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谈不是稳定物价的良方
进入4月以来,无论是处江湖之远的普通百姓,还是居庙堂之上的政府高层,均为“物价”二字所困,前者备感生活的压力,后者显得格外繁忙。
先是在4月初,因日化和方便面企业放出涨价信息,国家发改委紧急“约谈”了相关企业,要其加强社会责任,不得随意搭车涨价;随后的4月5日,央行宣布自6日起加息0.25个百分点,意在再次为高企的通胀和物价降温;4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浙江调研时强调,今年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位;4月13日,全国工商联的24家商会联合发出《保供应、稳物价、促和谐》倡议书,承诺会员企业和企业主绝不串通涨价、人为抬价;同一天,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强调要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高层如此集中火力猛攻“物价”,实为罕见。我们也可从中窥探到,一季度CPI达到5.4%。而这些集中的火力又能否真正将高企的物价“镇压”下去呢?
先来看央行的加息。本轮物价上涨是全球性的,也是输入性的,上涨的根源是发达国家无休止地滥发货币。对我国而言,这样的价格上涨属于成本推动。而通过加息抑制价格上涨,前提是价格上涨必须是“内需拉动型”,而非“成本推动型”。直白地说,你可以挡住“热钱”流入,但挡不住基于美元滥发而引发的成本大幅提升。相反,越加息成本越高,成本越高越要向下游商品传导,物价压力越大。加息就像是在物价杠杆的另一头给力,会将物价撬起。
再来看国家发改委的“约谈”与全国工商联的倡议书。笔者认为,二者关联密切,倡议书是对“约谈”的回应。
包括农业产业商会、烘焙业公会、水产业商会、纺织服装业商会在内,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全国工商联24家商会发出的倡议,看起来很美,很感人。但仔细琢磨这个“倡议”,无非就是“不串通涨价、人为抬价”,而不是老百姓所希望的“不涨价”。
从市场经济角度讲,“不串通涨价、人为抬价”,是市场游戏最基本的规则,如今连基本的规则也要以高姿态出来“倡议”,既可见当下的市场生态到了何种地步,也可见涨价预期已经憋到了何种程度。
商会的倡议再高调,企业的承诺再动人,其本身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因为企业要靠获取利润才能生存与发展,在“成本”压力面前,倡议也好,承诺也罢,势必将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同样,“约谈式调控物价”,给公众的不只是高兴,还有隐忧。这种担忧,是一种不踏实的感觉。生产成本在涨,约谈不让涨,是不合市场规律的。“约谈”两个月之后,消费者会不会遭受“报复式涨价”?
目前物价高企的行业,均为竞争性产业,其价格上涨乃是市场内生需求,无法遏制也不可强压。通过约谈来稳定价格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在开会协商,实际上是用行政手段强制限价。然而,用限价的方式控制物价,就如同“拉闸限电减排”一样,只能在短期内达到一定效果,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要想镇住飞奔的“物价”,笔者认为,从短期来讲,要对垄断性行业,特别是石油、水电煤气等基础资源性产品价格加以控制。因为基础资源价格影响下游产品成本,转嫁能力强,如果不控制基础资源产品价格,反而要求处于市场终端的企业限价,既不合理也不现实;从长期来讲,要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提高效率,深化中国市场改革,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劳而获的市场食利阶层。
居庙堂之上,当忧其民。加息也好,倡议与约谈也罢,老百姓期盼的是一个放心、稳定的物价。
陈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