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能否成为转型创新突破之年

2011-12-25 05:10沈开艳2011年上海经济蓝皮书主编
检察风云 2011年6期
关键词:长三角上海转型

文/沈开艳 《2011年上海经济蓝皮书》主编

2011年能否成为转型创新突破之年

文/沈开艳 《2011年上海经济蓝皮书》主编

随着2010年“十一五”收官之年和“世博年”的结束,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备受世人瞩目。对中国经济重镇上海而言,2011年能否成为改革创新的突破之年,能否在已有的基础上,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上海“两会”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核心问题。

正如上海市长韩正在2011年1月所作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当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复苏,但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上海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善于把握机遇,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开拓进取,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深入分析上海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上海本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认为,2011年上海经济发展在增长速度不可能像前些年一样保持高速度的前提下,关键在于把握好转型发展与创新驱动的主线,抓住“后世博”上海城市发展的新时期,从新城建设、新型业态、金融中心等多个方面加以着力,以求有所突破。

经济增速不确定性依然较大,预计全年增速将低于8%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上海经济发展经历了2009年“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最复杂”的一年,如今已迈入2011年形势较为复杂与不明朗的一年。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常重要的一年。上海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不仅需要解决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旧问题,还将面对转型中新出现的多重约束、众多矛盾和众多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包括,传统外需推动模式难以维持,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增加,而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明显降低;投资储备不足,民间投资缺乏动力,政策退出风险压力临近,上海经济运行的工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三大引擎的短中期动力也显不足,而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在体制缺陷和监督不完善并存的条件下效率难以提高;已有的产业格局与低碳化趋势不适,产业结构仍将被动调整,优化的基础不牢固;劳动力成本上升态势明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人民币升值压力重叠、房地产市场走势低迷及政策频频调整、经济与金融的不稳定性与风险可能出现加剧的趋势;郊区新城综合功能与大都市多元化发展要求不符,“西快东慢”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过程缓慢曲折,其增长重心逐步出现多元化,等等。诸多复杂问题相互交织,加大了政策选择的两难局面,也给上海经济带来了严峻挑战与难得机会。

上海经济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所暗示的一个现实就是目前上海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新一轮经济发展动力缺失,2011年经济增速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经济出现一定幅度回落的可能性非常大。预计2011年上海宏观经济领先指数的走势将缓慢上升,但升幅不大,预计全年上海经济增速将低于8%。

转型发展与创新驱动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线

从转型的角度讲,2011年是上海城市转型的关键一年。传统增长动力的不足在于,以往上海经济增长的两大驱动力,出口和投资,危机过后纷纷显示出疲态,如果说出口是受国际环境影响而具有短期性的话,那么投资效益的逐年走低则表明在传统增长路径下,上海的比较优势已耗尽。在商务成本高企,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环境保护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上海增长速度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低速增长意味着上海必须要寻找到新的发展动力,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需要从系统、网络和功能的角度来看待上海的城市转型,在时空坐标中对上海作更加合理的定位,同时也从中寻找城市转型的新动力,如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的郊区新城战略,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对内开放战略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体制创新战略等是至关重要的。日本川崎市的产业发展特征和产业结构结构变化,对上海的产业转型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经验。

从创新的角度讲,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是城市在高级发展阶段转型的基本方向。上海是否具备了从资本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条件呢?应该说,当前上海的创新条件离发达国家创新城市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创新条件不足包括,相对国际创新标准水平差距较大,创新总体条件仍较低;相对国内城市,创新条件相对较好,但仍低于北京和深圳,列第3位;在长三角城市中创新条件虽然最好,但增长指数较低,增长速度较慢等等。在创新条件不足的背景下,上海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只有通过包括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城市经营管理创新、产业体系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多元创新形成上海的转型动力,才能推动上海向创新驱动阶段发展。

上海城市发展进入了“后世博”关键时期

“后世博”时期是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转折期,“后世博”时期是上海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时期,“后世博”时代也是借助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与长三角同城化效应的进一步凸显期。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海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需要推进市政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向郊区转移,科学规划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空间,还要深化电力投资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相应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风险机制;在推动城市品牌建设方面,要从实施战略规划、加强组织建设、制定规章制度及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在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方面,上海应根据《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描绘的蓝图与目标,明确群内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分工与协作,使城市群整体实力有所提高。

高铁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在于,高铁能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之间人才、产业等各方面的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长三角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与人力资源密集型过渡;高铁将对长三角休闲旅游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进而也会对长三角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起到影响与作用;高速铁路的开通有助于实现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的合理布局,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高铁还将会推进长三角各城市的制度与体制对接,如社保、劳动合同制度、医疗。

关注焦点:新城建设、业态创新、金融中心进程等

世博会之后上海如何转型与发展?仅仅依靠世博会留下的遗产,在世博概念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随着中心城区利用空间和发展的日趋狭小,上海需要加快新城建设。这对上海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优化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对提升上海城市产业能级、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对建设低碳生态、智慧宜居城市、对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为此,必须提高新城建设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角度重新定位,从城市功能入手调整建设思路,并尽快制定有别于中心城区的人口导入计划。

第二,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上海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新型业态企业。这些新型业态对当前传统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带来的巨大挑战,值得引起关注。

第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上海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定势。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拉动消费增长等均有重大作用,上海在直面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同时,更需提出有效应对成本上升和促进经济转型的对策措施。

最后,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但客观来看人民币仍处于国际化发展的早期阶段,要真正实现成为世界货币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也在加速发展之中,而人民币国际化将为其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因素,但是,长期来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是未来的必然选择。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仍存在金融体制、金融监管、市场基础、金融人才等领域的瓶颈与问题,迫切需要各方共同克服,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上海房市何去何从,是关乎社会民生的大事

房地产市场走势向来是经济发展景气与否的重要因素。上海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多次宏观调控,房价依然在高位运行。上海房地产市场及房价走势仍然是2011年民众所关心的热门话题。

为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8项措施,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2011年2月1日,上海再次推出9条调控措施,要求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原则,采取税收、信贷、行政、土地、住房保障等政策措施,多管齐下,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逐步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上海房地产调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引导住房需求,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政策;严格执行相关税收政策,积极稳妥推进房产税试点;进一步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强化住房用地供应管理,依法查处违法用地行为;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等。

根据上海市政府出台的限购令和房产税政策,以及上海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走势,我们认为,2011年上海房地产市场调整势在必行,房价将有小幅下跌,投资额仍将有小幅增长,成交量也许不会低于2010年,处于小幅盘整阶段。但从中长期来看,上海等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将会率先上涨。

编辑:靳伟华 jinweihua1014@sohu.com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上海转型
上海电力大学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上海之巅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转型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