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军区参谋长 倪海峰 少将
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在“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国防建设指导方针下进行的,是以预备役形式来组织、改进、发展起来的武装力量,并使之成为国家武装力量中的基础力量。为了更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遂行任务的要求,必须进行军事组织结构创新,形成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化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结构模式和运作方式。根据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国情,理想的后备力量建设应该是在人民战争思想的时代要求下,推进国防后备力量的具体整合和各类预备役建设之间的统筹协调,使之适应国家安全战略的需求与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形态的发展,不断推进后备力量结构的进一步转型。
由于后备力量结构转型必将牵动后备力量规模、建设方式、兵役制度、动员法规、军事指挥体制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变革,因而需要着眼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使命,继续坚持将后备力量建设融入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思考,进行总体设计和整体规划。
西方国家历来重视包括后备力量在内的武装力量总体设计,以便更好地进行整体建设。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旨在将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文职人员整合为一体的“总体力量”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又进一步提出“现役与预备役一体化”的建设思路;海湾战争后,美国对后备力量大幅削减,并将保留下来的后备力量,根据当时高技术战争的需要进行了结构性调整;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美国又提出现役部队与预备役部队实现“无缝对接”的发展目标,使后备力量与常备力量融为一体,成为“并肩作战的合作伙伴”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总体设计,需要从现在起对信息时代后备力量的总体结构加强理论探讨和科学论证,确定总体发展方向,并通过制定长远规划和分阶段实现计划,逐步推进其转型的完成。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出现有利于我的变化,我国军事斗争准备从应急作战准备转入常态化准备。常态化准备为后备力量结构向信息时代转型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机遇。在常态化准备中,更需要把关注的目光放在自身结构的完善,着眼长远,分步推进改革和转型。
一是与现实军事斗争需求相结合,加强转型的预实践。结合现实军事斗争实践研究后备力量结构转型本身就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对后备力量结构调整的验证和探索。因此,在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中,主要是总体设计、个别试点、反复论证确定转型思路和方案。二是从我国经济的基础条件和发展趋势出发不断完善。在转型中,应充分考虑到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尚未完全实现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我国的社会经济基础还是一个农业型、部分工业型、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加的混合型经济基础。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但在西部、中部地区,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农业经济结构之中。后备力量结构的转型需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基础条件的现实特点,根据条件成熟的情况有所区别。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国家经济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