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力 刘我风
十多年来,《连载》为楚天都市报培养了一大批铁杆读者。这些读者包括国家公务员、写字楼白领、家庭主妇和离退休老人。不少读者还将《连载》装订成册,制成别具一格的“剪报书”。
《连载》作为楚天都市报经营了十多年的老牌副刊,没有仅仅满足于“可读”。 从“可读”到“必读”,是《连载》的理念和持之以恒的追求。
《连载》自1997年12月底在楚天都市报以整版推出,一直保持 “老三篇”的基本形式:两篇纪实,一篇小说。其中纪实又分两种,一个是著名人物,一个是重大事件;小说则以 “当月之最”为标准——能上楚天都市报 《连载》的,基本就能上《小说月报》或《中篇小说》头条。有了这个标准,就屏退了一般“文学爱好者”的人情稿。十多年来,上过《连载》的湖北籍作者不超过10位,这就保证了《连载》版的可读性。
纪实作品是《连载》版的主打稿,其权威性能吸引读者中那些 “有影响的人”。
在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作品中,我们选择的权威作者是叶永烈。
叶永烈是现在的主流读者最熟悉的作家之一:50年前,这位北大化学系学生就是权威少儿读物 《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30多年前,大家读过他的 《小灵通漫游未来》;5年前,一部采访手记《出没风波里》更是把他近30年来“上书房行走”的采访经历交待得通通透透。可以说,叶永烈长期占据着高层人物纪实作品的制高点。所以我们先后连载了他的《1978——中国历史大转折》,《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等多部作品。2008年8月,华国锋同志去世,我们在叶永烈旧作《邓小平改变中国》一书中,抠出与华国锋相关的章节,连载了60多期。这个选题不但满足了新老读者的阅读渴望,也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据出版方反馈过来的信息,这在全国都是唯一的一家。
在中共军史上,湖北籍元帅林彪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九一三”事件后,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出版的林彪传记只有署名 “少华”的 《林彪的这一生》。后来我们从出版方湖北人民出版社了解到,少华同志系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干部,这就保证了版本的权威性。本报果断连载了50多期,引爆了该书持续多年的阅读潮。
在武昌水果湖湖北饭店旁边有一家小书店,里面摆满了本报连载过的各类书籍。书店老板告诉我们,经常有住在附近的公务员和离退休老干部拿着都市报的《连载》过来淘书。他们摸到规律后,就会第一时间把相关的书源组织回来,以满足这些 “有影响的人”的阅读需求。
反腐打黑,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题材。《连载》自然要满足读者这一阅读需求。
反腐方面,我们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属的检察出版社,以及黑龙江、河北等几个省级检察院的“专业作者”常年保持联系,国内爆发腐败大案,如黑龙江的韩桂芝案、马德案,河北的程维高案、李真案、王亚丽案等,只要有可能,我们都及时组回相关稿件。
打黑方面,我们与公安部所属的群众出版社和《啄木鸟》杂志社常年保持联系,其“大案要案”系列为我们赢得了一大批读者。
用纪实作品反映反腐打黑,自然权威,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作品的作者大都被划在“一流作家”之外,且因处处受缚于“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其行文的可读性大打折扣。这个时候,类型小说就能补其不足。
譬如走私,即便是赖昌星的“远华大案”,纪实作品展示的也不过是赖昌星怎样把与相关官员的关系庸俗化的过程,只有浙江某海关关长撰写的小说《走私档案》,才能展示走私的细节与技巧。
还有王跃文的官场小说 (成名后的王跃文把“官场小说”正名为“政治伦理小说”),关注的是游离在腐败边缘的官场人物。他把官场中那些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剖析得纤毫毕现,极大地丰富了反腐题材。官场小说并不从王跃文始,但我们连载的第一部官场小说就是王跃文的 《国画》。
后来官场小说在市场上泛滥,再次考验编辑的鉴别能力。有些官场作家把辱骂当战斗,这样缺乏见识的文字我们自然弃之如敝屣。但 《市长秘书》、《驻京办主任》的作者王晓芳是个例外。王晓芳的文字水平虽然也是“文学爱好者”级别的,其小说结局也大多落入 “失意男人到女人怀抱中寻找安慰”的窠臼,但王晓芳身份特殊——他曾是“慕马大案”中马向东的秘书,他的小说正应了那句老话: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连载》开栏之初,编委会就指示责任编辑,“要在电视剧观众中挖读者”。当时适值电视剧 《雍正王朝》开播,责编硬着头皮将120万字的原著压缩到4万多字,抢在一集又一集的电视剧前搞“剧透”,真的引来了大批电视观众的“围观”。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后来几任责任编辑又成功操作过 《康熙大帝》、《忠诚》、《大宅门》等电视剧同期书,在电视剧观众中挖来了一大批忠实读者。
电视剧观众最喜爱的题材,除了历史剧、金庸剧,就是爱情婚姻家庭。历史剧不常有,金庸剧已经普及,能常说常新的就是爱情婚姻家庭。为此,我们常年关注“著名爱婚家编剧”的写作动向。譬如王海鸰,她一有新作,我们就会主动与出版方联系,《让爱做主》、《牵手》、《中国式离婚》我们都没有错过。王海鸰近些年发展了陈彤。陈彤在王海鸰的“中国式故事”中注入了学院派的智慧,《男人底线》、《新结婚时代》就是她俩合作的产品,于是陈彤也成为我们的热门作者,《有限怀恋,无限悲伤》、《我愿意》至今为知性女读者津津乐道。
用畅销书保证 《连载》的 “必读性”,是楚天都市报的首创。十多年来,读者最期待的好书,我们总能在第一时间送上。近年来,一些时政杂志在书摊上异军突起,我们适时从杂志上抠出读者最关注的时政新闻和纪实,又开发出了一个新的阅读看点。
十多年来,楚天都市报“连载”畅销书这一操作模式在省内省外不断被复制。“做畅销书上《连载》,上了《连载》就可以做成畅销书”,似乎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业内常识。事实上,武汉市后来出现的几家报纸都设立了 《连载》专版,他们也想做畅销书,但市场上单位时间内的畅销书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的版面不得不腰斩或夭折。
畅销书来袭,我们总能拿到武汉市场的“第一本”,不仅因为我们报纸的发行量优势,还因为在和书店、出版社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对一本书的畅销潜质可做一个大致判断。只要有潜质,我们可以追踪若干年。
2002年,文汇出版社出版了章含之自传《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在连载中我们就有预感:此后几年,章含之将成为书市富矿,章含之与女儿、章含之与乔冠华、乔冠华与龚澎、章含之与外交部老同事、章含之与乔冠华子女等,将成为书市中一个又一个持续不衰的热点。
我们首先找到的是章含之的女儿洪晃的书。先是在2003年连载了这位“名门痞女”的《我的非正常生活》,后来又于2006年连载了她主演的电影《无穷动》剧本小说。
关于乔冠华与龚澎,200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外交部离休干部张颖的回忆录《外交风云亲历记》。本报连载了一前一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让大家知道了章含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就是这一次合作,我们从湖北人民出版社获知,龚澎与乔冠华的女儿乔松都正在写一本 《我的父亲母亲》。我们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追寻。
2005年,乔松都初稿杀青,被某知名出版社捷足先登。我们兴冲冲地向该出版社打听消息,看可否提前连载,却听说 “这个女儿没有乔冠华与龚澎那么聪明,曾被龚澎带到相关机构测过智商。书稿比较乱。”后来这部书稿在几大出版社间流浪,我们还给一个出版社出主意:找个人帮她从头到尾改一遍——当初曲波的 《林海雪原》,还不是作家出版社编辑为人作嫁改出来的?
2008年3月,《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终于在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乔冠华子女首次向外界披露乔冠华再婚后章含之与乔冠华子女的复杂纠结,本报在该书出版前半个月开始连载,书一到汉,立刻被抢购一空。
也就是在这本书中,我们首次获悉章含之前夫洪均彦也在香港出版了一本“说真相”的书。这本书什么时候在大陆出版呢?于是开始新一轮的等待。好在这一次等待的时间不算长,2009年就有了确切消息。当我们主动与出版社联系时,出版社负责宣传的人还疑疑惑惑:这本书会卖得好吗?
不是所有的畅销书都是好书。
有些畅销书只是贩卖概念,翻开其实言之无物,这种书我们是不介绍的,就让它在市场上自生自灭。
有些畅销书是没有“格”的,比如有些“文抄公”的出版物。做他们的书几近于助纣为虐,我们是不屑的。
前两年书市流行“盗墓”题材。因做盗墓书发家的女编辑在电话里无数次请求我们帮忙连载,我们始终不为所动。子不语怪力乱神。
一段时间里,养生类书籍开始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今年又出了一个提倡“茄子养生”的。凡事过犹不及,所以即便《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甚嚣尘上时,我们也不为所动。后来张悟本的倒下,连累了市场上所有养生书,我们却逆流而上,连载了曲黎敏的《把健康彻底说清楚》。《把健康彻底说清楚》新东西并不多,不过是把《黄帝内经》进行了通俗化演绎,希望我们的连载能够正本清源,“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近些年,一些时政杂志发挥在全国发行的优势,在对一些社会热点的处理上,多点采访,立体报道。为了保证《连载》内容的时效性,我们近些年频频借力这些杂志。
中山市女市长李启红家族资产高达20亿,我们与上海 《新闻周刊》联系,连载了他们原发的《中山市女市长的倒掉》;重庆打黑,我们联系广州的《南方人物周刊》,连载了他们原发的《文强的江湖》……
即便是历史题材,杂志也比图书短、频、快。
《潜伏》上映以后,有些报纸连载过该剧的原著。但原著不过是一部1万多字的短篇小说,在连载版上也就是一个星期的量,形不成气候。我们连载的是《军事世界》的封面文章:《“余则成”去台湾之后》,因为资料翔实,文字鲜活,还因为杂志足够权威,很快成为读者追捧的阅读热点。《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去年CCTV的年初大戏,以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黄埔军校为背景展开,“黄埔军校”因之成为当时的大热门,我们再次与《军事世界》联系,连载了他们的最新封面文章:《红蓝同学会》——1924年6月16日,简陋的阅兵台上站着孙中山。台下,黄埔1期的500余名学员身着苏联式的淡黄色军装,迈着正步从检阅台前通过。这些学生当中有陈赓、徐向前、杜聿明、宋希濂、陈明仁、郑洞国……但即便是孙中山也没有想到,仅仅四五年之后,该校校长蒋介石就成了中国实际上的行政首脑,而25年之后,台下这些学生中的精英在曾主持黄埔军校长江考场的毛泽东领导下把校长赶到了台湾岛上…… 《红蓝同学会》2009年8月见报,公汽上的人打开报纸就是本报连载,当期的《军事世界》在湖北卖出天量。
阅读进入网络时代,实体书店日益式微。
实体书店萎缩,不过是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挤占了他们的份额,出版社的销售量并没有递减——众多出版社成了这些网上书店的 “战略合作伙伴”。
另外,在网络上随便找一个帖子,“成就一生的99个习惯”、“女人一生要做的50件事”、“男人一生要做的50件事”,里面一定有一条:一个月读两本书。
可见,即便在网络时代,“读书这件事”并没有落伍。
但网络对阅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首先是要快,要快餐。所以我们调整了连载周期。从前的连载至少30期,有不少做到了40~50期,最多的做到过83期(《永不瞑目》)。在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这样的长篇连载让很多读者欲罢不能,有些读者甚至跑到报社来找责编看“大结局”,更多的人是跑到书摊上买书或买杂志。现在有了网络,超过30期看不到结果读者就有了阅读疲劳,所以我们现在的连载一般控制在30期以内,10期、15期、20期的连载也慢慢多了起来。
其次,网络提供的资源是海量的,我们不能孤陋寡闻,缺乏见识,必须学会在网络上寻宝。现在正当红的畅销书作家萨苏,就是本报首先在网络上挖掘出来的。
萨苏从小在中科院数学所长大,1990年从北师大图书管理系毕业后从事过多种职业,玩票一样写历史,写掌故。本报先后连载了他的3个万米长贴:《中国厨子》、《嫁给太监》、《中科院的故事》。2008年,他同时有4本新书被大出版社相中,并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亮相,很多媒体把他当作新人,称他为“书市黑马”。但萨苏说:“楚天都市报知道我不是新人,我们早就是老朋友了”。
忙忙碌碌时,人们没有时间逛实体书店;在网络上闲逛时,很多人又不愿意点开网站上的“读书”两个字。那么,就让好书和读书人在《连载》相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