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文化视域下价值观比较研究之动向——基于中国知网近20年相关文献的数量分析

2011-12-21 10:41:52董淑静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新加坡63733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方向

董淑静,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新加坡 637332

樊葳葳,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我国跨文化视域下价值观比较研究之动向
——基于中国知网近20年相关文献的数量分析

董淑静,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新加坡 637332

樊葳葳,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通过检索我国1991-2010二十年间发表的关于价值观方面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收集了论文205篇,将其按照研究方向、趋势、内容、方法、对象以及研究对比之文化进行了文献归类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方向多元,但发展不均衡;研究总体呈加速上升趋势,但理论建设较少;研究内容重点突出,但不够深入;思辨性探讨多,实证研究缺乏;研究对象多样,但过于集中;研究多两两文化对比,少综合性大型对比。我国价值观跨文化比较研究正处于发展的起步和加速阶段,随着国际化越来越快的步伐,我国价值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研究将逐渐深化和加强。

价值观;跨文化;比较研究;文献分析

一、引言

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为,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更是关乎交际成败的重要因素。贾玉新指出,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准绳,是分析问题的根本[1],胡文仲也强调价值观是贯穿跨文化活动始终的主线[2]。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在多元文化交织背景下,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对于价值观的跨文化调查分析和比较,已经成为了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众多跨文化交际学者以及其他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本文拟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归纳、整理、统计和分析,总结和描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研究者提供参考,以期促进跨文化视野下价值观方面研究的发展。

二、国外价值观方面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外跨文化的价值观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跨文化交际理论兴起之初,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价值观比较尺度与价值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Kluckhohn和strodtbeck提出的人类价值观共同五大问题理论[3],概括了价值观研究的五大方面,如对于自己和个人的看法(其中包括人的本性),与他人关系的形式(其中包括平等、对抗等),活动的形式(其中包括对于时间的倾向)等。Rokeach认为价值系统可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4],并且编制了“价值调查表”来测量价值观,在价值观对比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Hofstede从IBM公司66个不同国家员工价值观的调查数据中,分离出四个衡量价值观的尺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对权力距离的态度,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男性—女性;后采纳其他学者的建议,又增加一个适合测量东方文化的维度:长期—短期[5],这一理论较为广泛地被国内外学者所接受,认同并采纳。Schwartz和Bilsky在澳大利亚,芬兰等七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跨文化的价值观调查研究[6],概括出人类10个普遍的价值观动机类型,例如:自我定向,刺激,享乐,成就等等。House和Javidian等在全球领导力与组织行为有效性项目(GLOBE,Glob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ffectiveness)实施过程中,通过对62个国家18000位管理者的调查,总结出9个重要的文化维度,例如微观集体主义,宏观集体主义等[7]。1981-2010年间“世界价值观调查组织(World Values Survey)”在全球六大洲65个国家进行的五次大规模跨文化价值观调查,发现各文化间存在着大量持续的价值观差异,其项目负责人Inglehart发表多篇著述揭示世界范围内的价值观异同及影响因素[8]。

三、统计分析方法与分类标准

相对于国外价值观对比研究,我国本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有较为全面的文献分析,为了追踪本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促进我国价值观跨文化对比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针对我国近二十年间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进行全面的数量分析。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有我国出版的全部学术期刊与1999年以来所有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博士学位论文,是我国最全面的综合性学术资源数据库,因而本文采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文献收集,以保证文献收集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笔者分别以价值观、比较,价值观、对比;价值观、跨文化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对1991-2010年二十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进行了检索,并且根据检索所得论文之摘要,筛选出跨文化视角下价值观比较论文共205篇,其中学位论文40篇,占比19.5%,期刊论文165篇,占比80.5%。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跨文化比较在广义上也包括本国内各地区亚文化,各群体亚文化之间的对比,由于我国跨文化研究主要着眼于国际视野内各个文化间的比较与交流,本文暂不讨论国内各亚文化的价值观对比研究。

文章的统计与分类主要依照以下标准进行。

(1)研究方向:由于价值观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如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语言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因而价值观的对比研究也有跨学科的性质,笔者按照各论文的研究角度,研究焦点,研究方法以及作者对研究目的之阐述,参照Kulich&Prosser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跨学科维度(interdisciplinary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9],归纳出我国跨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的主要方向。

(2)研究趋势:按文章发表的不同年代,不同类型(包括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分类,以发现国内价值观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总体趋势。

(3)研究内容:价值观的跨文化比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在哪些文化中比较哪种价值观,这就涉及到文化的分类和价值观的分类。本文按照地理上的国家和地域来区分文化。关于价值观的分类,杨宜音将价值观按照分析层面归纳为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10];而价值观按照内容的分类则没有统一的定论,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如Rokeach的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和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分类[4],黄希庭提出的十种价值观类型: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宗教的、职业的、人际的、婚恋的、自我的、人生的和幸福的[11]。但是各种分类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不能全面包含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因而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我国价值观对比的研究中,各种具体价值观的讨论基本上没有涉及该细分价值观的概念及其所属分类。笔者将跨文化视野下价值观对比论文中出现的价值观一一列出,并加以归纳分析,以期对我国价值观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内容有更全面和系统的了解。

(4)研究方法:按研究方法之不同,将文章分为思辨性总结,实证研究两大类,实证研究又细分为定量研究,定性访谈,定量与定性结合研究,以及内容(文本)分析。内容(文本)分析是传播学,语言学,文学常用的实证研究方法。

(5)研究对象:鉴于本领域的跨学科性,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研究,在传播学方向,广告,新闻等传播工具作为跨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进行比较的主要对象;而文学和语言学方向,研究者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与自然语料,比较其中所体现价值观之异同;因此笔者将研究对象分为文学作品,传播媒体,自然语料与人四大类,并且将“人”这一主体依照各文章所述列举并归纳出来,主要有学生,青年,企业员工等类。

(6)研究对比之文化:按研究对比之文化及对比数量的不同,将文章分为,宏观微观两大类。宏观包括中西,东西方文化。微观细分为两者对比,三者对比及三者以上对比。

四、结果与分析

1.研究方向

Kulich&Prosser总结出的跨文化交际跨学科维度以跨文化交际方向为核心,涉及十大方向,分别为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人际关系学,法律沟通与政治传播,组织沟通学,大众传播,教育学,语言学[9]。其中人类学包括符号学,语义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着重表现在文化研究方面;心理学主要指社会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学包括比较文学;人际关系学包括人际和组织关系学;法律沟通与政治传播包括种族多样性及冲突解决研究;组织沟通学包括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谈判;大众传播包括新媒体研究及电脑媒介研究;教育学主要包括外语教学;语言学包括翻译,语用学和话语分析。

根据文献分析,近二十年我国在跨文化的价值观对比研究与以上维度基本吻合,涵盖了跨文化交际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外语学习与教学,传播学,心理学等方向。在跨文化交际跨学科维度中,外语教学被归入教育学领域[9],然而鉴于我国外语教育与教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紧密联系,以及此方向对跨文化研究的突出贡献,笔者把外语学习与教学从教育学中剥离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分类进行研究。除此之外,价值观对比也应用在市场营销方向,张梦霞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作为影响消费行为的动因,进行了对比研究[12],琴裕贞比较了中韩大学生的价值观,并将其作为影响他们服装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加以研究[13]。因此,笔者将市场营销也单独列为一个方向,作为以上跨学科维度的补充。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价值观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涵盖的方向较多,但各个方向发展并不均衡。其中社会学与跨文化交际方向文章占比例最大,均占20%以上,社会学方向偏重对社会因素,现象及问题的价值观归因分析[14]-[16],而跨文化交际方向则运用核心的跨文化交际价值观理论,如 Kluckhohn的五大价值取向[3],Hofstede的文化价值观维度[5]等,对来自不同文化的价值观进行对比,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和建议[17]-[20]。

语言学,组织沟通学及人类学方向依次均占10%以上。语言学方向主要包括通过分析语言现象揭示价值观异同[21]-[24],和运用话语分析及语用学理论分析语料,并以此为据对比不同文化价值观之异同[25]-[28]。组织沟通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29]-[31],企业文化价值观对比[32]-[34]。人类学主要关注的是宗教,伦理,道德等相关的价值观对比。

与以上方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传播学和心理学这两个国外跨文化研究的传统优势学科[35],传播学方向的相关论文只占不到7%,心理学方向只有4篇相关文章,这表明这两个领域对价值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关注相对不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外语与外语教学方向,虽然与跨文化交际紧密相关,但本方向的价值观对比文章并不多见,这说明跨文化价值观对比落实在应用层面上,服务于外语教学方向的研究比较缺乏,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跨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存在的学科意义缺失这一问题[36]。

表1 涵盖的研究方向及其量比

2.研究趋势

过去二十年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位论文占统计样本总量的近20%,这说明本领域研究基础较好,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同时,相关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2010年的文章数占到统计总量的72.3%,其中学位论文更是占到了总量的25%,这都表明价值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特别是2005年以后发展极其迅速。2010年文章数量比上一年增加了38.5%,这表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快速上升期,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年度发表文章的量比

3.研究内容

表3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可以看出,因为跨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质,价值观对比研究内容的分类显得层次不够清晰,综合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微观两大部分。在205篇文章中,大约63%的文章从宏观角度讨论价值观总体论述的对比。从微观角度来看,由于文化与价值观紧密相关,文化价值观对比所占比例最大,主要从文化因素来探讨价值观对比。同时,跨文化研究近年来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也促使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价值观对比,因而涉及的细分价值观种类较多,如:核心价值观,企业价值观,伦理价值观,家庭价值观等等。但是,虽然除文化价值观外,价值观细分种类达到了16种之多,每类文章所占比例均较小,均不超过7篇,这表明尽管讨论领域较多但这些细分领域的研究深度仍然有待加强。另外,虽然细分种类较多,但是分类不够系统,而且所观察到的大部分文章没有给出所讨论的细分价值观的具体定义,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细分种类缺少理论支持,概念不够清晰的问题。

表3 研究内容的分类及其量比

4.研究方法

纵观205篇文章,综述性文章只有2篇,而理论探讨也只有3篇,所占比例过小,详见表4。这表明我国在价值观跨文化理论研究上较为不足,并且没有形成被广泛接受的适合我国的价值观跨文化比较框架。在具体比较文章中,思辨性探讨以79%的比例占了大多数,而实证研究只有38篇,其中使用定量问卷方法的有23篇,运用内容/话语分析方法的有13篇,定量问卷与定性访谈结合的有2篇,而独立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几乎没有。由此可见,尽管思辨性探讨在一个研究领域的开始阶段是必不可少而且十分必要的,但实证研究在此领域中仍显得十分缺乏,特别是定性的实证研究,例如访谈法,观察法,内省法等等还尚未有研究者尝试运用到此类研究中来。在使用定量问卷作为研究工具的论文中,有10篇采用国外成熟的量表测量,另外15篇使用自编问卷,这说明我国研究者不但尝试运用国际通用的测量问卷对价值观进行对比,而且已经开始探索使用自制问卷来研究跨文化的价值观比较问题。

表4 不同研究方法及其量比

5.研究对象

在205篇文章中,除总体论述文章之外,有63篇文章针对具体研究对象进行讨论,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有5篇,主要通过思辨对比探讨作品中折射的价值观[37][38];以传播媒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5篇,主要通过对广告,新闻,电影等的内容分析对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加以比较[23][39][40];以自然语料为研究对象的有18篇,一部分应用语言学话语分析方法或言语行为理论对比语料中所反映的价值观[25][28],主要则是通过思辨对比具体语言现象所体现的价值观[24];人作为研究对象的有25篇,其中研究大学生和企业员工/经理的文章数量最多,达到19篇,而有关其他对象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尤其是综合性的城乡居民价值观对比调查只有1篇文章涉及[41],详见表5。

表5 不同研究对象及其量比

6.研究对比之文化

笔者搜索到的205篇文章中,除了5篇理论和综述相关论文没有明确指出跨文化价值观对比的具体文化外,其他200篇均以具体文化作为对比对象,包括中西文化,东西方文化,中美文化等等,具体见下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将中西文化和东西方文化作对比的文章以篇的数量占最大比例。鉴于中西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的概念十分宏观,包含了各个西方国家的文化,而西方国家这一概念也没有明确的界定,部分文章将其等同于英语国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英语国家和具体各个文化的自身特征,这就使得相关文章倾向于宏观上的思辨性总结,而非具体的实证研究。

在微观的具体文化对比中,两者对比的占大多数,三者及以上之间的对比只有5篇文章。在两者对比中,中美价值观对比约占半数,其次是中日,中俄,分别有10篇和4篇相关文章,其余中韩,中新等对比都各只有1-3篇涉及。由此可见,我国价值观的跨文化比较焦点是中美比较[42][43]还有与我国同周边一些国家如日本,俄罗斯,韩国的对比[44]-[46]。虽然对我国同一些欧洲国家的价值观,如瑞士,希腊等[14][47]也开展了一些对比研究,但数量并不多,只占3%左右。此外,三者及三者以上的对比研究只占2.5%的比例,这表明我们对多种文化的价值观大型对比研究十分缺乏。

表6 不同研究的比较跨度及其量比

五、存在问题

我国的价值观跨文化比较研究在近二十年中逐步发展起来,论文发表数量有了较大增长,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已经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但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研究方向多元,但发展不均衡。

价值观跨文化比较研究由于其跨学科的性质,方向多元,横跨社会科学研究的数十个领域,但是各个方向发展极不均衡,如社会学,跨文化交际,语言学等方向相关研究数量多,研究基础较好,而其他方向例如人际交流学,市场营销学发文量少,研究有待加深。这是我国跨文化研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社会学,语言学等方向研究较多较深入,而其他社会科学方向研究较缺乏[9]。另外,国内的价值观对比研究领域对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国际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学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研究者应该努力拓宽视野,及时充分地将国际主流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跨文化的价值观对比研究。

2)研究呈上升趋势,但理论建设不足。

近二十年来,本领域发文量不断上升,特别是近五年,上升势头非常明显,特别是2010年数量的激增,标志着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始加速上升。然而与迅速增加的发文量相对的是理论研究的相对匮乏,相关理论建构和综述研究文章过少,说明这一领域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在具体分析各个文化的价值观对比的基础上,尝试对价值观对比尺度的深入探讨,对具体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逐步建构适用于东方文化的价值观比较系统。

3)研究内容重点突出,但不够深入系统。

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占了近80%,是价值观对比研究的重点。然而其他细分研究内容虽然达到数十个之多,针对每一项细分价值观的研究数量均较少且不够深入。而且,研究对于各个细分价值观的定义不够明晰,对其分类所属也欠缺清晰的界定,总体研究缺乏系统性,这也对本领域更深层的理论探讨和归纳综述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4)思辨性探讨多,实证研究缺乏,理论建设少。

使用一手材料的实证研究比例偏少,且实证研究中绝大多数使用定量的问卷量表测量价值观,缺乏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更缺少定性研究,研究方法较单一。同时使用的自编问卷普遍缺乏理论支撑和信度效度验证,说服力不够强,也不利于问卷的进一步推广。这一问题在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学科--跨文化传播界和外语界的研究中普遍存在,胡文仲、关世杰等学者呼吁研究方法“多思辨,少实证,多单一,少综合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制约相关研究发展的瓶颈”,亟需解决[35][48]。另外,由于实证研究成果较缺乏,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理论总结与测量工具开发,对比维度框架等理论建设也亟待加强。

5)研究对象多样,但过于集中。

从研究对象来看,文学作品,传播媒介和自然语料所体现的价值观对比也是我国价值观对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人作为对象的对比研究中,过于偏重大中学生,企业职工和青年群体,而对其他人群的研究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综合性的人群例如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对比,还比较欠缺。

6)研究多两两文化对比,少综合性大型对比。

除了宏观层面上对比中西、东西方文化的思辨性文章比例过大之外,两两对比远远大于三者和三者以上对比的研究数量,诸如“世界价值观调查”[8]等综合性的大型对比研究十分缺乏。在对比中,美日韩等与我国联系紧密的国家是对比的焦点,而其他国家只有个别研究涉及,对比研究视野有待拓宽。关世杰在评述跨文化传播研究现状时也曾指出相同的问题,即我国学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中国与世界其他主要文化,如西班牙语文化、法语文化、斯拉夫语文化、阿拉伯语文化、印度文化、非洲文化等之间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的著作“极为少见”[48]。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价值观方面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发文量不断增加,研究基础也较好,但理论建设仍显不足,大型综合性研究与实证研究较缺乏,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研究不够系统深入。

六、展望

随着国际化越来越快的步伐,我国价值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研究将逐渐深化。我们可以预见到,本领域研究方向将会进一步拓宽,研究内容更加系统并不断加深,研究对象趋于综合化和具体化,实证研究的成果将不断涌现,研究方法趋向科学化和多样化,大型综合性对比研究将成为趋势;并且,在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论建树将越来越多,将会创建并推广适用于我国,可以用于跨文化价值观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工具。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修订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3]Kluckhohn,F.R.and F.L.Strodtbeck.Values and Value Orientations.Oxford,England:Row,Peterson,1961.

[4]Rokeach,M..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1973,New York:Free Press.

[5]Hofstede,G..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2nded.)Thousand Oaks,CA:Sage,2001.

[6]Schwartz.S.H.,B.W..Towards a Univers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53).

[7]House,R.,Hanges,P.,Javidian,M.,&Dorfman,P..Cultures,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The GLOBE study of62societies.Thousand Oaks,CA:Sage,2004.

[8]Inglehart,R.W.C..Modernization,cultural change,and democracy:The human development sequen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9]Kulich,S.J.&Prosser,M.H..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Studying the Chinese,Intercultural Research,Vol.1.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10]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第2期。

[11]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张梦霞:《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中西价值观动因比较研究》,载《经济管理》2005年第8期。

[13]琴裕贞:《中、韩大学生价值观与服装消费行为比较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4]韩秀兰:《深圳青年的价值观念透视——与瑞士青年比较研究》,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5]上官酒瑞:《核心价值观:新加坡与中国的比较》,载《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

[16]吴荣先:《中国与巴西两国大学生人际价值观跨文化比较》,载《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7]王莉:《中美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差异性与相似性》,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18]刘畅:《中美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比较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9]肖仕琼:《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看电影〈刮痧〉的中美文化差异》,载《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0]杨晓艳:《工作环境中中美员工文化价值观差异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1]孙飞凤:《英语格言中西方主要价值观念评价》,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2]李星:《中西社交称谓词映射的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载《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3]李春晓:《中美报刊新闻导语中的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4]陈星:《从中西谚语看中西传统价值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5]苏文妙:《文化价值观与交际风格——英汉请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载《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6]吴善姬:《比较分析文化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布什演讲语篇中的语言体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7]史莹:《中美征婚广告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8]王欢:《话语中体现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中美获奖感言对比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9]刘雯菁:《文化差异对中西方商务谈判的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30]汪华林:《不同价值观念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载《商业研究》2006年第2期。

[31]陈维政、J.PALTIEL、黄登仕:《中国、北美企业家商务谈判行为及其价值观念的比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2]王琳:《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中国民生银行与美国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对比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3]李金英:《中美企业价值观和管理方面的对比分析》,载《河北企业》1999年第11期。

[34]季苏颖:《中美企业价值观比较及启示》,载《苏南乡镇企业》2001年第6期。

[35]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36]迟若冰:《国内跨文化价值观研究问题综述》,《成功(教育)》2009年第1期。

[37]张德明:《东西方两种灵魂的终极寻求——〈西游记〉和〈浮士德〉的母题、叙事模式与文化价值观比较》,载《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

[38]陈鹏程:《先秦与古希腊神话价值观比较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9]俎存龙:《中美两国啤酒视频广告的文化与价值观对比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40]孙洁:《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电影《刮痧》的中西文化对比分析(英文)》,载《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第11期。

[41]倪宁:《中日价值观和对外意识对比调查报告》,载《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5期。

[42]黄滢:《中美友谊观之对比分析》,载《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2008年第3期。

[43]范莹:《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对照与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

[44]张日昇,高木秀明:《中日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45]金华:《韩国和中国的企业文化对比研究》,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46]谭琳:《中俄转型时期青年价值观的比较》,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7]李力超:《中希古代神话思想比较研究》,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S1期。

[48]关世杰:《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载《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12期。

Trends of Comparative Studies on Values in the Intercultural Context——A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Data from Chinese HowNet in the Past 20 Years

DONG Shu-jing,FAN Wei-we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Singapore637332,Singapore;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This paper collects 205 journal articles and theses which were published in China from 1991 to 2010 on the topic of inter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ies on values,and examines them in terms of research areas,trend,contents,methods,subjects and cultures that are compared.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1)the research is multi-disciplinary,yet the disciplines are not evenly developed;2)research in this field is progressing rapidly,yet only few studies contribute to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s;3)several types of values are stressed,yet the research is neither systemic nor detailed;4)logical discussions are most frequently adopted,yet the empirical studies are far from sufficient;5)the studies adopt a variety of subjects,yet only few certain groups of people are focused on;6)most of the studies compare values from two cultures,yet large-scale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ulti-cultures are in scarcity.It finally points out inter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ies on values in China were developing steadily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will continue to speed up and thrive in the future.

values;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literature analysis

G04

A

1671-7023(2011)06-0035-08

董淑静(1982-),女,河南安阳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樊葳葳(1956-),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YY09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第五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ZGWYJYJJ2010A62)

2011-09-09

责任编辑蔡虹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方向
情景交际
2022年组稿方向
计算机应用(2022年2期)2022-03-01 12:33:42
2021年组稿方向
计算机应用(2021年4期)2021-04-20 14:06:36
2021年组稿方向
计算机应用(2021年1期)2021-01-21 03:22:38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位置与方向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