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牢骚有什么用

2011-12-19 02:08赵普
幸福·悦读 2011年8期
关键词:蒋方舟牢骚热衷

赵普

前阵子在机场与马未都先生邂逅,不知怎么聊起关于“牢骚”的话题。我们都感慨:眼下发牢骚像是赶时髦,体制外的发牢骚,体制内的也发牢骚;没钱的发牢骚,有钱的也发牢骚;没权的发牢骚,有权的也发牢骚……有人总结,这叫“转型期综合征”,还有人建议应该搞“牢骚指数调查”,说也许能比“幸福指数调查”更靠谱。

相较提意见、特别是建设性的意见,“发牢骚”似显得既低端又猥琐,或者说见不得光、上不得台面,可实际生活中“牢骚”的确大量存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牢骚”是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当然是要摒弃的。不过,如果发牢骚发到“集体散步”的水平,虽可称之为“负面情绪聚集性爆发”,但却是于国于人于己都有益的事了。可更多时候,牢骚只能衍生出焦虑、不安全感和无力感,进而传染给大多数人并使之感觉挫败。

法律没规定不许发牢骚,就算规定了也很难认定。所以发牢骚者多没什么忌惮,发了也就发了,可能会伤着人,但总比憋着不发、最后伤到自己要利大于弊。有人说爱发牢骚的多是喝了点墨水的人,爱琢磨事,又常常想不通,于是牢骚便“不尽长江滚滚来”了。蒋方舟同学《给清华的一封信》算是高级牢骚,这不是指她發牢骚的内容与方式,而是人家清华大学回应了,没白发的牢骚才能算是高级牢骚。所以,发牢骚也得有点追求,要上段位,要讲品败,一是垄断。怎么解决?党的文件里有答案,恕不赘述。但大多数人,不热衷看党的文件,只热衷发牢骚。发牢骚不违法,又低碳,何乐而不发呢?只是这“口水有没有穿透力?言论能不能促改变?”别说天知道,老天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一百年前发出过这样的“牢骚”:一个经济长期贫弱的民族在世界上突然崛起,未必是一件好事。它将加速暴露落后民族特有的政治不成熟。这种反差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酿成巨大的灾难。

我可不愿意将其视作高级牢骚,哪怕这唾沫星子穿过了一百年的时光。

摘自作者博客

猜你喜欢
蒋方舟牢骚热衷
蒋方舟:天才的负重与前行
蒋方舟:逆风成长
这些年我们热衷的健身项目
牢骚神偷
社会办医依旧热衷“高大上”
资产重组,农药企业为何如热此“热衷”
高校热衷更名背后
听听“牢骚话”又何妨
梦想再可笑,也胜过没有
少女作家与另类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