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志
“育才不育德”忧患无穷
□ 李 志
4月1日,搭乘航班从日本抵达浦东机场不久,汪姓留学生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据围观者介绍,当时,汪某从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连刺数刀。(《新闻晨报》,4月10日)
中国很多父母是最委屈的,他们以高考状元、哈佛女孩为成功目标,为子女倾注一切,却往往得不到孩子“孝”的回应。反而,子女或毫无顾忌的反叛,或轻易触碰社会底线,甚至以身触法,为父母带来身心创伤。西安音乐学院钢琴八级的药家鑫,对车祸事故中的弱女子连刺8刀,虽未伤父母身体,却伤透了父母的心。在舆论谴责这些毫无血性的青年的同时,社会和家长们也不得不深思,在他们身上投注的谆谆教诲何以没有在关键的时刻管住他们瞬间的残忍?
可以说中国父母的育才之道高度相似。学习上,广泛使用的是在美国出名并受质疑的“中国虎妈”的高压政策;生活上,是有求必应的放纵式。这一严一慈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能在关键时刻唤起良知的“做人的教育”——德育。
然而,如果将责任全推到父辈,那是苛责,因为中国父母无心背后还有更多无奈。在如今竞争激烈的中国社会,不说成龙成凤,即便是找一份收入可以、体面的工作都日趋艰难。闯过高考独木桥,还要面对无所不在的潜规则,不是中国的父母自找苦吃,而是现实之无奈,让他们在不自觉中走上了唯“成功之道”。同时,孩子们青少年时期本应在学校受到承担责任,健全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却被我们的应试教育侵占得所剩无几。
80、90后一代,一面是以自由为代价的家庭教育,一面是社会和学校一味的高压和苛责,在这种悖反式环境中长成了隐忍的“好学生”与残酷的“歹徒”。要避免更多的悲剧,需要社会与家庭的合力。我们的社会应以反省和自律为新一代提供锻造的熔炉,归还孩子的自由,以拓展孩子的自由精神和道德自律为教育的重任。成功没有唯一的定义,更不能以牺牲做人之本为成功增加筹码,否则将为家庭、社会埋下风险的种子。育才应先育德!
□ 编辑 潘 阳 □ 美编 阎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