态系统。为减缓气候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应对森林湿地进行保护,并加强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面积。
P46
A
1002-252X(2011)03-0009-03
2011-6-6
南极月(1969-),女,黑龙江省乌伊岭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