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中和孩子们谈论生命

2011-12-24 12:06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检察风云 2011年8期
关键词:海啸内心生命

文/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灾难中和孩子们谈论生命

文/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在悲剧面前,欢笑并不是解决的方法。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打破这种以逃避为解脱的文化气氛。

近日,媒体援引慈善组织“救助儿童会”的数据,大约10万名日本儿童因强震和海啸失去家园。这场地震和海啸发生时,正好是下午3点左右,许多孩子都在学校或者幼儿园中。在被转移的50万灾民中,儿童占了五分之一。报道中说,对一些儿童而言,地震、海啸和核泄漏担忧可能对他们造成长期心理创伤。日本“挽救儿童”组织负责人斯蒂芬·麦克唐纳说:“很多孩子都说,只要身边发生震动,他们就非常害怕,担心再次发生这样的大灾难。这些孩子承受的压力很大,现在能够参加的活动也很少,很多孩子都感到无聊、厌倦最后导致挫败感。”据《朝日新闻》报道,在宫城县一个容纳2000人的避难所里,刚满九岁的小学生相泽寿仁高举一张纸,走在避难灾民之间。纸上写着父母、祖母及两个表兄妹的名字。在发生地震的当天,父亲开车到学校接他去逃难,路上车子被大海啸卷走,他也和家人失散了。相泽寿仁的遭遇只是千百个令人唏嘘的真实故事中的一例。

孩子们孤苦无依的命运牵动人心。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人们已不得不正视这个严峻而紧迫的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地球的生态环境已日益脆弱。在大地的震怒面前,科学无能为力。这时候,即便是在父母师长温暖的羽翼之下,孩子们也难享安宁。还记得汶川地震时,曾在阪神地震中经历过恐怖一幕的日本孤儿来到中国,帮助四川的孩子们共同度过那个艰难的时刻。可是,仅仅短短的数年后,日本又一次遭此劫难。在一个紧张的世界里,孩子们已经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放松,他们需要面对生死关头,需要面对大问题。可是我们成年人一直更关心物质层面的保护和养育,在这方面,在内心领域,我们并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教育。

在悲剧面前,欢笑并不是解决的方法。恰恰相反,笑声里隐藏了更深的悲伤。我们给孩子们的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打破这种以逃避为解脱的文化气氛。透过面对问题,理解自己在这个宇宙中的真实处境,然后才能很好地处理它。一个孩子,可以通过观察万物生长的生命音节,体会生命的连续性,看花谢花又开,感受四季的生命循环,可以学会从悲伤中慢慢恢复过来。再进一步,爱护自己的生命,首先要找到内心真实的敬畏感。人是渺小和脆弱的,这种真实的处境,首先要理解和接受,然后要承担与顺应。老子云:“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对大宇宙的那份由衷的敬畏感,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精神基础。我们的社会中,常常涌动着自我麻醉的狂欢的泡沫,毫无理由,也毫无意义。当孩子们感染这些荒谬的文化气氛,他们就会更难理解生活中那些震撼性的突然时刻。这时候,很容易想起罗大佑的歌:“我们改变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别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们会为我们的愚蠢而受到更深的伤害。

怎样才能将孩子们所受的伤害降到最低?我们人类没有移山填海的伟力,不能、也无需去控制自然。可是我们能改变自己的心念与襟怀。孩子们需要成长,需要领悟,需要思考大问题,需要在生死的终极意义上有所觉悟。《道德经》里面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简单地翻译这段话,就是:善于养护生命的人,他们不会怕犀牛老虎,不会怕被兵器所创伤。犀牛的犄角,老虎的利爪,士兵的刀剑,都已对他无计可施。这是什么缘故?美国心理学家韦恩·戴尔博士解释说:那些灾难仍然存在,但是对于一个精神的个体而言,已“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因为此时他“存在于一个死亡无法进入的空间”。古人说生寄死归,因为尘世短暂的生命终将会回归那浩大而永恒的宇宙生命。让孩子们渐渐懂得生命的归宿,才能真正将他们所受的伤害降到最低。

肉体生命有生有死,而生生死死,在宇宙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刹那。人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理解和接纳这种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今天,并没有任何一个人要主动去剥夺孩子无邪的游戏时光,是大自然以喜怒无常的方式在提醒,在唤醒孩子们对生命意义的领会与承担。孩子们可以懂事,也必须懂事,只有这样他们的内心才会更安全。反而是成年人,喜欢以鸵鸟的方式把自己埋在沙堆里,假装问题不存在,过一种麻木和逃避的生活。在生死问题上,古

典诗人陶渊明说:“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

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岂不是生命教育的

绝好典范?有智慧的爸爸妈妈,可以用一种从容的

心态,一种舒缓的语调,给孩子们读一读这样的诗篇。“大化”就是宇宙的全体,它是活的,

小小的生命是它内部的一个细胞,在母体里面纵情游荡,顺应着大生命的节奏而起舞。不喜,不惧,因为小我的生死纵有形态的变化,真实的生命却永远也不会终结。这就是我们不确定的,然而有意义的一生。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今天的孩子不够坚强。在人性容易退化的年代里,感慨美德的失落,这也许没有错。但是,说这话的人却常常把粗糙甚至粗鄙,把野蛮的动物性误认为坚强。20世纪的文化冲突当中,高贵的传统与粗鄙的力量相抗衡。在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的低谷,前者甚至不得不向后者低头表示认同。这些曾经造成文化断裂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也同样影响了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什么是坚强?有时候人们不得不在生存的挑战面前牺牲人性,内心变得荒凉而麻木,这本是一种深刻的悲哀。但是孩子和成年人不同,他们涉世未深,内心中还保存着许多美好的可能性。在指责孩子的时候,请不要把他们对美好与博大的感受力视为软弱,因为那恰恰是人和动物的分别。

在灾难面前,在丧失的时刻,孩子们受到震动,惊惶无措,此时他们渴望人生的导师。但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有没有能力教育和指引他们茫然的内心?说到亲子教育,也许大人们应该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下包括《道德经》在内的古老经典。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内心中难以磨灭的那一份柔软,那一份敏感,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开放与慈悲。它像是柔弱,但却高贵而强大。就像一个弱小的孩子,地震和海啸这样的沧桑巨变,可能会让他充分感受到内心的疼痛与哀伤。但是如果这一切的历练与挑战,能够让他更开放而不是更封闭,更丰富而不是更麻木,能够唤醒他的本性之美,让他渐渐懂得敬畏与爱惜,领悟责任与使命,那就是我们这个脆弱世界的塞翁之福了。这样的时候,恰恰是那一份柔软与敏感,守护了他的人性,支持他成长,成就了他真正的坚强。俄罗斯白银时代的女诗人吉皮乌斯在诗中说:“什么都不会实现,而我相信。处处是毁灭,而我仍在期待。”这是个用“而”字连缀的美丽悖论。能够用“而”句式表达的情感是无条件的情感,那才是真正的坚强。

编辑:卢劲杉 lusiping1@gmail.com

猜你喜欢
海啸内心生命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Feasibility study on optical vortex generation at Shanghai deep ultraviolet free-electron laser∗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