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国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对我国生态市(县)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克国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通过对我国生态市(县)的建设现状、建设指标的修订情况及建设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从组织领导、建设规划、建设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生态市(县)的可行性措施。
生态市(县);建设指标;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1995年,国家环保局发布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年)”,组织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对象,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一定行政区域。生态示范区是一个相对独立,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示范区建设可以乡、县和市域为基本单位组织实施,当前重点可放在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上。从1995-2008年,国家环保部建立了9批528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到2010年,共有6批389个生态示范区通过了环保部组织的验收,被命名为国家生态示范区(见表1)。
为进一步深化生态示范区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订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启动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继续和发展,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
生态县(含县级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是县级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截至2010年,共有38个市(区、县)通过了环境保护部的验收,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市(区、县)(见表2)。
表1 国家生态示范区
表2 国家生态市(区、县)
建设生态市(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转变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剧增,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市(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市(县)是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通过生态市建设,建立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的新机制,开发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新路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应该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良性发展道路,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的新型城市。
建设生态市(县)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生态市(县)建设过程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演化过程。
为指导我国的生态县(市、省)建设工作,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印发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随着各地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指标体系中的问题逐渐明显,表现在:指标体系不符合创建活动的要求,部分指标针对性弱、可操作性较差。国家环保总局于2005年对部分指标做了微调,2007年底完成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环发[2007]195号)。修订前后的指标对比见表3、表4。
通过对比分析,生态市(县)建设指标的主要变化有:
第一,减少了生态市(县)建设指标。生态县指标由3大类36项指标(40小项指标)减少为3大类22项指标(28小项指标),生态市指标由3大类28项指标(35小项指标)减少为3大类20项指标(24小项指标)。
第二,对指标进行分类管理。为了增强指标的可操作性,修订后的指标分为约束性指标和参考性指标两类,如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参考性指标包括: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城市化
水平、采暖地区集中供热普及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6项,其余13项为约束性指标。生态县建设指标的参考性指标包括: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秸秆综合利用率,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6项,其余16项为约束性指标。
表3 生态市建设指标修订前后对比
表4 生态县建设指标修订前后对比
第三,弱化经济、社会类指标,突出生态环境类指标。修订后指标减少了经济类和社会进步类指标,突出了环境保护类指标。生态市原指标中环境保护类指标(按小项指标计)占全部指标的57.6%,修订后的环境保护类指标占全部指标的65.2%。生态县原指标中环境保护类指标占全部指标的58.3%,修订后的环境保护类指标占全部指标的72.7%。同时,环境保护类指标均为约束性指标,而经济、社会类指标中有一部分为参考性指标。
第四,突出节能减排。节能减排蕴含着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提升,是应对资源紧缺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挑战的必然选择。修订后的生态市指标突出了节能减排,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基本条件中增加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要求建设生态市的城市必须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在控制和削减能耗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方面也要走在前列;二是提高了环境保护类指标门槛(见表5)。
表5 生态市建设指标中环境保护类指标变化情况
生态市(县)创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协调行动,建立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机制,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委、办、局主要领导任成员的生态市(县)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生态市(县)建设中的决策、协调、督促、检查、指导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生态市(县)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培训、督查等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县)环保局。
生态市建设要突出实践性,重在过程。根据生态市标准,生态市要有80%的县建成生态县,主城区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应该明确生态市建设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落实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任务。同时,应该明确19项指标的达标时限。
生态市(县)建设需要规划的指导。规划应该对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各因素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考虑,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度,根据城市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致力于构建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优良的经济-社会-自然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现状分析、生态市建设目标与指标、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保障措施等内容。
生态市(县)建设的重点领域有:建设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以生态文明为标志的生态文化体系、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系。
生态市(县)建设在理论上遵循了生态学原理,在实践上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意愿,上合党心下顺民意。生态市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新创建机制,发挥全市的力量,完成创建任务。机制创新包括以下几方面:
3.3.1 公众参与机制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让全体市民了解生态市建设的内容、意义、重点项目、进度安排等事项,引导市民主动进行生态市建设。
3.3.2 目标责任机制
建立生态市(县)建设目标责任制,制订年度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把规划中确定的任务进行分解,按部门、按行政区、按任务、按指标、按责任人切实抓好落实。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做好年度工作任务的分解、督促和考核工作。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内容及责任。将生态市(县)建设的各项指标、任务,逐级逐项分解,做到每项指标任务都有明确的负责人、明确的内容、明确的目标及进度安排,并以责任书的形式层层签订。将生态市、县创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及各部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之中。
3.3.3 投入机制
生态市(县)建设需要资金支持,生态市指标规定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为3.5%。应该通过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来筹措生态市建设资金。一是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生态建设项目所需资金逐年分期分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资金投入及时、足额到位,并逐年增加。二是吸引民间环境保护资金,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生态市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2008年,环境保护部颁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环发[2008]126号),文件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格环境准入,建立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撑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的环境安全体系”、“广泛宣传发动,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5部分。目前,环境保护部已经筛选了两批17个市(县)进行了生态文明试点(见表6)。
表6 生态文明试点地区统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时间上具有长期性,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成果上具有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广泛宣传发动,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要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生态市(县)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是一致的,生态市(县)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因此,可以将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市(县)建设目标。
[1]李克国,王志伟.中国生态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4):14-17.
[2]张俊红.榆中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3]崔志华.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4]陶克菲.生态建设新指标促节能减排——解读《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J].环境教育,2008(2):33-35.
[5]白金凤.生态市建设规划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干旱环境监测,2008,22(2):123-125.
[6]王颖,李克国,张俊安.生态市建设规划及综合效益分析——以秦皇岛市为例分析.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2):350-352.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County)in China
Li Kegu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Qinhuangdao Hebei 066004,China)
After thoroughly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status,the revision of construction indicators and the significance,the paper presented some feasible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construction plan and construction mechanism,etc..
ecological city(county);construction indicators;planning;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X32
A
1008-813X(2011)05-0025-05
10.3969/j.issn.1008-813X.2011.05.008
2011-09-09
本文是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生态环境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科研团队承担的“秦皇岛生态市建设规划”、“盘锦生态市建设规划”、“葫芦岛生态市建设规划”、“兴城生态市建设规划”、“昌黎生态县建设规划”、“大洼生态县建设规划”、“绥中生态县建设规划”、“建昌生态县建设规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科研团队成员有耿世刚、李克国、赵忠宝、张俊安、杨卓、全玉莲、吴玉红、王滢、尹凡。
李克国(1964-),男,湖北安陆人,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生态经济专业,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生态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