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歌唱声区统一与共鸣的训练方法

2011-12-19 06:13郑林影
艺术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低音声乐歌唱

郑林影

歌唱声区是由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所构成。在歌唱中,只有运用共鸣调节达到三者高度的和谐统一,才说明演唱者已具备了较高的声乐水准,这样能取得较理想的演唱效果。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高音歌唱家吉诺·贝基先生曾说过:“声音的位置和音色要上下保持一致,不能一个声区一种唱法,三个声区三种唱法,否则便不是完美的歌唱。”正确而统一的歌唱声区应该是:饱满、浑厚、清晰的低音区:自然、流畅、响亮的中音区;圆润、明亮并极富光彩和穿透力的高音区。因此,歌唱声区的统一及共鸣调节是声乐训练极为重要的环节,歌唱时各声区如能做到声音高、低运用自如,就必须运用一套综合、系统。科学、正确的声乐训练方法,才能达到歌唱声音的完美统一。笔者根据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与歌唱体会,从以下几方面简要论述歌唱的三个声区统一与共鸣的训练方法。

一、基础声区——中音区的训练

基础声区即中音区。中音区处于三个音区的中间地位,是三个音区之间自然过渡、和谐统一的基础和核心。没有一个坚实稳定的中音区,要想获得好的高、低音区的声音是不可想象的。

中音区的巩固训练是声乐训练的基础之一,应排在三个音区训练的首位。要在学生对歌唱姿势、呼吸方法等都有明确了解和正确掌握的基础上,坚持进行较长时间(一般需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发声,主要是中音区的训练,并在练声曲中多采用五六度以内的级进及三度小跳的音程来练声,使之达到“有声”地唱出八至九度音域以内的初级程度的歌曲,如《送别》《二月里来》等。中声区是向低声区、高声区扩展音域的基础,是突破换声区点进而统一各声区的出发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中声区的练习。歌唱共鸣是以正确的歌唱呼吸带动的自然共鸣——口腔共鸣为主,辅之以高位置头腔及胸腔共鸣,音色上是混声的即真声中带有假声。只有将中声区的声音训练得自如、轻松、流畅,才能给下一步向低音区或高音区的音域扩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低音区的训练

所谓低音区,一般是指C1以下的音,如f、g、a、b等。从声种上说,具有男、女中音的自然音域就可以基本完成。而男、女高音就困难了,低音区往往要经过系统的声音训练才能达到有声音。但是,有些歌唱者包括有些声乐教师,往往忽视了对低音区的训练。比如,在青年歌手比赛中,有的人的高、中音唱得很好,一旦唱到低音声音就很弱或是没声音了,影响了比赛成绩。所以低音区的训练是不可轻视的,它是声音基础训练的基石。

对低音区的训练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获得了中音区自如流畅的声音后,可向低音区扩展音域。在打开喉咙的前提下,用基本的中声区音色下行可带出来真声较多的胸腔共鸣,上面挂住声音的高位置,并带有少量的假声。在练声曲的选择上也应该尽量采用级进音程或者小跳音程来做发声训练。

(二)发声的母音要用“混合母音”,不单发“a”音和“0”音,而是发二者的结合音“ao”,也可以发“ei”。

(三)发声的时候气息要下沉至胸腔及横膈膜,喉咙充分打开,自下而上的“管子”要竖起来。歌唱时的共鸣以胸腔为主,附带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这样的混声听起来比较坚实、浑厚、明亮。

(四)作为女声特别是女高音,在唱低音时如果不使用横膈膜及腹肌的支持点,用比较多的假声唱低音,会使声音虚飘不实,没有力度,因此低音唱不响亮。训练的方法应是:1.可采用高音区有充分共鸣、响亮的声音,由高向低唱,从高中音混合声区向低声区(胸声区)过渡换声。中低声区要使用横膈膜及腹肌的支持点,给声音以有力的支持,使声音结实有力。2.可运用“真嗓说话体验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很有效。声乐教育家沈湘指出:“一定要在进入低声区之前提前想一下说话的真嗓儿,为低音区的换声做好准备。这么一来,就可以抹掉换声的痕迹。”也就是说,从中音混声区到低音胸声区,通过预想真嗓说话的声音感觉来实现声音的自然转换。

三、“三点一线”的高音区立体训练方法

打好了中音区的基础,又掌握了换声区的技巧后,就可以进行高音的练习。唱高音时,两颧骨要更加积极开放,整个歌唱要呈兴奋的状态。随着音高向上,下颌需要松弛向下,向两侧后拉:软腭与小舌头提起如打哈欠似地向上腾起,歌唱的时候要保持吸住气的状态,使声音流畅、丰满、悦耳。然而,歌唱时声音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达到高位置的歌唱共鸣。所谓共鸣,是指由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所引起的其他腔体的共振,可以使原声音(指声带发出的声音)得到明显的扩大和加强,且收到更加丰满、圆润及富有色彩的歌唱声音效果。

歌唱声音的共鸣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等。其中,头腔共鸣又称高位置共鸣,由此而获得的声音被称为高位置声音。

“三点一线”的歌唱方法,是实现高位置共鸣的一种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所谓“三点”,即歌唱的深呼吸、打开喉咙和高位置共鸣(前两者使发声处于“管子”的状态)。所谓“一线”,是指气声贯通成一线。必须强调的是,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并非处于游离或独立的状态。

第一点:歌唱的深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人的声带在平时说话发出的声音比较单薄,它不是歌唱的声音。歌唱的声音,是通过气息深达肺下部带动歌唱共鸣把声音扩大美化。具体方法是:当我们歌唱时,需做到鼻子和嘴同时吸气,使气吸得深达肺叶下部,并带动胸肌、两肋下的横膈肌以及腰部周围的呼吸肌肉群,在吸气、呼气时一起工作,形成了一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抗关系。吸气的作用力向下、向内进行。而自然状态的呼气状态,平常的作用力是向上、向外走的,横膈肌与两肋包括腰部周围的力也与呼出的力是一致的。但是,歌唱时呼气是相反的状态,即歌唱时需要保持吸气时的状态,而横膈肌与两肋包括腹肌、腰部周围肌肉群都要向外扩张并且绷紧,形成一种与平时呼气相反的支持力,保持气息缓慢地呼出,进而获得美妙、动听的声音。

第二点:打开喉咙,这是美声唱法上一个专业名词。实际上,在歌唱深吸气的同时,不仅仅是打开喉咙,在做打哈欠状态打开喉咙的同时,口腔、咽腔包括鼻咽腔都要扩张开,能使气息有深度且上下畅通无阻地得到口腔、喉腔、鼻咽腔的共鸣,并在此基础上进而获得胸腔、头腔的共鸣。

第三点:高位置共鸣。歌唱的共鸣,分为口咽腔共鸣(中音区)、胸腔共鸣(低音区)、头腔共鸣。包括上口盖软腭以上的鼻腔、鼻窦和鼻咽腔为头腔共鸣,也就是高音区的共鸣。从狭义上说,就是特指头腔的高位置共鸣。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打开上述腔体呢?口腔张开后口咽腔就容易打开了,但是,鼻腔、鼻咽腔平时并不是开放的状态,要真正地打开它,做出“打喷嚏”前张开嘴时的状态,才是鼻腔、鼻咽腔打开的状态。歌唱时只有保持这种状态,在气声顺利通过口咽腔共鸣(中音区)、胸腔共鸣(低音区),并传送到基音的制高点即到达高位置点,找到头腔高位置共鸣,也叫面罩共鸣。

第四点:所谓“一线”即气声垂直贯通一线,是指在“三点”的基础上发出垂直、集中、靠前的一条线的声音歌唱效果。

然而,在实际发声训练中,一些学生常出现喉咙紧、呼吸浅、位置低等毛病,这恰恰与“三点一线”的发声方法相违背,必须及时纠正。

歌唱是人整体的全身运动。我们看到优秀的歌唱家在演唱时,感觉他们是用整个身心去歌唱。在歌唱过程中,要调动所有的共鸣腔体。调节共鸣到一种最佳的状态,形成一种歌唱时的气场,将明亮、圆润、有金属光泽、穿透力强的声音呈现在广大听众面前。最后要说明的是,在声区统一方面要求做到歌唱方法的统一、声音位置的统一以及音色的统一等,都是相对而言的。高、中、低三个声区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音色上都是有一定差异的,否则就没有高中低之分了。高、低声区在音色上有不同的特点,但不能因此就认为高声区与低声区的声音不统一。所以,在声乐训练与演唱中,只有做到各声区的声音相对统一与高位置共鸣,才能达到歌唱音色的完美统一,才符合歌唱的科学规律。

猜你喜欢
低音声乐歌唱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一位听障人士的DJ生活
为你而歌唱
普罗科菲耶夫的低音号
为你歌唱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
Why?必用低音炮
High and Low Voice高音与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