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能到绿色,从自愿到强制: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专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

2011-12-21 06:20采访本刊编辑部InterviewedandEditedbyECGBEditorialDepartment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1年3期
关键词:老百姓建筑节能绿色

采访、文_本刊编辑部 / Interviewed and Edited by ECGB Editorial Department

随着我国城镇新建建筑已经实现了从非节能建筑到节能建筑的跨越,人们对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也不断深化。在推动我国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之路上,遇到了哪些问题,有怎样的目标?面对中国如此复杂的地域情况未来的标准该如何制定?正逢金秋时分,本刊记者十分荣幸地拜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教授,请他为我们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解答。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以下简称“ECGB”):近年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领导和推动下绿色建筑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住建部在我国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意义何在?

武涌: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每年新建的建筑已经达到了20亿m2, 大约城市10亿m2,农村地区10亿m2,各占一半。这是中国过去所没有的,也是全球所没有的一个发展速度。但是在这个发展速度下,发展什么样的东西就是我们必须要进行战略性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围绕提高建筑能效这个核心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大幅度提高,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超额完成“十一五”既定目标任务,可再生能源建筑中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但是也存在仅关注了能效而对其它资源,如水、土地、建材等有所忽视的问题,归起来讲是3个“单”和3个“忽视”,即关注了单体的建筑忽视了区域的发展,关注了单纯的节能忽视了其它资源,关注了单纯在建设阶段忽视了建筑生命周期。

除了节能之外,建筑还涉及到用水的问题,还涉及到大量的资源消耗问题,也涉及到土地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在这么快的发展时期,除了节能之外,如果还能够关注节水、节地、节材,以及环境友好等等,那么我想我们的工作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因此,如何在“十二五”期间抓住城市化进程的机遇,促进城乡建设模式的科学转型是个十分重大的课题。而从如何改善老百姓的民生问题的视角看,希望有个家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之一,我们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那么有一个家,就是大家的一种追求。这个“家”应当具备些什么呢?这个房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呢?我认为,应该有适当的舒适度,第一,应该有良好的室内和室外的环境;第二,除了能够自来水进户之外,还应该考虑老百姓的热水的需求;第三,多层住房电梯的再安装问题。

ECGB:您认为我国目前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上还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应该如何引导更多的地产商来开发绿色建筑?武涌:房地产开发项目,首先是一种市场行为,这种市场行为和他的市场定位有很强的相关度。那么在他的企业发展战略里面,需不需要或者是否有意愿把“绿色”或者“低碳”作为市场的基本定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是否引导开发商按照“绿色节能”的标准或理念去采取市场行为。其次,我们的老百姓能否形成对“低碳生态”或“绿色”的需求。也就是说,能否形成市场需求,如何形成这种市场需求?我认为可能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老百姓从发展绿色建筑中直接受益。

推广绿色建筑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件事。比如,绿色建筑强调的是“四节一环保”,因此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首先使用成本必然会下降;第二,居住的舒适度,可以得到提高;第三,居住的环境质量可以明显提高。因此,老百姓如果真正意识到绿色建筑与他们切身利益是相关的,这种市场需求、市场信号就可以释放出去。

总而言之,推广绿色建筑,一方面需要国家进行科学引导,另一方面使市场形成需求,同时使这种市场需求能够得到释放。从政府来讲,首先,要去推动示范工程,让老百姓意识到绿色建筑的好处;第二是要加大宣传,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并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此群众基础之上形成对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从而使绿色建筑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ECGB:您刚才说到国家引导推动绿色建筑的问题,目前是否有相关的奖励政策让地产开发商自愿地加入到绿色建筑的开发中?

武涌:具体的政策层面需要与相关的部门,比如财政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进行协商,通过试点探讨更有效的政策形式,如容积率奖励。容积率奖励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政策。例如,海南省在全省推进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强制应用,出台两个并行的政策,一是如果使用太阳能光热系统,政府可以财政补贴;或者是不给你财政补贴,但是给予容积率奖励,比如工程中应用了1 000m2的集热板,就可以多建1 000m2的建筑面积而不计入容积率。这两种政策执行比较结果,多数开发商选择容积率。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政策工具。那么用什么样的政策工具必须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并进行有效地组合和引导,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正在考虑。

ECGB:在建筑中推动并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已经成为发展节能建筑的必然趋势。推广可再生能源离不开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持,住建部节能与科技司在这些方面有什么措施?您认为怎样才能有效推进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

武涌:我们已经开始大规模地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这个工作的策略是分3步走。从项目示范,到市县示范,再到省级示范,最后全面推广。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完成了前两步,首先在全国做了300多个太阳能光热的示范工程,200多个光伏的示范工程。从项目示范区获得一定经验之后,过渡到城市示范。“十一五”期间已经进行了70个城市110个县的示范。区域示范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城市示范,一个是农村地区示范。农村地区示范是以县为突破口,推动农村地区建筑用能结构的合理化,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满足农民对建筑用能的快速增长需求。无论是生活热水的供应问题,还是室内热环境的改善问题,农村地区的需求都是很大的,农民对房屋品质改善的愿望更为迫切。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如果农村全部采用常规能源,我国的资源条件可能负担不起,所以必须通过示范项目在农村地区引导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通过可持续的方式来满足农民的用能需求。

推动建筑节能最先就是从微观入手,是从暖通、空调开始在推,从设备开始节能。但时至今日,在设备这方面的再推动我认为潜力比较小,需要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介入。只有整体规划设计出来的房子本身是节能的,那么无论是设备节能也好,还是结构节能也好,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规划不介入,建筑学不介入,光靠局部是无法推动节能的。

ECGB:既有建筑是耗能大户,住建部也一直都十分重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时期要完成北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4亿m2以上。您能否谈谈住建部节能与科技司在有效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主要有哪些措施,以及目前的工作进展?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主要是什么?

武涌:在这里我想到一个案例,是在推动我们国家北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问题。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十一五”期间北方采暖区进行1.5亿m2的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尽管1.5亿m2的改造相对于北方30亿m2的建筑,仅仅是试点性的一个任务。因为此前全球都没有过大规模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只是在东西德合并的时候,对原来的东德地区进行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在我们国家,是住建部和财政部共同在推进这项工作。住建部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分解任务,把任务分解到各个省。第二个是制定改造实施标准,按什么样的技术标准去进行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当时的改造标准是达到我国现行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也就是节能50%的这个标准。第三个是政策扶持。如果进行节能改造的话,包括中央政府在内,都应当给予政策。依照我们国家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采用费用分担机制,主要由以下主体分担:“政府”+“受益者”。“政府”指的是各级政府,从中央政府到省级政府,到市级政府,到县级政府,受益者就是被改造建筑的使用者。比如说,我们家的房子被改造了,那么我就是受益者。

当时我们根据各个省的采暖建筑面积,并参照人均GDP进行修正,分解了1.5亿m2的改造任务。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从2007~2010年,只有3年的时间去完成这个任务,平均每年5 000万m2。2007年我们开始制定标准,分解任务以及制定政策。但是,2008年一年仅完成了3 000多万m2的任务。2009年3月我们在天津开会的时候,有一个省是2 700万m2的任务,要求减去2 000万m2的指标,另外一个省1 900 万m2要求减少1 000万m2。因此,在2009年下半年以前,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任务落实得并不顺利。但是到2009年的8月份,情况就有所转变了。最先开始是内蒙的一个市委书记问我,“能不能够给我们增加点儿任务啊?”我一听有戏了,因为各地都想减少任务,他想增加。我说“为什么给你增加任务?”他就给我讲,市委市政府今年要给老百姓办10件实事,他们去老百姓家走访。老百姓问他,“我们家的房子什么时候进行节能改造呢?”他突然意识到了,节能改造是一个民生问题。改造后将大大改善老百姓的住房舒适度。从老百姓的反馈来看,改造以后,第一,平均室温大概提高了5℃~6℃,而在改造之前室温在15℃左右,这是一个最大的改善;第二,噪声小了,对很多临街建筑或者多层建筑来说,噪声始终是个问题,从钢窗、木窗换成了铝合金或塑钢窗以后,气密性增加,噪声自然就减少了;第三,进行节能改造以后,房屋的价值提高了。我们在哈尔滨调研的时候,当地临街建筑在改造之前房价约2 000/ m2,改造后普遍提高到了3 000/ m2,而改造投入是300/ m2。老百姓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就形成了一种市场需求。“十一五”最终完成了1.82亿m2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

因此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从政府角度出发,应当更多地去考虑如何改善老百姓居住建筑的功能、品质、质量,提高老百姓现有住房的舒适度、环境质量;从老百姓角度来说,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节能改造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强,因此能耗整体可以得到下降。比如说,通化县全县进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一年大约改造了120万m2,改造后经过一个冬天的实测,节能约43%。对老百姓来说,节能意味着节钱,节能的改造意味着住房舒适度和品质的改善,那么“什么时候给我家的房子进行节能改造”的需求就出来了。

ECGB:住建部节能与科技司在推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规划和目标? 我国目前全面推进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时机是否成熟?

武涌:我认为,目前在我国全面推进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首先,从我们现在的基础工作来看,在“十一五”期间,我们所有新建建筑已经全面实现了从非节能建筑到节能建筑的跨越。2005年我们国家做过一次调研,调查涉及了2 000多个工程,这2 000多个工程在设计阶段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率只有53%,在施工阶段只有21%。而在去年(2010年),我们的调查结果是,设计阶段达到99.5%,施工阶段已经达到95.4%。这是一个经得起检验的结果,说明我们国家建筑已经全面实现从非节能建筑到节能建筑的跨越。

其次,正如上文所述,我国对北方高耗能低品质的既有建筑已经开始进行节能改造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三,针对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立了监管体系。通过实测,我们发现公共建筑高耗能的问题十分突出。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相关人员所作的一系列工作显示, 2006~2007年,我国公共建筑的总面积占所有建筑面积的4%,但是能耗占了22%。江亿院士建议通过传感器,或者现代科技通讯手段来监管高耗能建筑。因此我们开始了建立针对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管体系的工作。第一个目标是使公共建筑能够按照节能的方式去运行,第二个目标是对高耗能、高耗水的公共建筑进行必要的节能改造。我们主要通过建立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耗公示、能耗定位和超定额加价5项政策来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十一五”期间,前3项制度基本已经建立起来了,具体的方法就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出资,对所有的公共建筑进行能耗统计,抽样选择其中某些城市进行能源审计,最后公示能耗结果,通过公示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促使高耗能的建筑去按节能方式运行。

第四,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建筑规模化的应用已经得到大规模的推动,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第五,我们全国开始做绿色建筑的示范工程,在“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里明确地要做“双百工程”,就是一百个低能耗、一百个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这些都在“十一五”期间超额完成。通过“十一五”的努力,首先,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第二,开始形成一定的绿色建筑相关产业支撑能力;第三,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已经初步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

我们刚才说的“十一五”期间抓3个“单”的工作重点将转变为:一,从“单体建筑”转变到“区域”;二,从“单纯节能”转变到“绿色建筑”;三,从“单纯的建设主管部门管建设”,扩展到全生命周期动这个工作。

ECGB:在“十一五”期间,我们所有新建建筑已经全面实现了从非节能建筑到节能建筑的跨越。那么现在推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武涌:通过推进建筑节能的过程,我们在能力、技术、标准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我们准备在“十二五”期间按照“自愿+强制”的方式去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现在全面强制执行绿色建筑这样一种标准的话,还有些问题,所以准备给一个5年的过渡期,所谓“自愿+强制”的方式是指什么呢?

自愿,主要针对市场的这块,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之下,开发商自愿选择,做绿色建筑还是只做节能建筑,节能建筑是强制性执行,必须得做。

强制,指政府带头,强制执行。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包括学校、医院、办公楼等等,必须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去规划、设计、建造。既然大家都说绿色建筑这么好,是不是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与保障房建设结合起来,让低收入人群先享受这种高品质的房子。因此我们提出,在东部的城市,保障房应该尽量建成绿色建筑。我在南京调研,江苏省保障房在起步阶段就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的标准去做。同样,深圳市从今年开始,所有的保障房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的标准去设计建造。就是让低收入的人群先享受这种高品质得住房,这是第二个强制。第三个强制,20 000m2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也必须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否则未来改造可能花费更大。

关于发展目标,我个人在思考,在“十二五”期间,一定要实现“自愿+强制”,到“十三五”的时候则转向“强制+自愿”。何谓“强制+自愿”呢?就是在“十三五”的时候,我国已经形成完善的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形成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二,形成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三,形成了应用的模式体系;四,形成了产业和技术支撑的体系;五,形成了相关的推动能力体系。我期望,能够在“十三五”起步的时候,现在的绿色建筑的一星就作为将来所有新建建筑的强制性标准,更高性能的绿色建筑,可以鼓励地产商自愿开发,通过这样的循环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ECGB:我国地域广、气候类型多样,各地资源、环境、经济、文化等差异很大,在推进绿色建筑过程中怎样引导?

武涌:这是我们各种工作中的一环,就是引导什么样的技术在适宜的地方合理地运用。在这里我首先想强调绿色建筑不是一系列的技术堆砌, 而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首先体现在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层面。比如说居住小区的布局,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使自然通风的效果最好、采光的效果最好、接收太阳能的效果最好,是规划布局的问题而非技术层面的问题。再比如对岸线,对城市原有水系作对环境扰动最少的规划布局,多考虑一些生态方面的问题。绿色理念还应该体现在建筑设计层面,设计师应该注意采用被动方式,避免设计体形系数十分复杂同时能耗特别高的建筑,而提倡设计简约的,体形系数比较低又合理的建筑。

在规划和建筑设计层面,通过被动式设计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才需要运用适宜的技术去解决。何为适宜的技术,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二点,就是绿色建筑要因地制宜。北方适用的技术可能在南方不一定能用。那么怎么能够鼓励地方的政府,在自己的这块土地上去推广适宜的技术,限制不适宜的技术。从中央政府角度来说,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让他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去筛选出自己适用的技术。为此我们有一套体系叫做“推广限制淘汰制”,即各省自行选择技术。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教训,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从国家的层面推出很多技术,这样也许要走偏,因为中国太大,3个气候大区,还分若干个气候亚区,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至上而下推行贯彻一套技术体系,本身就违背了绿色的理念。

ECGB: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中,大面积的拆迁和新区建设带来的生态问题非常突出,同样也有节能与绿色化方面的问题。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武涌:我们需要反思城乡建设目前的这种模式。从最简单的一个数据来看,我们国家的建筑平均使用寿命按照仇部长的话说大体也就30年左右,与我们的设计使用寿命70年相比,与发达国家比如英国大概是88年相比,这方面差距很大。那么如何在城乡建设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去促进我们城乡建设模式的生态、低碳、绿色的转型,这个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所在,也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在,这应该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ECGB:您认为,在中国现阶段情况下,怎样才能促进“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之间的关联性并有序发展?

武涌:我们国家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是“新区”的建设,一方面是“旧区”的改造。我们先把新区管住,考虑但凡大于2 k m2这种大区,就要建成绿色建筑区。这个绿色建筑区怎么去考虑呢,我觉得就三句话:一个是规划的“绿色化”。因为现在的规划,尽管有一些生态环境的指标,但这些规划的本身离绿色生态规划还有一定的距离,从我们已经做过的一些成功的案例来看,比如说天津的中新生态城、无锡的太湖新城、唐山的曹妃甸、武汉的中央CBD商务区、长沙的大河西先导区、深圳的光明新区、还有厦门的新区等等,这些个新区都是按照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这种新的理念和方法主要是把低碳、生态、绿色的理念转化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体系,通过这样的指标体系来引导我们规划的绿色化。第二,基础设施的“绿色化”。为什么要提基础设施的绿色化呢?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垃圾处理系统就是一种基础设施,但是现在的垃圾处理系统强调的是终端处理,并没有从源头开始抓。未来的基础设施的建造应该按照绿色低碳的要求,比如垃圾处理,从源头就开始做。基础设施还包含道路交通设施,我们建什么样的交通体系呢?是按照满足车行的交通体系呢,还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这些都是基础设施。但是这种基础设施,非绿色的或绿色的明显是不一样的,理念就不一样。一个是满足车行的,比如说我们很多城市在过去已经把慢车道取消了,全部让给机动车道了,那自行车上哪里去呢?自行车本来就是一种绿色的出行方式,这种出行方式不给他提供条件他怎么出行呢?甚至连人行道都变得越来越窄了,全让给机动车道了。第三个,建筑的“绿色化”。通过这样“三化”来推动区域的全面绿色化。

猜你喜欢
老百姓建筑节能绿色
绿色低碳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简述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现代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2015年建筑节能实施的新标准
对建筑节能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