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艳刚
解欠薪难题靠“良心”更靠“制度”
□ 易艳刚
年关将至,“农民工讨薪”这个季节性话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在前不久召开的年终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对全国几十名厅局长“发飙”,质问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良心何在?”此前,在河南省高院举办的2010年最后一个公众开放日上,高院院长张立勇也表示,“拖欠农民工工资就是伤天害理,就是不仁不义。”
有关部门的表态铿锵有力,在网上博得了一片好评,也似乎能给被欠薪的农民工们带去几分温暖和希望。但如果对这些官方表态进行理性分析,不难发现,他们给“欠薪”这个痼疾开出的药方都只是“良心”,而非“制度”。
作为劳资纠纷中相对弱势的一方,农民工在讨薪过程中并没有太多话语权,常常只能寄望于欠薪者能够将心比心、良心发现。去年12月29日,为了讨回自己的26万元血汗钱,20多名农民工在河南郑州佛岗新居小区门口摆出了一个 “心”形,“想以这种文明的方式,唤起拖欠我们工钱那些人的良知”。与往年常见的跳楼讨薪、跳桥讨薪、断指讨薪等极端行为相比,这种呼唤良知的举动更加文明,但同时也更加无力。
在这样的语境之下,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也仅仅停留在呼吁“良心”的层面,不从“制度”层面着手,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虽然在很多年前就颁布了《劳动法》,但欠薪问题之所以屡禁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违法成本太低。如何通过制度建设让农民工们能够顺利拿到自己应得的劳动报酬,让欠薪者不敢随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甚至伤害讨薪者,才是正道。另一方面,在以制度性力量保证农民工能够领到工资的同时,还要尽量想办法将他们纳入工资正常增长的轨道,让这些为社会建设辛勤付出的劳动者能够共享经济建设的成果。
在外奔波了一年,农民工们想揣着自己挣来的辛苦钱回家过年,这样的愿望很实在也很卑微,如果不能顺利拿到工资,他们的孩子可能来年会没钱上学,家里的生产费用也可能因此面临短缺。在讨薪这个问题上,呼唤欠薪者的良知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为农民工们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让他们实现胡锦涛主席所说的“体面劳动”。
(作者为知名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