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经验

2011-12-24 09:21刘锋
党政干部学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刘锋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经验

刘锋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形成了要坚持正确的“党的领导观”、“基本国情观”、“马克思主义观”、“传统文化观”、“群众实践观”、“结合观”、“思想路线观”、“当代世界观”、“经验教训观”、“问题意识观”等十大经验。科学总结我党90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先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就是一部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向前发展,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人民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历史。科学总结90年来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坚持正确的“党的领导观”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坚持正确的“党的领导观”。坚持正确的“党的领导观”,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事业的历程而言,就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能够积极地担当力量主体这一角色,从而发挥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领导核心的作用;就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主体;认识到党的建设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败;认识到保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织保障和强大动力。

同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组织者、工程师,其组织领导作用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实践马克思主义原则,组织和带领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实践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以及据此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认真吸收和总结人民群众的新经验、新成果,以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可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另外,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息息相关,它们是一种互动关系。所以,坚持正确的“党的领导观”,是90年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根本保障。

二、坚持正确的“基本国情观”

恩格斯曾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1]。即研究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也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中国国情包括自然地理、人口条件、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宗教演变、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等。坚持正确的“基本国情观”,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前提。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取得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与他们坚持正确的“基本国情观”息息相关。

首先,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因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3]”其次,对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4]“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5]。再次,对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江泽民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最后,准确把握我国发展实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所以,全面而正确地把握基本国情,是90年来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前提。

三、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是90年来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所谓“马克思主义观”,一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是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的科学解释;二是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应该“怎么做”,“不怎么做”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条件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要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做到三点:一是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二是发展。马克思曾指出他们创立的学说,“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7]恩格斯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8]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论断。三是反对错误的倾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两种错误倾向;也要反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种种错误论调,包括 “无用论”、“失败论”、“过时论”、“速胜论”、“指导思想多元化论”等。

四、坚持正确的“传统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理论之树长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善于不断地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和坚持了正确的“传统文化观”。所谓“传统文化观”,就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就是怎样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指的是态度问题。坚持正确的“传统文化观”,正确地对待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我党90年来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支撑。

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历来就有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复古主义两种错误的倾向。现在又有人搞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其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之心,不尊重祖先,把历史遗产当成手中的玩偶、谋利的工具。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批判和改造,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审视、反思和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和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又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强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简单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才会更加宽广。

五、坚持正确的“群众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必须落脚在人民群众这个基本动力和依靠力量上。坚持正确的“群众实践观”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立足群众实践,尊重群众创造,集中群众智慧,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科学理论的重要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归根到底就是要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归根到底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源泉。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科学理论便成为毫无意义的空话。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关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活动的价值取向。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可以提出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同时又能够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和巨大作用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坚持正确“群众实践观”的光辉典范。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正确的“群众实践观”。

六、坚持正确的“结合观”

所谓“结合观”,就我党90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言,主要是指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三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搞好这三种“结合”是我党90年来所以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的重要法宝。

第一,马克思主义要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运用……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9]即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必须同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0]“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1]实践也证明,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的结合史。

第二,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融合、磨合、整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才能成为本民族的指导思想,并能够最终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成为现实。对此,毛泽东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 “取得民族形式”,“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取得“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2]

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结合。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和物质力量,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大的政治优势;而马克思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它不能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掌握和理解,才能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所以,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让马克思主义掌握广大人民群众。

七、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观”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观”,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反对偏离党的思想路线的错误倾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殖民地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却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致使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没有顺利完成。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党的思想路线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求真务实在党的思想路线中的核心地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科学整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由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相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每一次挫折也和没有很好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息息相关。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观”。

八、坚持正确的“当代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都发生了剧烈变化,社会主义运动此起彼伏,资本主义国家的崭新变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新的问题,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涌现,时代主题不断地变换。面对当代世界这一客观形势,要求我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当代世界观”,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顺应时代潮流,关注各个阶段时代主题的变化,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和脉搏,在进行国内改革和建设的同时,要适时地采取相应举措来回应国际的风云变化,来破解时代给我党提出的难题,不断将反映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推向前进,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另外,要以当代世界为大的历史背景,吸收世界上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正确的“当代世界观”,要求我党必须要具有科学的理论创新精神,要具有正确的创造性思维方式。90年来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告诉我们,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使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就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依据对时代条件和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制定出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九、坚持正确的“经验教训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不断地由实践到认识、从实践经验到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 “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是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坚持正确的“经验教训观”,就是要积极吸取历史教训,正确总结历史经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教训的理论成果,是以理论形态表现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

90年来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都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正确的“经验教训观”,不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息息相关的。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而言,邓小平指出 “历史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1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搞清楚……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14]可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江泽民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民的根本利益。”[15]新时期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十、坚持正确的“问题意识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离开中国问题,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而解决中国问题,不能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必须将革命、建设、改革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论化,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所谓“问题意识观”,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要求我党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理论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否坚持正确的“问题意识观”,对中国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进程。

90年来我党不断地回答我国面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但没有回答好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社会主义的问题,所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历史地落到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断地回答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以,坚持正确的“问题意识观”是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90年来我党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只要我们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做好 “结合”工作,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把握好当代世界,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回答中国问题,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这样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而且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将会不断反映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而向前发展!

[1]马恩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2]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3][12]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534.

[4]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5][10][11][13][14]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223,63,235,266.

[6]江泽民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

[7]马恩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8.

[8]马恩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9]列宁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15]江泽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6.

责任编辑 李秀华

D23

A

1672-2426(2011)09-0021-03

刘锋(1988-),男,河南南阳人,中共中央党校2010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