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汇浩
(上海市信息中心,上海 200050)
高科技园区综合发展要素及其作用实证分析
——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与美国硅谷的比较研究为例
汤汇浩
(上海市信息中心,上海 200050)
通过建立实证比较分析框架,系统研究科技园区的综合发展要素及其对园区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意义。本文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区在人才队伍、教育培训、组织网络、体制制度、风险投资、区域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实证比较研究,并针对性指出了加速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努力方向和途径。
张江;硅谷;高科技园区;比较
成立于1992年的张江高科技园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2009年就业人数超过12万。硅谷区域面积达1854平方英里,2009年就业人数约132万,其中,直接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人员达56万。张江高科技园区与硅谷在规模上差异较大,因此,本文尽量采用人均指标、定性方法等进行比较分析。
1999—2009年硅谷的年人均增加值均在10万美元以上;2005—2009年其年人均增加值都超过12万美元(按当年度的平均汇率来算,折合为人民币至少80万元以上)。而张江高科技园区内高技术产业的年人均增加值,在2005年约为29.8万元人民币,在2006年约为29.7万元人民币;据张江高科技园区相关访谈对象估计,该园区2007—2009年的高技术产业年人均增加值与2006年数值应该相差不大。此外,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年人均工业增加值,在2005年约为32.727万元人民币,在2006年约为32.702万元人民币;2004—2008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年人均工业增加值均未超过40万元人民币。
目前,硅谷的主要产业包括计算机和通讯硬件制造、半导体及其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软件、生物医药以及相关服务业等。硅谷已成功孕育和发展了惠普、英特尔、思科、甲骨文、苹果、应用材料等众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年经营收入均超过或接近百亿美元、在国际产业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1992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已初步形成集成电路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总体来看,除了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外,园区内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文化科技创意四大主导产业的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相对不高、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不高。从市场规模来看,2008年园区内集成电路等四大主导产业实现总经营收入542.2亿元人民币,还不及惠普、英特尔等硅谷的任何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年经营收入。
相对于其他产业园区,高科技园区的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创新,即创造新的发明、设计、服务、产品、运营模式等等。而专利是衡量创新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图1可以看出,1994—2004年硅谷每十万人授权专利数逐年增长。从图2则可以看出,2001—2008年硅谷每年授权专利数都超过 8000件。2008年,硅谷授权专利数达9474件,占整个美国专利总数约12.16%;每十万人年授权专利数约为686件;硅谷内有7个城镇成为美国被授予专利数的前20名城镇,仅这7个城镇内被授予的专利总数就达6337件。
图1 1994—2004年硅谷每十万人授权专利数
1992—2008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累计授权专利数达3218件,每十万人累计授权专利数约为2562件;平均年授权专利数约为189件。2005—2008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年授权专利总数分别为357、582、634、1013件;每十万人年授权专利数分别为479、629、542、807件;四年平均年授权专利数约为614件。2004—2008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集成电路产业年授权专利数分别为235、142、364、372、 667件,总数超过园区内累计授权专利数的一半以上;这些集成电路方面专利主要授权给了中芯国际、华虹、宏力等少数企业。但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这些专利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较少,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事实上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张江高科技园区内集成电路产业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比相对落后的局面。
图2 2000—2008年硅谷年授权专利数
图3 2005—2008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年授权专利数以及每十万人年授权专利数
从科技园区的主要发展指标来看,尽管在1992年以来,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已取得很大成果,但不可否认,张江高科技园区与硅谷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创新上的差距。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认为,张江高科技园区2007年之前主要致力于解决产业“量”上的问题,目前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最终培养更多具有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实际上,园区的发展指标情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园区综合发展要素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对这两个科技园区的综合发展要素作深入的比较分析。在研究文献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科技园区的综合发展要素包括:人才队伍、教育培训、组织网络、体制制度、风险投资、区域文化等。
引理 2.1 设S是具有可乘拟恰当断面S°的富足半群及ρ是S上的好同余,则对任意x,S,有x ρy⟺ ρix x°K R/ρRρiyy°, ρx°λxL*L /ρLρy°λy。
2009年,硅谷人口为2622485,同比增长1.3%;硅谷的成年人中,约71%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约43%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约17%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而且,长期以来每年移居硅谷的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给硅谷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见表1)。
2005—2008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就业人员人数分别为74462、92542、117057、125584。从图4可以看出,2008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就业人员中,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有70251人、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22827人,分别占总就业人员的55.94%、18.18%。另一方面,2008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就业人员中,有国家级专家154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5人。
绝大部分的访谈对象承认,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及硅谷内的人才队伍分别与各自园区内及周边的主要高等教育培训机构(见表2)密切相关,这些机构的毕业生是科技园区内人才的最重要来源,这些机构的研究、教育水平对园区内人才队伍的总体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分别代表这两个高科技园区内及周边的最高教育培训水平。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2009年度世界大学综合排名,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别排名第16和39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排名第103和153位。值得一提的是,斯坦福大学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仅促进其与企业界良性互动、合作共赢,也有助于提高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针对性。
表1 年度新移居硅谷的拥有大学以上学历人员的构成
图4 2005—2008年张江园区人才学历结构情况
人才是高科技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复旦大学等与斯坦福大学等在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张江高科技园区与硅谷在人才队伍质量上的差距。另一方面,硅谷内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超过百万人,而张江高科技园区内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不到8万人,二者在人才数量上的差距也较大。人才质量和数量上的差距严重制约了张江高科技园区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动力。
在硅谷,政府、社会组织、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等之间有着广泛且深入的联系和合作。政府努力强化与其他各方的合作、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并通过政府采购、技术转让、研发经费等方式支持产业发展,严格实行专利制度,对高科技产业和园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包括华人工程师协会、硅谷印度裔专业人士协会等在内的众多行业协会经常举办产业论坛、创业辅导、非正式联谊交流等活动。企业之间、研发与生产之间、人员之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创新合作网络,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且受到区域文化的鼓励、宽容和当地法律的保护,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信息和知识在区域内迅速广泛传播、推动创新并形成现实生产力。硅谷高科技企业中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很强,相互结盟或达成契约,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推动区域创新;实际上,惠普、苹果等世界级跨国公司都是由小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而来的,并与许多中小企业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合作。同时,硅谷还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组织合作网络,在产业上与印度班加罗尔、台湾新竹等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在资本流动上与中国、英国、加拿大、印度、以色列、日本等关系密切。从图5可以看出,硅谷在专利方面的全球合作正日益紧密。此外,硅谷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融资机制、激励机制等,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图5 硅谷与国外合作的授权专利数及其占硅谷授权专利总数的比例
表2 硅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及周边的主要高等教育培训机构
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大多数访谈对象认为:地方政府主导着园区的发展,但政府内部常常存在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虽然地方政府不断探索解决集成电路保税监管、生物医药入境材料检验检疫、用地政策、投融资渠道、公共服务平台等瓶颈问题,但仍有户口限制、政府考核等方面的许多制度还不太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尽管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已初步形成集成电路等产业链,研发外包等现象比较普遍,但园区内的较大机构尤其是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主要还是在机构内部以及与极少数产业链中关键合作机构进行核心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循环,广泛意义上的较深层次交流和合作较少;著名跨国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通常较少涉及公司最核心技术的研发,更多的是针对中国市场将原有技术进行本土化改造、应用,而且其研发重点和方向自主性较差、基本上决定于国外总部的全球策略;我国目前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科技园区内相关主体之间缺乏深度信任,深层次、开放式合作难以实现。此外,在目前分税制的架构下,地方政府通常把增加本地财政收入和GDP等作为核心目标之一,千方百计留住科技园区内的较好企业和资源,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园区内外的创新资源等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
高科技产业通常具有产品生命周期短、变化速度快、投入高、风险大等突出特点,这就客观上需要适应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制度体系以及开放的网络化组织结构,以分摊成本、降低风险、增强激励、激发活力、加强联系合作、缩短反应时间、系统提升创新和应变的能力。但相对于硅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现存的政府主导地位、人才户口限制等体制制度从长远角度必然不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企业活力、集聚企业急需人才;当前国内社会诚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不完善,而且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等与其他机构普遍缺乏较深层次交流和合作,这些都直接阻碍了张江高科技园区进一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合力、提升区域发展全球化水平。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硅谷的风险投资体系与机制已比较成熟,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不仅仅提供资本,还对被投资的高科技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服务,经常帮助这些企业制定重要经营策略、招聘关键管理者、寻找合作伙伴和客户等,促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2009年硅谷的风险投资总量超过50亿美元,约占整个美国的30%。实际上,硅谷风险投资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发达的Nasdaq市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宽松的法律环境。
图6 2000—2009年硅谷风险投资的投资总量
相对于美国,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历史较短,还存在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风险投资相关法律和政策还不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风险资本退出渠道还不够畅通等,这些对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风险投资机构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张江高科技园区已形成政府基金、园区产业引导基金和市场风险投资机构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构建了由张江科投和浩成创投相互衔接、合理分工的产业基金架构,还集聚了软库中国、IDG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但相对于硅谷而言,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经验还不够丰富、较缺乏高水平的风险投资人才。2006年整个浦东新区的风险投资额只有约2亿美元,其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风险投资额则更少。
风险投资是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投融资载体,为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有效的支撑。相对于硅谷,张江高科技园区在风险投资相关法律和政策、风险投资公司投资资金总量和投资专业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影响了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资金投入和循环,也阻碍了风险投资公司对园区内企业有效实施资源优化组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与AnnaLee Saxenian等学者在研究文献中所指出的一样,硅谷的访谈对象普遍认为,工作在硅谷的人们以创新和创业为乐趣,勇于尝试、勇于冒险、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热衷于相互交流、学习与合作。2009年硅谷人口中,40%是白人、29%是亚裔、25%是西班牙裔、2.6%是黑人;硅谷人口中三分之一在美国以外出生,而硅谷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中约60%在美国以外出生;5岁以上的硅谷人口中约有一半在家中说英语以外的语言。这种种族与文化的差异、碰撞和融合非常有益于产生创新。移民尤其是其中的高级人才与其出生地的联系则有助于硅谷建立全球产业网络、获得全球资源整合优势,同时也带动了出生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台湾新竹和印度班加罗尔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此外,硅谷文化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时间文化,工作在硅谷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创新的需要安排时间,经常通宵达旦地连续工作。
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访谈对象大多认为,尽管园区的管理者等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节、龙舟赛、啤酒节等文化体育品牌活动,努力营造“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但在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方面仍然成效有限。主要是由于:园区以外的中庸、官本位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上海本地比较流行的拿高薪、求升迁的白领文化,对园区内工作人员的影响力仍然巨大;2008年园区内只有2000个归国留学人员、2076个外籍从业人员,总量相对较少,很难对促进中外文化融合创新和全球资源整合起到根本性作用。
区域文化为科技园区发展提供了社会价值氛围和不竭思想源泉。相对于硅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目前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世界不同文化深层次的碰撞、融合、创新的机会较少,这就使得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还缺乏足够的价值动机和思想动力,还不够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文化的传承、演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要改变张江高科技园区目前的区域文化,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张江高科技园区与硅谷的差距不仅在于表面上的指标和规模等,更在于系统性的发展要素。因此,我们必须既充分认识发展上海高科技园区的紧迫性,加大力度、聚焦重点,又清醒理解其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复杂性,不急于求成、不短视,立足长远,举全社会之力,不断夯实高科技园区发展的环境和基础。
首先,聚焦高科技产业发展重点。以全球高科技产业先进水平为努力方向和衡量标准,聚焦国家战略和需求导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进行重点突破,着力培育高科技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抓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宝贵机遇,大力发展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高科技产业。充分运用高科技产业、园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着力发挥其在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的杠杆作用,促进产业之间和园区之间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能级提升。
其次,对人才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升水平。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完善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政策,重点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端人才队伍。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为重点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通过创新相关制度加强大学与企业界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构筑创新型人才高地。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大力集聚海外留学人员、外地高层次人才等,或者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与合作;同时,着力培养、培训高科技园区内的既有人才。
第三,着力健全相关组织网络。应立足全球竞争和合作,加强统筹协调。以市场为导向,更紧密地融入全球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加强与世界高科技产业发达地区的合作,更深地融入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更好地利用全球、全国资源,逐步提升上海高科技产业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统筹整合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的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各类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科技园区的合作,注重发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综合效应。着力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构筑开放的科技园区创新组织网络。
第四,不断完善科技园区发展相关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进地方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的考核机制,改革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并落实高科技产业扶持政策,加大高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健全促进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平台等,提高孵化器等的服务能力,强化科技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等载体建设,着力发挥企业和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五,更加重视、下大力气培育中小创新型企业。硅谷等高科技园区的实践经验充分表明,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创新型企业更有创新动力和应变能力、创新体制机制上的约束更少、更能适应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变化。因此,必须沉下心来、立足长远,彻底摒弃分税制下地方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内普遍存在的过于追求本区域近期GDP或税收增长的动机目标、过于偏好引进大型企业的发展思路;必须着力完善和落实培育、壮大中小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创新型企业解决融资和市场等方面的困难、便捷地分享专业技术平台和孵化基地的服务,进一步优化其发展环境,促进中小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发展壮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高科技园区发展提供不竭的自主创新动力和产业活力源泉。
第六,加强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加快完善高科技产业投融资体系和环境。着力完善风险投资业相关法规、制度体系,改善风险投资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探索有限合伙制,推进风险投资家的职业化管理,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风险投资人才。不断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改进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相关制度和监管体系,推进OTC市场和产权市场建设。鼓励在现有银行内部设立科技金融业务专营机构,鼓励创新银行信贷模式,探索完善质押担保模式,建立适合高科技企业的评估方法、风险评价标准、全过程监督和管理规范等。加强对政策性担保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加大研发力度,提供更好的风险防护机制和保护体系。加快发展相关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相关信息收集和整理上的比较优势、促进信息向需要的企业和机构进行转移。综合运用贴息、担保、保险费补贴、财政拨款、资金参股、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改善政府资金扶持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第七,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文化。在培育“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的进程中,推动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提倡合作和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加大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健全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不仅使创新、创业文化直接推动上海高科技产业和园区的发展,还要促进全体市民将创新意识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其工作、生活的整体水平。
[1]AnnaLee Saxenian.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AnnaLee Saxenian.The New Argonauts:Regional Advantage in a Global Econom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Samuel Kortum,Josh Lemer.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to innovation[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31(Winter 2000):674-692.
[4]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中关村与世界一流园区基准和目标比较研究[R].2005.
[6]Joint Venture:Silicon Valley Network,and Silicon Valley Community Foundation.Silicon valley Index[R].2001—2010.
[7]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发展报告[R].2006—2008.
MajorDevelopmentFactorsofHi-techParkandTheirEffects——Comparing Zhangjiang Hi-tech Park and Silicon Valley
Tang Huihao
(Shanghai Information Center,Shanghai 200050,China)
The paper establishes an empir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framework to study the major development factors of hi-tech park and their effects systematically.After comparing empirical indicators including personnel,education and training,organizational network,institution,venture capital,regional culture of Zhangjiang Hi-tech Park and Silicon Valley,the paper indicates some suggestion for speeding-up the development of Zhangjiang Hi-tech Park.
Zhangjiang,Silicon Valley,hi-tech park,comparison
2010-12-02
汤汇浩(1971-),男,安徽无为人,经济学博士后,上海市信息中心总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宏观经济,高科技产业。
F062.3
A
(责任编辑 刘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