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张广森
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建构原则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张广森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应当基于对当代大学生时代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的基础,且遵循科学合理的建构原则,才能提振其实效性。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明显表现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高、爱国主义意识强烈、权利意识增强、对多元价值观尊重与包容、心理压力明显加大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判别标准,应当是其内容得到科学地辩护,其效果得到强化,其标准取得正向效能。据此,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建构原则应当是组织和自组织相统一、认知与体验相统一、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目标的一致性与途径的多样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主流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规则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志,使大学生建立起科学世界观、主流价值观和健康人生观,自觉使自己的行为选择符合社会要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精神的变化特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而新的教育模式的建构,既要总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已有的现实经验,也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明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原则。基于科学合理的建构原则,才能提振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实效性。
当今,社会具有信息来源全球化、获取方式网络化、文化内容快餐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样式多样化,大学生群体“90”后化等特点,由此决定了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思想规范模式塑造过程中,具有了新的特点。
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上证明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的合理性,大学生对此表示积极认同。[1]多数学生认为,改革开放成就的取得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关键在于主流价值观起到统一人民思想、凝聚大众意志的作用,而失去统一意志,本质上就失去了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动力,因此,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首先应当归功于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自觉性明显加强,与教师的互动有了明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类社团的成员数量明显增加。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承担国际事务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形象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在近些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大学生表现出了空前的爱国主义激情和积极参与意识,政治意识越来越清醒、理智,他们更加愿意以理性辩论的方式寻求共识,而不是诉诸“愤青”式的情绪表达。[2]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关联,比如,在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上,大学生志愿者的风采表明,当代大学生能够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并建构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权利意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培育和发展起来的自主性意识,其本质在于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决定,其表现形式则是对个人权益的主张和诉求。因此,权利意味着个人有权要求属于自我的利益、爱好等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利益。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敢于大胆地主张自己的权益,坚持自己的价值选择,一方面,是由于权利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自我中心主义”强化的结果。据统计,大学生自主诉求呈上升趋势,大学生与学生管理部门的矛盾也往往集中在大学生的自主诉求上。有的诉求具有合理性,而有的诉求明显具有情绪性因素,所以,对大学生权益意识还应当正确加以引导。
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主要是基于网络。网上信息的多样化,网民意见的非主流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和对待不同价值观的态度,而大学与社会的过度亲近,也使社会上流俗的人生观,更加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尊重多元价值观,包容非主流的人生态度,而不是对这些态度进行批判性反思。尊重多元是时代的进步,但是,缺少批判性地认同,则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反思能力萎缩,无力担当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不能理性地建构起适合主流价值观的人生态度,易于颓废或走向极端。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究其原因,不善于沟通、缺乏人生理想、人生目标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师生关系疏离、不能及时疏解压力等是主要原因,一旦遇到具体问题时,长期积郁而成的心理冲突,就容易爆发。调查表明,有七成多的大学生由于就业、学习、恋爱和经济上的负担而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一些极端现象的发生。[3]而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绝不是仅靠学校的单方面努力就能减轻,问题的根由主要是在于竞争性社会所导致,因此,社会有责任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现在,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设计理念是以如何维护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稳定为前提,因而,在模式建构上,往往突出“管控”功能。而基于这一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解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热点与难点,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面对现实问题的困惑,使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人生观的认同度下降,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建立真正具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念。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念,应该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活动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志,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因自觉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要求而出现的正向效能和属性。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结构与功能辩证统一起来,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最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所倡导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性观。被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价值观,说到底就是能够凝聚整个民族的意志与愿望的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的意志和愿望,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强盛。这样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必须要接受的,因为,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愿望的承担者,所以,大学生要自觉地担当这一使命,必须在其政治化过程中,自觉接受主流价值观。其次,是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选择,尤其是人生观的形态比较多样。现代社会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但是,个体的自由选择也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同,其选择才具有合理的现实性,否则,个体的自由选择就成为了“任性”的选择,从而失去了社会的支持与同情。由此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有两个功能,一是把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志,二是使大学生出于自由意志的自我选择能够求得社会认同,只有把这两方面的功能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内容上得到合理性与合法性辩护。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按照适合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方法进行灌输、通过环境的培育养成,通过具体的模式予以强化。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智特点是比较敏感、自我意识强、追求科学逻辑、承受压力能力差等。这样的心智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加喜欢注重自我的介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当下的教育模式,虽然从设计理念上也强调大学生的参与,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往往偏向理论层面的教化,而理论的教化又不鼓励学生的参与,结果是大学生对这种模式出现了逆反心理。理论教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接受他们必须要接受的理论观点,要巩固理论引导的成果,又需要环境营造与持续强化,而环境的营造与持续的强化,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因此,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把强化巩固功能与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的联系凸显出来。在模式的结构设计上,自我教育与情景教育环节能比较好地体现大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不是完全放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旁观者的角色进行客观观察与引导,这样,才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要尊重大学生的自主选择,包括他们不成熟的意见,因为尊重与信任,在本质上创造了平等对话、形成共识的前提,而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得到发挥,对主流价值也会以正向的态度去接纳,这种接纳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过程。情景教育是要让大学生融入到现实生活情景之中,积极化解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和矛盾心态,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种情景教育,但是,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站在社会之外对社会的理解和把握,而真正的情景教育应该是要把大学生摆到生活世界之中,从中进行自己的真实体验,因此,需要调动他们所有的知识与智慧去应对问题情景,并在这种应对中学会尊重,并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模式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通过合理的模式结构予以强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三种:一种是正向的积极效能;一种是消极的反向效能;一种是被动的中立效能。积极的正向效能,是大学生自觉认同主流价值观后形成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生一旦认同主流价值观,那么,他们就能自觉维护主流价值观,从而形成一种正向环境氛围,在更大的程度上,进一步影响、带动更多大学生的价值选择[4]。消极的反向效能,则是大学生不认同主流价值观,或者以其他非主流的多元价值观消解主流价值观。造成这种情形的成因,多数是以一种僵化的、粗暴的教育方式强行灌输的结果。而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比较强烈,对这种方式自然表示逆反,并“异化”成强烈的拒绝、甚至故意的解构,可见,产生反向效能的原因仍然在模式结构上,而不能完全归诸于大学生。中立的效能恐怕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历程的强烈映射。当代中国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由于过度重视知识与分数,使大学生形成了一种“知识成功”的思维惯性,以至于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虽不反对,但是,也不拒绝非主流的价值信念,呈现出一种“选择冷漠”的政治病理学症候。对此,他们多数是被动的,需要有一种更加能激起他们活力的方式,才能唤起他们参与并积极认同的主流价值观的激情。显然,我们既要以正效效能判断模式的有效性,同时,也需要注重对中立效能的激活与反向效能的校正机制的建构,惟有当模式的所有功能都得以充分发挥时,积极的正向效能才具有现实性。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界定和基本结构,结合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智特点、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应当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一般来说,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Haken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组织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例如,人类社会比动物界自组织能力强,人类社会比动物界的功能就高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组织和自组织的过程。社会组织的目的是要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要达成这一目标,社会组织就要理性地形成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并要求社会成员认可这一观念。而要让社会成员认可这一观念,就要动员组织资源,以各种方式把这一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和意识之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各种资源,完成大学生政治化的过程。这种组织资源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朴素的真理灌输和彻底的逻辑演绎,帮助大学生完成政治选择与认同;校园文化活动是通过正确的引导培育大学生的乐观、进取的精神,以及以感性的活动方式,激励培养大学生爱国爱校的热情;社会实践则是通过深入社会实践的调查以及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推理与判断能力,这是需要借助组织资源才能完成的过程。
大学生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他们逻辑思维强,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且快速,因此,他们往往会通过与有共同志趣的同学一起分享信息、建立价值共识。这种自组织形式体现为大学生社团组织等其他的组织形式中。在这些形式中,大学生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自参与来实现对社会价值观的选择性认同。这种形式的实质,就是通过客体的积极主动介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体化,让大学生自觉主动地介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把组织作用与自组织作用统一起来,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系统地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目标和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和健全大学生的理性能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理论教育。如果在理论逻辑上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就能得到认可和拥护,在行动上就会自觉地把这一价值体系内化为个体行为的自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要求大学生亲身感受英雄和榜样的力量,需要大学生亲身体验其内容的正确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同样又要求大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之中,在向优秀人物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时性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与媒体,在不同空间场景的聚合,而历时性则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把握为一个不断完善的时间性。共时性本质上是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出一个和谐一致的氛围,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性,或者说,只有氛围的一致,大学生在接受主流价值观时才不会感到迷茫,才能坚定其信念。而我们现在生活的空间场域,往往在价值观层面上出现错位,其结果,使各种多元思想纠结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思想场景。因此,在尊重多元价值的前提下,使空间场域的价值尽可能趋同,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证,为此,需要所有空间场景力量的共同努力。历时性是一个过程,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层教育。所谓分层教育,就是把大学生的在校期间分成三个阶段,大一、大二、主要是课堂教育,大三主要是文化活动教育、大四主要是社会实践。按照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计,思想政治理论主要设在大一、大二,而且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比较纯洁,容易接受主流价值观,此间强化理论课教育及引导,是比较好的做法。大三的学生是校园文化的骨干力量,他们往往起着承接与中介作用,所以,突出大三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骨干作用,有利于强化大一、大二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大四是大学生趋于成熟,且与社会联系紧密的一个时期,他们需要用大学所接受的价值观去衡度社会的多元思想,此间,他们往往容易从理想化的状态坠落到现状情景,出现观念上的冲突,所以,在这一阶段,必须要通过社会实践或情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熟悉社会、融入社会。这三个时间节点并不截然分开,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建构新模式必须把空间与时间统一起来,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断得到强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把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志,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从实施教育的基本主体来说,可以分为外在教育(他教)途径和内在教育(自教)途径;从实施教育的基本方式来看,主要包括课堂教学途径、社会实践途径、文化途径和传播途径等;从教育的基本内容来看,公共理论课直接承载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直接途径。而智育、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人文社会学科和各门专业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途径;从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来看,有显性教育途径和隐性教育途径之分;从作用方式上可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划分为单一途径和综合途径等。[6]无论哪一种途径,只要能取得实效就是最好的途径。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任何一种单一的途径都难以完全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应当结合各个不同院校的特点,选择和创新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途径。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新时代要求,不断地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是在传统模式有效性基础上的创造,而要维护传统的有效性,就必须遵循模式建构的原则。惟有在科学发展观原则指导下的模式建构,才能真实地与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性。
[1]江汉大学团委.“80”后与“90”后大学生政治思想状况比较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赵迎欢,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3]王李金,王一然.育人为本坚信不疑,第一职责坚定不移[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7.
[5]杨桂华.哲学视域中社会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0.
[6]邓龙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G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