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帅官 杜立朋
(1.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2.阜新统计局,辽宁 阜新 123000)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辽宁为例
宋帅官1杜立朋2
(1.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2.阜新统计局,辽宁 阜新 123000)
近年来,辽宁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企业的科技投入和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但辽宁企业创新绩效低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科技对外依存度较高,致使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主要任务,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发展战略的实施。
自主创新能力;创新驱动;科技投入
辽宁省工业经济基础雄厚,企业众多,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期,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彻底转变发展模式,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以及“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关键。
1.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对辽宁工业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全省规模以上科技型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工业新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企业营运能力和活力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10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技术产品产值4828.2亿元,现价比上年同期增长26.7%,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329.2亿元,增长了26.6%,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643.33亿元,增长21.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6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出口销售收入609.22亿元,增长39.8%,增速比上年提高37.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利税 407.08亿元,增长53.8%。
2.紧抓“科技特色”,辽宁产业基地迅速发展。辽宁探索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基地。辽宁已有辽宁(阜新)液压、辽宁(本溪)生物制药、辽宁(抚顺)能源装备制造等五个特色产业基地,被科技部确立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近两年已完成5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落地项目551个,总投资840亿元,预计到2015年,五个产业基地实现销售收入将超过5000亿元,形成新城区面积近300平方公里,新吸纳城区人口200余万人。这些基地已成为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2009年,五个基地建设已拉动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2010年,将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10亿元。预计到2015年,五个基地实现销售收入都将超过1000亿元,阜新和朝阳两个市的基地产值将占到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3.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强,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才资源投入的总量、质量和强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或某个企业技术创新活力的规模和水平,也是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辽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增加较快,技术开发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0年上半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达到19.5万人,从事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人员7.6万人/年;拥有两院院士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达7330人,居于全国前列;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37家,引进海外研发团队211个,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4.企业科技投入加大,科研数量和专利数量稳定增加。科研成果和专利数量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和一个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是知识产权拥有量的一个具体体现。近几年,辽宁制定了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政策和创新激励机制,为经济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支出,致使辽宁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数量稳步增加。以2009年为例,全省专利申请数量达到25801件,同比增长23.5%,位居全国第九位,授权专利12198件,同比增长14.4%,位居全国第八位。全省专利申请量累计达207548件,授权专利累计达10343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7125件,同比增长9.6%,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为12633件,同比增长22.1%,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为6043件,同比增长49.2%,这充分体现出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正逐步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综上分析,辽宁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生产主要依赖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还缺乏亮点。中小企业应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最活跃的微观主体,但由于体制机制以及工业格局等原因,辽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主要还是依赖于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2009年,辽宁大型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部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71.9%,投入强度为1.39%;中型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部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17.4%,投入强度为0.52%;小型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部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10.7%,投入强度仅为0.14%。大型工业企业拥有R&D人员占全部工业R&D人员比重为63.8%,而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拥有R&D人员占全部工业R&D人员比重仅为20.1%和16.1%。大型工业企业大多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投入结构决定了产出结构。今年上半年,全省大型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2.2%、47.7%和109.7%,增幅分别比中小型工业企业高出33.9、23.1和85.4个百分点。
2.辽宁科技对外依存度较高。辽宁每年都要投入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而设备投入中的大部分从国外进口,特别是在高端设备领域。以沈阳机床为例,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而净利润只有3000万元左右,利润率非常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所生产设备的核心部件需从国外进口,而这些具有核心技术的核心设备的成本往往占据了整台设备售价的80%以上。2009年辽宁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左右,而日本的比例是不到5%,美国不到10%。目前世界公认的20个左右创新型国家,这一比重一般在30%以下,科技贡献率为70%以上。2006-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中也提出到2020年全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要降低到30%以下。目前辽宁省的GDP增长快、总量大,但是产品还是以低端、低附加值为主,对外技术依附性过强。如果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分工中有可能长期被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环节,并在核心高技术方面受制于人。
3.科技投入力度偏小。首先表现在研究与开发经费(R&D)支出占GDP的比重不高。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2009年,辽宁省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1.6%,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7%,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广东、浙江等地。“十一五”期间,辽宁财政预算支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同比增长24.6%,而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增长速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9年为17.3%,甚至低于财政预算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另外,2009年辽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低于江苏省的2.9%、浙江省的3.7%,广东省的3.9%,略高于山东省的1.9%,说明辽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目前辽宁正处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将成为辽宁自主创新能力能否得到提升的重要因素。
4.高新技术产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要依托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辽宁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沈阳、大连、鞍山、营口)和8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余各市各占一个),从各个高新区的发展情况和高新区内企业的数量规模来看,全省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方面,2009年,大连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31.2%。沈阳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840亿元,增长22%。沈阳、大连市工业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占全省五成以上。从科技型企业的数量分布来看,大连和沈阳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吸引了全省一半以上的科技型企业,而辽宁欠发达的辽西北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拥有科技型企业的数量较少,与大连和沈阳等较发达的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1.加强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强对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的支持,组织开发一批产业关键或共性技术,争取在优势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主导产品。以提升产业技术研发能力为重点,着眼于消除技术瓶颈、满足市场需求、引领未来发展,以技术链带动产业链,在全省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及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高全省工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优势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2.完善产学研互动合作网络。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与科研院校的互动合作网络,共同研究制定产学研合作方案,开展课题委托、联合研发、共建研发机构、人才培养、成果转让及入股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合作。建立激励机制,对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的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优先支持,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创新效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和交流。广泛整合、集成和优化产业关键技术,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运用专利许可、技术转让、入股等方式加快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提高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创新文化。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企业家和科技队伍。努力营造机制灵活、竞争有序、激励有力、保障充分的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吸引优秀人才来辽创业,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企业技术创新核心人才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加大人力资本要素在分配中的比重,鼓励企业完善利用期权、股权、项目提成等方式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将发展9大新兴产业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高度融合,既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也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经济危机催生了战略新兴产业的萌发,这是我国借机步入新兴产业技术革命的重要历史时期。辽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通过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能迅速提高辽宁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又是辽宁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所以,辽宁应尽快出台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责任编辑 魏亚男
F427
A
1672-2426(2011)09-0038-02
宋帅官(1981-),男,辽宁大连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杜立朋(1981-),男,河北蓟县人,阜新统计局中级统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