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对接”:高职学院办学特色的求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

2011-12-17 07:47傅昭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湖州工学校企

傅昭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与旅游分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升质量的必由之路。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浙江省特色专业和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以“三层对接”为基本途径,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三层对接”相关解析

近年来社会对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家也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这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步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时期。

经过几年来的办学实践,从总体上看多数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其一,学校“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把握不够,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1];其二,一些学校“仅仅把教学形式、场所安排的改变当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简单思维和实践方式”[2],导致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贴近度不够;其三,行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师资、科研力量薄弱,融入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校企合作仅仅是学校的单向思维”[1],企业提供给师生锻炼的职业岗位技术水平不高,不利于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鉴于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存在的上述普遍问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秉承 “三层对接”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寻求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改突破路径。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技术服务,系统设计了以面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的“三层对接”办学模式,即“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其内涵展开为:学校对接地方产业,旨在找准学校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合理规划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规模,解决合作机制、合作项目等问题;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就是以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职业岗位需求作为结合点,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落实人才培养过程;师生对接职业岗位,就是以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为结合点,建立师生深入企业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教学课程,在职业岗位中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1~2]。

“三层对接”不仅是学校“主动破解与产业融合的壁垒,促进校企间人才、资本、技术和文化的双向流转”[3],而且也是学校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诸要素融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对深化校企合作,落实工学结合,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三层对接”:全面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1.学校对接地方产业,校地互动搭建旅游产学合作平台

学校对接地方产业,就是要主动融入地方,找准学校与地方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充分把握湖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整合校地优势资源,建立联系紧密的校地合作机制,共建旅游产学合作平台。

(1)校地合作共同推进地方旅游发展

“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湖州,是国务院确定的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城市之一,它位于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北濒太湖,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学校抓住湖州市大力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带来的机遇,选派旅游教师走进市、县、区旅游局挂职锻炼,参与《湖州南太湖特色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旅游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把握旅游产业发展动态。2010年上海世博会促进了周边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专业教师与市旅游局、市社科联合作完成了《“后世博”时代湖州旅游市场发展策略研究》、《世博背景下湖州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和升级研究——基于湖州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发挥世博效应,做大做强湖州休闲旅游业对策研究》等系列课题。专业教师配合湖州市政府策划和组织了 “第二届中国。湖州国际生态(乡村)旅游节暨第六届浙江山水旅游节”,《湖州市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课题成果被湖州市委和市环境保护局采纳。

(2)校地共建产业合作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

学校聘请20多位政府有关产业部门的负责人担任顾问,建立产业合作委员会,下设五个产业合作分会。旅游产业合作分会成员主要由分院负责人、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旅游局和旅游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组成。产业合作委员会是学校与地方沟通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定期为学校旅游专业发展、课程改革、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和参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完善,使课程内容的设置符合旅游企业的岗位需求;向学校传达地方有关部门的旅游决策和动态,及时提供旅游单位的人才培养培训、接纳实习和就业、科研和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信息,同时把学校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和就业、教师科研水平和技术服务意向等方面的情况通报给地方相关部门和企业。

(3)校地共同创建旅游服务平台

校地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建了技能考证培训平台。校内的旅游实训基地功能齐全,成为湖州市餐饮、客房、前厅服务员和导游资格考证培训基地。共建了社会服务平台,依托旅游产业合作分会、专业教师,紧密联系市、县、区旅游局,参与湖州市旅游产业调研、规划、发展项目和横向课题研究,为各类旅游企业和农家乐经营户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此外,学生利用顶岗实习服务机会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短缺的问题,利用课余和节假日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旅游维权进社区”宣传活动,学生自愿加入导游服务队为游客提供湖州市区景点免费讲解,为“长兴国际贸易洽谈会”、“长兴国际茶文化节”、“湖州国际生态(乡村)旅游节”、“湖州世博旅游城市形象展”等大型节庆活动提供礼仪接待和导游服务。

2.专业对接行业企业,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

(1)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调研,把握本地区经济发展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合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旅游专业人才素质定位为三个方面:①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党爱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②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立足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诚信明礼,团队协作意识强;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爱好广泛,有较强的表现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③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好运动,身体健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抗挫折能力,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懂得自我保护。将旅游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定位为七方面:①旅游景区景点讲解服务与管理能力;②导游带团服务的基本技能和能力;③旅行社业务拓展、旅游线路设计能力;④旅游产品(含乡村旅游)的营销与开发能力;⑤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操作及从事旅游电子商务的能力;⑥酒店服务人员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⑦综合才艺素质拓展能力。

(2)校企共同构建工作任务课程体系

图1 工作任务课程体系

学院开设有酒店管理和涉外旅游专业,因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立足于国内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的导游与管理岗位。该课程体系(图1所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围绕岗位所具有的核心能力,精心设置核心课程及其支撑课程,同时合理布局专业选修模块作为素质拓展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3)校企共建效能考核机制

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输送高技能人才,在专业建设中不仅要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而且要围绕职业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建立教学效能考核机制。学生方面的考核,从专业理论、职业技能、素质拓展入手。专业理论以笔试为主,重在考查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程度,以及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技能的考核要引入行业、企业标准,结合技能培训和考证,建立适应企业与学校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素质拓展有多个模块供学生选择,考核要从所处模块的职业技能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创设情境考核、作业展示、答辩、各类竞赛、社会调研、与模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习鉴定等。教师方面的考核,就是制定对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指导以及企业兼职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实行考核,最终实现学生、教师、企业的共赢。

3.师生对接职业岗位,工学结合促进专业教学建设

师生对接职业岗位,就是建立深入企业的长效机制,打造一支“三双”技能型教学团队,将职业要素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通过开展工学结合和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1)倾力打造“双师、双岗、双栖”教学团队

旅游活动的实践性,决定了旅游专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有着紧密的结合,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专业教师普遍没有行业和企业的岗位工作或实践背景,不利于旅游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推行教师“双栖”聘任制和“双师素质”认证制,实行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双向兼职,开通教师评企业技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评学校讲师的双向通道。旅游管理专业以湖州职教集团为依托,以旅游产业合作委员会为主体,与行业企业合作,培育了一支集教师教学、职业实践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具有双师素质、校企双岗、校企双栖特点的“三双”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拥有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双重身份,根据“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分工协作、柔性管理”的原则,使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得到了保障。学院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等制度,明确了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每年 “挂职顶岗”、“对调顶岗”的企业锻炼时间分别为4周和8周,教师在企业完成的工作任务列入年度绩效考核。“定岗位、重考核、抓项目、促发展”等一系列团队管理措施的实施,充分保证了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和有效性。

(2)紧密结合岗位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

教师通过下企业对接职业岗位,在锻炼自身职业技能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和技术培训,并收集工作案例来充实教学内容,围绕课程教学,结合岗位实践开发项目课程和工学结合实训教材。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针对岗位核心能力而设置的 《导游基础》、《导游业务》、《导游技巧与讲解艺术》、《旅行社业务与管理》4门核心课程率先全部实施项目化教学。支撑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也从需要具备的能力出发,将能力模块化,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3)“周月季”工学结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学生对接企业工作岗位,在“真枪实战”的环境中,由企业指导老师负责岗位技能学习和训练。同时,专业教师跟踪指导,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零距离就业、企业零距离选人创造条件。旅游管理专业按“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三个步骤形成的“周月季”工学结合模式,实现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即第一学年的企业实训周,要求学生对旅游企业的体验时间累积起来达到1周,涉及内容主要有校内实习实训,观摩参观湖州新国际旅行社、快乐旅游公司,利用业余时间或节假日到旅游企业实践锻炼等,属认知实习;第二学年的顶岗实习月,要求学生深入湖州南浔古镇旅游公司、安吉竹博园、中南百草原、长兴大唐贡茶院、德清下渚湖等大中型旅游景区景点,进行为期2个月的顶岗实习,强化导游技能训练,以掌握导游和相关旅游岗位的工作要求;第三学年的毕业综合实践季,要求学生在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将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通过与企业初步达成就业协议的方式进行为期3~4个月的顶岗实习,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导游地接与全陪服务、旅游产品策划与营销、计调、旅游电子商务、核算等各个环节的全面认识,从而提升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实践证明,“三层对接”办学与教学改革探索,不仅推动了专业与社会、企业之间在人才、资源、技术、教育服务“四大要素”上的流转,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社会服务和师资培养,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助推、深化作用。

[1]吴建设,丁继安,胡世明.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三层对接”办学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 (11).

[2]李起潮.校地“三层对接”,系统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3]胡世明.“三层对接”探索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

猜你喜欢
湖州工学校企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工学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