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梅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基础教学部,重庆401331)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上世纪60年代北美一些移民国家为了使外来移民或难民更快融入当地社会而采用两种语言作为课堂媒介的教学方法。《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将其定义为“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subjects”,意即“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从语言教学角度来讲,双语教学是利用外语工具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外语交流能力是双语教学的目标[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对于我国由劳动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外语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双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以外语为工具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其今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我国现行的高职双语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针对目前高职双语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对于推动高职双语教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双语教学评价是依据特定的双语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双语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目前,在高职双语教学评价中,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存在以下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状况。
1.重知识评价,轻能力评价
受“以语言为导向”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束缚,部分双语教师对“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关联性认识模糊,也缺乏利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正规训练,对双语教学评价的内涵缺乏真正了解,仍将书面测试作为主要的考查手段,以词汇量、语法、考级、考试分数等作为学习目标,忽视了在双语环境下培养英语思维[2],因而导致了“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
2.重教师评价,轻学生评价
受“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传统教学观影响,有些双语教师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宗旨,缺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识,使教学评价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而学生基本上处于“被评价”地位。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无法使他们从应付考试、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相当部分学生还误认为双语学习的目的不过就是阅读或翻译专业资料,这种工具性的学习动机严重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保持其学习热情的持久性。
3.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
学校和教师仍然习惯于用分数来评价教学质量,教学活动也几乎围绕考试内容进行,考试分数依然作为学习成效的最终评判标准,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效应”。这种只看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显然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制约着双语教学活动的进程和质量。
4.重课堂评价,轻课外评价
课程过多、课外活动少、课后时间被占用等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开展双语课后自主学习。加之双语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评价基本上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提升。此外,一些学校不重视双语学习氛围营造,对双语学习硬件环境建设缺乏投入,也在客观上对双语课后自主学习及其评价形成了制约。
毋庸置疑,双语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能力本位”,即强调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英语能力的培养,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思维,能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在这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切换,顺利进行必要的沟通。从双语课程的性质来看,它既不是单纯的语言课,也不是单纯的专业课,而是将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既要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方面读、听、说、写、译等基本技能,又要帮助他们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从而能够以英语为工具在相关领域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改进和创新高职双语教学评价就成为促进双语教学顺利开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学业成绩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一点没有疑问,问题在于应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学业成绩甚至将它作为单一指标的观念,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即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促进学生跨文化思维习惯的养成和跨文化交际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
对学习的评价实质上是对学生学习的有效结果和发展潜能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只有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评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进程,才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双语教师要遵循语言发展规律,摒弃那些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评价理念,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与提高以及学习目标的实现,使评价重心逐渐转向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努力过程和进步状况,从而使得评价与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从过去的“被评对象”转变为“评价主体”之一,使他们通过参与评价过程而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确立包括学生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有利于参与评价的各方建立积极、友好、民主、平等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指导,帮助学生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从而拥有更好的语言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双语教学,学生是否能够开始打破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相反的方向、不同的途径看问题,使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尤其是发散思维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应成为评价的重点[3]。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双语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选取该校2008级商务英语专业双语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进行了教改试点。课题组秉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及“以评促学”的目标,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国际贸易及相关行业所需的英语知识和专业技能,探索构建具有本院特色的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采用教师评价、行业专家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自评、互评)等手段,将考试与考查、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等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将语言教学与就业需求、行业或职业标准、国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等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在听课、出勤、作业、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力求通过“促学评价”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表1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商务英语(双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督导+行业专家。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自评、他评以及师生共评等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学习过程,有效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应用外语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提高专业能力过程中的作用。
2.评价形式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全面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提高及学习目标的实现,综合考察评价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讨论、作业、调研报告、小组活动等)和期末考试成绩,力求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3.评价内容多元化: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将课堂表现、平时测验、平时作业、自主学习、第二课堂和期末考试结果,按照1∶1∶1∶1∶1∶5的比重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将双语互动情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英语运用能力提高情况、课程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4.评价环境多元化:课内评价+课外评价+实习岗位评价。打破传统的评价机制,构建适应双语学习的多元评价环境,以利于综合评价学生双语使用比例、英语表达的规范性、英语交流沟通能力等。
根据课题组的调查,此项教学改革试点已初步取得较好效果。2008级商务英语专业参加“2+1”模式实习的80多名学生,95%以上已经通过了1项以上的涉外职业资格考试,如单证员、外销员、涉外秘书、报关员以及剑桥商务英语水平证书等,这一数据比2007级提高了近20%,学生获取证书最多的达到了4项,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有80%的学生正在外贸及相关工作岗位实习,其中有2/3以上的学生已经成功地与外贸企业或单位签定了劳动合同,签约率与上年度同期相比上升了10%,对口就业率创下了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历史新高。
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应结合高职教育的专业特点和社会职业岗位需要,为学习者扩大“外语实践时空”,培养“外语思维能力”,拓宽“外语习得环境”,努力把学习者培养成既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4]。
[1]樊永明,张学铭,吴玉英,高建民.双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0,(4).
[2]Jack C Richards,David Nunan.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朱正浩.基于岗位技能的高职双语教学评价体系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4]李晓娣.新加坡双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