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恒,付丽颖,冯楚建
(1.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江苏 镇江 212013;3.科学技术部,北京 100862)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绩效分析
唐 恒1,2,付丽颖1,冯楚建3
(1.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江苏 镇江 212013;3.科学技术部,北京 100862)
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知识产权管理是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全国57个国家高新区的1991家高新技术企业调查,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从企业知识产权的投入-产出、应用、保护以及战略制定四个方面评析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绩效,分析指出外部尚未形成政策合力、内部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等是影响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障碍性因素,并从深化价值管理意识、实施流程化管理、加强政策引导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的对策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绩效
国内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内容和管理形式等方面,其中针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调研,主要以区域样本为主如四川省知识产权局曾组织开展了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状况调查研究[1]。黎萤等总结了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2]。由于样本原因,这些研究成果还不足以反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无法从知识产权视角反映制约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徐建中等基于灰色统计,从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研发和运用、知识产权经营、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知识产权激励与约束六个方面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3]。杜晓君等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研究[4]。李迎波运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手段,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5]。现有研究构建了较全面的评价体系,但由于缺乏常态的统计做支撑,难以结合实践进行广泛验证,对现实指导有待提升。
为全面了解国家高新区的知识产权状况,科技部火炬中心近期对57个高新区的企业知识产权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了3029家企业问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991家,占65.7%,非高新技术企业1038家,占34.3%。本文的调查分析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的。
目前国内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及人员设置主要有专管和兼管两种形式,兼管是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兼管知识产权事务。本次调查的高新区内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及人员设置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高企与非高企知识产权专职管理机构及人员设置对比
可见知识产权工作与创新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创新程度不同,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相比非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更强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工作在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已得到体现,但是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仍有50%以上的企业缺少内部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以及必要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然而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则难以保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效果。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根本,企业应针对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种类,结合自身需要,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申请、维护和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归属制度、保密制度、员工职务成果奖励制度等。在本次调查的199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 ,《专利管理办法》是企业设置的最主要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占50.1%;其次为《职务成果奖励制度》占 43.4%;《商业秘密管理办法》占41.4%;《商标管理办法》占26.8%;《竞业限制条例》占23.3%;其他占14.7%。其中没有设置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的企业占15.5%,相比之下同期调查的非高新技术企业中则有36.4%的企业没有设置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另在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建设方面,91.3%的企业建立了激励机制,其中专项资金成为企业鼓励员工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占68.2%;其次为岗位津贴奖励占41.6%;而没有激励机制的企业占8.7%,相比之下非高新技术企业中,有24.6%的企业没有激励机制。
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在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还是在激励机制设置方面,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于非高新技术企业都有较大优势,高新区已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制订了个性化的管理办法,开始逐步完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但仍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
知识产权集法律、技术、经济于一体,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是提升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的必备手段。在企业知识产权培训方面,开设知识产权讲座成为企业培训员工的主要形式,占54.1%;但是仍有20.6%的企业没有对员工进行任何形式的知识产权培训。对于已开展的知识产权培训,由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缺乏、企业机构不健全等因素,也无法做到全员培训或针对性培训,知识产权工作的考核评审普遍都未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而跨国公司不仅设立一系列知识产权考核指标,还要对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知识产权培训,如富士通的新进员工一律要接受知识产权的基础培训教育。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加强了专利信息系统的建设,企业分析与利用专利信息的工作已逐步开展。在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方面,93.6%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或购买知识产权前进行了详细的专利检索与分析工作,将分析结果作为决策依据之一,并开始着手建立与本企业技术领域相关的专利信息库,只有6.4%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或购买技术前尚未开展专利信息分析。这表明专利信息系统建设卓有成效,利用专利信息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重要手段。但国内外对比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对专利信息的收集与利用程度不够,当前国内超过八成的企业没有建立企业自身的专利文献库等基础设施[6];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利用专利信息进行二次开发获得自主专利权的能力以及利用专利信息实行市场开拓、避免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往往只把知识产权问题简单地看作法律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通常依靠法律的事后补救机制,遇到纠纷时,通常首先选择诉讼方式解决,其次才考虑协商处理,选择仲裁的占少数。调查的199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发生过知识产权纠纷的企业仅占19.93%;在发生过知识产权纠纷企业中,采取诉讼方式处理的占48.7%;采取协商处理的占37.5%;采取仲裁的占14.4%。而欧、美等国的企业在发生专利侵害纠纷时,一般并不采取立即诉诸法庭的办法,而是以协商作为解决争议的优先选择,其次是仲裁,万不得已时方才诉讼解决[7];但对于代表企业生命与信誉的商标,则采取严密的保护措施,一旦被侵权,就选择法律手段对侵权者加以制裁。相比之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方式过于单一,缺少战略意识。
(1)研发投入逐年增长,但是投入强度不高。
企业研发投入的大小可表明企业的自身能力的强弱。高新区内企业近几年研发投入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高新区整体年平均研发投入增长速度都比较快,高新技术企业年平均研发投入明显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投入比非高新技术企业高出十倍以上。这说明高新技术企业比非高新技术企业更重视对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投入。
2002—2008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年均研发投入大幅度增长,从2002年的156.67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459.50万元,虽然高新技术企业的年平均研发投入在不断增长,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水平却很低,2004年和2005年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水平都为1.2%,而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达到3%左右。加大研发投入仍然是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点。
(2)高新区知识产权产出。
在调查企业近五年知识产权申请与授权情况时,有效问卷2048份,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56份,非高新技术企业482份。各类知识产权总量的调查结果大致反映出我国高新区知识产权总量的现状,统计结果如表1。
图2 高新区、区内高企及非高企平均研发投入对比趋势图
从表1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年每家企业申请专利大约7项,其中发明专利占49.9%,为4项;实用新型占34.1%,为2项;外观设计占16.0%,为1项。相比而言,非高新技术企业中,近五年内,平均每年每家企业申请专利大约4项,其中发明专利占32.7%,为1项;实用新型占31.7%,为1项;外观设计占35.6%,为2项。
表1 高新区被调查企业知识产权基本情况
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部分指标对比,如图3所示。
国家知识产权局2009年专利数据统计资料表明[8],2009年全国专利申请量为976686项,其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所占比例分别为32.2%,31.8%,36.0%。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质量明显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申请的专利中,发明专利所占比例高于全国水平。但是,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质量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发明专利的占比是衡量专利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些跨国公司,凭借着掌握的核心技术,利用专利制度,制约我国产业的发展。在衡量专利质量的指标中,专利授权率也是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只有那些符合专利基本法律要件的专利申请才有可能被授权。调查结果表明:199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五年平均授权率为47.1%,授权率还不到一半。
图3 高企与非高企部分数据对比
企业的专利一般都是与产品密切结合的,专利实施是指专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在企业的专利实施率方面,实施率为20%以下的企业占14.8%,20%~50%之间的企业占17.0%,实施率达50%以上的企业占68.2%。
在企业的专利产品种类占新产品种类比重方面,比重为 25%以下的企业占17.8%,比重在25%~75%之间的企业占43.9%,比重在75%以上的企业占38.3%。
在企业的专利产品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比重方面,比重在25%以下的企业占17.4%,比重在25%~75%之间的企业占42.8%,比重在75%以上的企业占39.9%。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在知识产权应用方面,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实施效果很好,专利产品已给企业带来较大份额的销售额,即使专利产品种类占新产品比重较小的企业,专利销售给企业带来效益还是很显著的,调查结果显示,专利实施率为25%以下的企业中,仍有73.1%的企业专利产品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比重在25%以上。由此可见,专利实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企业知识产权纠纷方面,有80.7%的企业没有发生过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只有19.3%的企业发生过知识产权纠纷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高新技术企业发生过知识产权纠纷的企业所占比例很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发生过知识产权纠纷。同时在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建设方面的调查中有43.3%的企业没有设置知识产权跟踪、预警与监控机制,间接表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企业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其他企业的侵权行为或者即使发现了企业的侵权行为也是听之任之。这也是出现知识产权纠纷的企业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
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高层次体现,通过科学谋划确定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实现知识产权目标的重点突破。高新区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制定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新区企业知识产权高层次管理水平。本次调查中,53.0%的企业制定了3-5年的知识产权战略计划;18.9%的企业制订了1年的知识产权战略计划;12.7%的企业制定了5年的知识产权战略计划;有15.4%的企业没有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计划。由此可见,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制定情况良好,中长期的战略计划都得到了关注,但是跟战略实际绩效有些矛盾,目前企业专利申请以及授权,都没有达到战略效果。
(1)政策合力尚未体现。
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良好的政策体系,通过激励、引导和约束,可以形成政策合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就是很好的例证。高企认定政策明确规定申请认定企业必须至少拥有2件发明专利或6件实用新型专利,直接促使企业重视专利的创造与取得。在调查中,91.7%的企业认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促进了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60.1%企业认为有影响且显著;而立足于给企业提供资金扶持的质押融资政策中,则52.6%的企业认为该项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好,可见对于直接推动专利价值实现的专利质押融资政策受益群体较小,尚未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采购等政策形成联动,相关政策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活动影响尚未得到有效体现,
(2)中介服务机构有待健全。
市场经济中,中介机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管理这种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市场中,专利代理机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等中介机构应发挥应有职能。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不仅可减少企业申请或注册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还可抓住侵权行为的要害,收集有利证据打击侵权。然而,我国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严重缺乏,人员素质也难以满足相应需求,无法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提供具体全面的指导,33.5%调查企业对目前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感觉一般或非常不满意,需要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因此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不足直接影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发展。
(1)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意识薄弱。
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发展成长的,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管理层更多地强调有形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视不够。被调查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以及机构人员设置上存在的不足就是意识薄弱的重要体现,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被调查企业中,没有设置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的企业占到15.5%;8.7%的企业没有设置鼓励员工技术创新/申请专利机制;目前,一些企业即使有专门负责处理知识产权业务的机构和人员,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职责不落实,不能依法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一些跨国公司都比较注重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与人员的设置,如日本的索尼公司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员多达400人,美国杜邦公司拥有60多个知识产权专业律师,有专门的专利信息分析队伍。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刚刚起步,目前企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时大多是通过聘请律师帮助解决,在当前知识产权人才缺乏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要借鉴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如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类:一类基本属于层累制集中管理体制,如IBM公司;一类是分散管理体制,如东芝公司;另一类是按行业管理的体制,如佳能公司[9]。在我国,目前开展知识产权管理的重点应该是探索一种适宜性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既要借鉴国外成功模式,同时借鉴其他管理的经验,如借鉴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经验,通过推行一种普适性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从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促使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高。
纵观国际上成功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企业,会发现其知识产权管理呈现如下几个特点:(1)知识产权管理受到重视,属于组织战略核心部分;(2)拥有一支人数可观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机构健全;(3)奖励机制完善;(4)信息即情报工作沟通顺畅[6]。因此,为加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应采取以下对策。
知识产权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为企业创造效益。此次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实施运用的调查情况同样表明,专利产品或技术的销售给企业带来效益是很显著的。针对知识产权的投入产出分析,确立提升运营效益的理念,可促使企业实施专利价值链管理。为此企业应设置相应的知识产权财务管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知识产权法务管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知识产权质量管理、知识产权人才管理等等。一些跨国公司的发展都与其成功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相关,如日立、索尼等都在公司内部配置了几百人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知识产权部门的主要事务包括申请、登记、缴费、续展、专利检索、知识产权许可、转让谈判、处理纠纷、进行教育培训、制定规章制度,应围绕知识产权的价值实现,从知识产权的培育、产生、运用、以及价值流转等方面,以知识产权部门为中心整合企业的有效资源,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严格的流程化的管理,有助于企业运行的规范和高效,其核心是要围绕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的流程,建立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并付之于实际的运行控制。应从完善激励机制,明确保护责任,加强风险防范等多个层面构建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1)建立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将知识产权收益与科研人员的报酬挂钩,将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纳入科技人员考核指标体系;2)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保护责任,与员工签定知识产权相关协议;3)规范技术转让与引进的合同管理;4)作好专有技术、保密信息和计算机软件的分级管理;5)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制度;6)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建立相关工作具体的控制流程,如结合针对企业的研发活动,分别建立研发立项时的知识产权立项检索,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跟踪检索,研发完成时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评审,以及研发成果信息发布审批制度等控制流程,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工作进行明确规范,提高管理的绩效。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外因。政策与法规,以及体制安排等可以加强企业的创新潜力。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的出台,直接促进了企业知识产权的产出,加强了对自主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此次调查中,91.7%的企业认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促进了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同时也有52.4%的企业认为提高了专利申请数量,63.1%的企业认为促使了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这表明高企认定政策较好地体现了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的政府都非常重视政策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如美国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包括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人才政策(包括人才流动政策、人才吸引政策)、产业政策、科技奖励政策等;日本的产业政策;韩国的科技人才开发政策等[10]。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加大R&D经费投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资金环境,同时在教育培训、财政税收、资金融通等政策中注重体现对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市场、鼓励产学研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由此体现对企业知识产权活动的引导与激励,促使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1]《高新技术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分析[J].天府新论,2005,(3):35-39.
[2]黎萤,宋明顺,刘洋等.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及管理状况调查与对策[J].杭州科技,2007,(2):26-29.
[3]徐建中,任嘉嵩.基于灰色统计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绩效重要影响因子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8):149-152.
[4]杜晓君,张序晶.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2):80-88.
[5]李迎波.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7):71-74.
[6]邓富民,王涛.创新与求变:我国高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新举措[J].现代管理科学,2006,(6):38-40.
[7]王涛,顾新,杨早林,唐琳.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4):8-11.
[8]http://www.sipo.gov.cn/sipo2008/ghfzs/zltj/gnzlsqslzkb/.
[9]唐恒,刘佳,朱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45-48.
[10]张根明,温秋兴.企业创新:激励体系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126-129.
Analysis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and its Performance
Tang Heng1,2,Fu Liying2,Feng Chujian3
(1.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China;2.Intellectual Property Research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ZhenJiang 212013,China;3.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 100036,China)
High-tech enterprises is the key power to construct the innovative state,and the IP management i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the high-tech enterprises.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1991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57 state lev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s (STIPs).It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high-tech enterprises’IP management,then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from four different aspects:IP input-output,IP implantation,IP protection,IP strategy,and combs the main obstacles which aff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from two dimensions——external and internal.At last,it giv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high-tech enterprises;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performan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国家知识产权局重点软科学项目“国家高新区知识产权状况问卷调查”(SS09-B-04)。
2010-09-28
唐恒(1969-),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省知识产权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知识产权管理。
F127.9
A
(责任编辑 刘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