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伟民 刘思德 曹自立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不断增长,化石能源大量消耗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存安全。同时,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大量排出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为增加能源供应,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轻环境污染,遏制气候变化,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创能源供应新模式势在必行。2005年11月7日,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致词说:“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适应于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许多发达国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为了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许多国家都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减排温室气体的优先措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我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极为重视,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候不易达到,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别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状况,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可再生能源尤为丰富。全省水利资源理论蕴藏量1813.4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205.1万千瓦;风能资源理论储存量为2.37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在4000万千瓦以上;如何测算全省可开发利用的太阳能呢?我省太阳能年辐射总量达5.09×1014 MJ/a,约合 1.42×1014KW.h,若按平均15%的转换率计算(目前商业化的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率在14~16%之间);逆变器损耗按40%计算,年发电量可达1.28×1013KW.h,可完全满足2050年中国总电力需求(2004年中国电力科学院预测2050年中国总电力需求为9.27×1012 KW.h)。由此可见,甘肃省荒漠地区太阳能资源储量大、开发潜力高,对作为未来中国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2009年底,全省建成电力装机突破1800万千瓦,其中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建成装机达700万千瓦,在建的水电、风电装机容量超过500万千瓦,太阳能大规模开发利用工作也已经起步,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河西戈壁荒漠地区,地势开阔平坦,不占耕地,有利于规模开发建设,开发利用前景极为广阔;而且,距中国的电网电力负荷中心相对距离较近,电网覆盖率高便于电力传输,交通便利发达,开发利用成本低。
在中国规划建设的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中,甘肃省的酒泉风电基地是最早着手建设的。2009年8月,当其他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尚在布局谋篇之时,中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已经在酒泉率先动工,首期规划建设规模即达到500万千瓦,几乎是中国当下所有风机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这个风电基地将实现超过1271万千瓦的容量,将先于全国其他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率先冲线“千万千瓦基地”。
太阳能光伏产业则是这片阳光充足的土地的另一亮点。2009年,备受世界瞩目的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特许权招标举行,这个当时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并网项目,不仅让一批本来只是默默耕耘的海外市场的中国光伏制造商走到了前台,也直接拉动了亟须启动的中国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一批重大光伏电站项目正在谋划之中。甘肃省规划,河西地区太阳能发电装机2010达到31万千瓦,2015年达到126万千瓦,2020年达到331万千瓦。可以说大型的光电基地和风电基地联袂,将使甘肃河西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新能源生产基地之一。并且,与酒泉风电基地配套建设的750千伏电网工程也已经纳入国家电网建设规划;河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规划研究工作也已全面启动。
面对国家倡导低碳经济、支持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的大好机遇,甘肃省如何借势做大做强河西走廊的沙产业呢?我们建议:首先,要抓住机遇,合理规划,坚持系统工程的思想,制定好河西新能源基地和生态环境两项建设的综合规划。第二,制定积极扶持的政策和地方性法规。特别要使风电、太阳能发电产品惠及广大农民,使河西的新能源基地建设扎根于民,得到长足的发展,促进河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第三,加大相关科研开发力度和投入,加强光伏电池基础研究,高度重视实用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基础理论水平,努力降低光伏和光热发电成本,克服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主要障碍。第四,努力发展以风电、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和以核燃料的浓缩、转化、后处理为龙头的核工业产业链,构筑甘肃新的经济增长极。第五,搞好试点基地建设,发挥样板、示范作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建立开放的甘肃新能源研究基地。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和治理荒漠化、发展河西沙产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支持和补充完善的。
第一,二者关于利用的沙地和阳光两个基本要素的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坚持辩证思维的特点,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
第二,关于强调科学技术的推动、依靠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和沙产业二者共同的立足点,尊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二者是一致的。2008年8月,国家科学技术部《关于加强西部大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应当“从整体布局出发,制定科学的荒漠化治理方案,开展不同生态环境下防风固沙体系的模式研究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发展沙产业”。
第三,二者走产业化之路,坚持企业化经营的思路是一致的。沙产业企业化的基本特征:就是让千家万户的农牧民在生产方式上,在组织和管理体制上,要有一个新的变革,实现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企业规模化,产品商品化的现代经济科学发展的要求。这些,当然也更是我们建设河西大型光电基地和风电基地的要求。
第四,在甘肃河西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中国的新能源基地与治理荒漠化发展沙产业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和补充完善的。当前,甘肃省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份,以及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经济重大机遇,应当说甘肃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发展低碳经济,把甘肃河西建设成为中国的新能源基地的设想和实践,将更有利地促进和推动河西治理荒漠化、发展沙产业的步伐和进程;后者,也将为前者积极做好服务工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在甘肃省开发建设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