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文化真正“惠”民
金秋时节,党中央吹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前进的号角。这是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出的强国惠民的重大战略决策。
什么是文化?简单地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安身立命之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区别于他民族、他国家的本质标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论经济发展状况怎样,都不能没有文化和历史的记忆。如果失去了文化之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就失去了存在之价值。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之邦,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不曾中断的民族和国家。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是因为她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近来来,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在不断加大力度,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正在转企改制,文化惠民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下,中央近期不断为文化体制改革“吹风鼓劲”,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是要寻求一条通过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途径。这已成为一种政治责任和使命。
中央通过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做好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过,要让“文化惠民”真正促进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民生需求,我们也需要从更高层次建设文化惠民工程。
首先,要让文化惠民落在实处。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一方面要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另一方面,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其次,要让文化惠民开拓市场。为加快发展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央提出了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等。只有形成了市场,才能扩大就业,给文化惠民注入生命活力。
第三,要让文化惠民得到保障。在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中,要进一步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等一系列制度,这样,文化惠民才有更强劲的政策支持。
第四,要让文化惠民造就人才。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出现人才辈出的新局面,我们要为此创造条件,造就出一大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师大家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业人才、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大有作为。
一个古老大国的新生,是需要文化做支撑的。富国下的民生期许,也是需要文化改革的推动而实现的。从这个角度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重要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