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宁
无政府主义对中共创建的积极作用
■方宁
作为一种激进的社会革命思潮,无政府主义在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中国早期进步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无政府主义与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发生过直接联系。许多党的早期组织成员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一些无政府主义者还直接参与了党的早期组织的组织、宣传、联络等活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独特贡献。
无政府主义旧译亦作“安那其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社会思潮,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法、俄等欧洲国家。它于20世纪初先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较大影响。1912年前中国国内对无政府主义和无政府者的活动还只是一些片断性的介绍,其影响主要在海外部分留学生中。1912年至1917年间,无政府主义开始在中国国内获得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前后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出现高潮,全国各地出现的无政府主义团体不少于50个,出版的刊物或介绍、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小册子多达80余种。
作为激进的社会革命思潮,无政府主义具有一种乌托邦式的革命理想主义色彩。人们将众多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主张归拢到它的旗下,实际上是由于无政府主义思想家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态度,即对旧世界整体性的批判与决裂和对完全平等自由新社会的热情向往。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程与欧洲截然不同:19世纪后半期,无政府主义发展成为欧洲一大社会政治思潮,并在共产国际中与马克思主义分庭抗礼,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消极影响;而在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却是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前即已形成势力,并对中国近代革命话语的概念和内涵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20世纪20年代初,无政府主义是中国革命思想及话语的核心,历史上许多后来被归纳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思想言论,最初都是通过无政府主义的渠道提出和传播的。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中国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元老如李石曾、吴稚晖等,从国民党一成立就加入了国民党,并身居要职。而中共一大前后的50多名党员中,有20多人曾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俞秀松、施存统、瞿秋白、周恩来、彭湃、恽代英等。在中国近代史上,无政府主义思潮甚至成为不少先进分子从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无政府主义是被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个改造社会的重要的理论武器而接受的,而且他们在追求革命的最终目标上也具有某种相似性,这也成为双方短暂合作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唤起了近代大批知识青年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无限憧憬和美好向往,对一代青年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启蒙作用。五四运动前后,无政府主义在中国蔚然成潮,但在其兴盛发展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日益广泛深入,并逐步成为新思潮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也开始在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中树立起来。这一时期,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接受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再作为一种泛泛的“社会革命”理论,而是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阶级革命”的策略,吸引了大批激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许多先进分子相继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从无政府主义转而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群体开始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创建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历史进程。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20年2月,李大钊护送陈独秀从北京到天津,途中二人就商讨了组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他们相约在上海和北京分别进行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经共产国际同意,俄共(布)远东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分局外国处派遣魏金斯基率领的俄共(布)党员小组一行前来中国,先后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积极帮助他们开展建党的筹备活动。
魏金斯基最初的建党思路,是首先建立一个包括多种革命力量的中心组织,然后逐步过渡到纯粹的共产党组织。因此他开始致力于集中包括无政府主义者在内的革命力量建立社会主义同盟,从而奠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魏金斯基这种建党思路一方面是其个人自身工作经历的总结,另一方面,则直接来自共产国际的要求。当时中国的革命者包括陈独秀,对这种建党方式也表示支持。陈独秀虽然提出过建党要以单个个人为对象,强调信仰的聚合,但面对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他还是比较支持与无政府主义者合作的。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习、探讨、研究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的改造。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五人,在环龙路老渔阳里陈独秀寓所里开会,首先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上海发起组成立后,即着手组织建设工作,发函至全国各地,请各地共产主义者成立党的支部。紧接着,北京、长沙、武汉、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者相继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中共早期组织成立以前,无政府主义思潮就已经有着较大影响了。许多成员都曾受到过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甚至有些本身就是出名的无政府主义者,还有些无政府主义者虽没有直接参加中共早期组织,但也与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如陈独秀、李大钊等早年都曾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上曾刊发过许多介绍和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文章,同时他也在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发表过文章,甚至在一些无政府主义团体发表演讲,对无政府主义的许多思想表示支持和同情。他还曾将无政府主义的工读互助活动作为新生活和改造社会的方法。在王光祈倡导的北京工读互助团筹备成立时,陈独秀、李大钊都给予了积极支持,王光祈还曾称赞陈独秀是北京工读互助团组织成功的“最出力者”。在中共早期组织创建时期,陈独秀本人与一些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着长期的接触,交往十分密切,“大家都友好无间,不分党派,互以兄弟般情谊相待”。
毛泽东早年也曾被无政府主义理论所吸引。他在延安对斯诺提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就经常与朱谦之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在其入党前主编的《湘江评论》第一、二号上,也曾赞扬过克鲁泡特金的思想,宣传过无政府主义反对强权的观点。周恩来于1919年夏末在天津组织成立了革命团体“觉悟社”,当时男女社员们讨论最多的就是各种社会思潮,其中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占有重要地位。邓颖超后来回忆说:“那时是百家争鸣,各种思潮都有。我们也是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的。”
俞秀松、施存统为浙江同乡,又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二人早年读书期间即接受了各种新思潮的洗礼,对无政府主义思想颇有好感,并满腔热情、满怀憧憬地参加了具有明显无政府主义色彩的工读互助运动。在工读互助运动失败后,他们对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了深刻反思,对中国革命的目标、途径、方法等问题有了新的看法。施存统在《星期评论》上发表了《“工读互助团”的实验和教训》的长文,文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组织底下,靠少数人组织工读互助团奋斗,没有不失败的道理。表明他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转而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俞秀松也对他的观点表示“大旨没有不同”。他们逐步抛弃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不久来到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创建工作。
袁振英是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第二代无政府主义者的一个代表人物。袁振英早年就曾信仰无政府主义,1912年至1913年在香港创办了“大同社”,宣传、研究无政府主义思想,追求提倡世界大同。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他和同学赵太侔、黄凌霜等人组织成立了新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实社,并出版不定期刊物《自由录》,撰写发表大量研究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文章,并译介了爱玛·高曼等著名无政府主义理论家的重要论著,对中国一代青年影响很大。
在这样一些典型代表以外,中共早期组织的其他一些成员实际上也或多或少地接触过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并受其影响。如李汉俊是早期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但李达曾说道:“李汉俊原是无政府主义者,后来看了考茨基的书才转变过来。”李达还曾回忆说:“当时对无政府主义的认识很模糊,左点右点谁也分不清,况且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传播又早,宣传的主张又好听……当时在上海的几个发起人中,就有好几个是安那其,施存统、李汉俊、沈定一(即沈玄庐)都是。”沈定一其实并不完全相信无政府主义,但有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某些倾向。邵力子就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小组里,沈玄庐有无政府主义思想倾向,但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主张父子间称名字,他的儿子和媳妇,就直叫他的名字的。”早期组织成员沈雁冰、沈泽民兄弟早年也非常欣赏无政府主义的观点,沈雁冰在《回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时就说:“我和一些朋友,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开始时都接触过无政府主义。一九一七——一九一八年间,我也喜欢无政府主义的书,觉得它讲的很痛快。”
中共成立前后的主要工作包括宣传和组织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无政府主义者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建党活动的顺利发展。
在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前,早期无政府主义者郑佩刚就参加了上海社会主义同盟的会议,并参与相关的宣传工作,负责成立“又新印刷所”,印刷过《新青年》《共产党》等进步刊物,还印刷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等。陈独秀、李汉俊等创办向工人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通俗刊物《劳动界》周刊后,郑佩刚也一同参加了工作。1920年5月,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陈独秀、施存统、陈望道、俞秀松等人会同无政府主义者召开了纪念集会活动。《新青年》还专门出版了五一节纪念专号,老牌无政府主义者吴稚晖特意为其题写篆体“人日”二字。1921年春末,广州的无政府主义者举办了追悼克鲁泡特金的活动,陈独秀、陈公博、谭平山等都参加了该活动。
中共早期组织成立后,一些无政府主义者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袁振英。袁振英于1920年8月加入中共上海发起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重要成员之一,并逐步从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信仰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参加了一系列宣传和组织联络工作。他曾参与商讨组织共产党的方法,讨论共产党的纲领草案,参与编辑理论刊物、撰写文章。他还被派往武汉开展建党联络活动,同恽代英联系,并劝他加入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联络武汉三镇的农工学生等,和恽代英到汉阳兵工厂、铁厂、武昌纱厂等处调查劳工状况,到各学校调查学生情况。1920年8月,为团结汇聚在上海的革命青年,中共上海发起组开始筹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袁振英是创始人之一。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在中共上海发起组的领导下,在团的机关所在地又举办了外国语学社,负责培养干部和输送优秀青年到苏俄和欧洲、日本等地学习,袁振英负责教英文。
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陈独秀对《新青年》进行了改组和革新,邀请陈望道、李达、李汉俊、沈雁冰、袁振英等参加编辑和写作工作。《新青年》自第8卷第1号起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刊登了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章,并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由袁振英主编。《新青年》开始从鼓吹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刊物,成长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阵地。袁振英主编的“俄罗斯研究”专栏中的文章让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第一次能够及时了解到俄国革命的真面目和新成就,同时能够读到列宁、托洛茨基等布尔什维克领袖的文章,增长了广大读者的见识和眼界,也增强了共产主义者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信心。1920年11月,中共上海发起组又创办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主要刊登各类理论文章和译作,宣传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知识,介绍列宁学说和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大量刊登有关共产国际和国际共运的情况,报道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其斗争的情况。袁振英仍是重要撰稿人,他除了介绍俄国、英国、波兰共产党成立活动等情况外,还专门翻译了介绍列宁及其著作的文章,如《列宁的著作一览表》《为列宁》以及列宁在俄共(布)九大上的重要演说《俄罗斯的新问题》等。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起了很好的宣传和组织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合作的蜜月期毕竟是短暂的。受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精神变化的影响,魏金斯基等的建党思路也发生了转变,强调参加党的早期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者必须接受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而那些思想已成熟定型的无政府主义者必然不会接受,冲突和分裂也就无法避免。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谈政治》一文,对无政府主义的基本观点开始进行系统批判,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大论战的序幕。《新青年》第9卷第4号上曾开辟“讨论无政府主义”专栏,相继发表了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批评》、李达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蔡和森的《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重要文章,《共产党》月刊也刊登了李达的 《社会革命的商榷》《无政府主义之解剖》等。这些都是反映在思想上的冲突,组织上的决裂则在北京、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中的表现最为明显:中共北京早期党组织中黄凌霜等六名坚定的无政府主义者主动退出了党组织;陈独秀和魏金斯基在广州认为“必须摆脱无政府主义者,也就在这时,无政府主义者退出了党”。其他各地的党的早期组织和青年团中的无政府主义者也陆续悄然引退。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争论的缘起并不是要在一般意义上批评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也不是在理论上探讨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孰是孰非的问题,而主要是从建党的角度进行的党内思想净化运动;攻击的对象也并不是所有的无政府主义者,而主要是党内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论争的目的是要实现党内思想和组织的统一,进一步保证思想和组织上的纯洁性,巩固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为党的正式成立铺平道路。陈独秀等党的领导人和早期党组织的许多成员与一般的无政府主义者仍然保持着较为良好的个人关系。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告了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中国的成立。
题图 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
责任编辑 万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