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重视文物保护

2011-12-15 09:18游和平
党史博览 2011年7期
关键词:故宫文物博物馆

○游和平

毛泽东重视文物保护

○游和平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性。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极为丰富。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同时,还十分注意中华大地的文物保护工作。毛泽东关于文物保护的直接论述虽然不多,但我们从他对文物古迹和遗址、馆藏文物、考古发掘等具体文物保护工作的零散批示和实践活动中仍可以看出,毛泽东心系文物工作,关心、重视文物保护。

1954年4月,毛泽东在故宫参观出土文物。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以高瞻远瞩的睿智,指示各地要保护文物

毛泽东对历史遗址、古迹十分关注,只要时间许可,一定会前往参观考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凭吊汉魏故都遗址,考察山东曲阜孔府。

1918年8月,为了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偕同新民学会会员罗学瓒、李维汉、罗章龙等20多人,从长沙前往北京,途中行至漯河车站,因河水漫溢,火车停开,滞留一天。毛泽东一行只得步行到许昌。一到许昌,深谙中国历史的毛泽东,很自然地想起这座历史名城的辉煌过去。然而,昔日繁华的汉魏都城,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衰微破败的景象。怀古抚今,毛泽东遂和罗章龙联撰《过魏都》诗一首:

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

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

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比较重视革命文物的征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即开始革命历史资料的收集。1936年8月5日,毛泽东和杨尚昆为出版《长征记》联名发出征稿电报和信函,要求红军师、团级干部对长征行军、战斗、民情风俗、奇闻逸事择其精彩有趣者编成文。到10月底,总政治部共征集稿件200多篇,50余万字。后来选取100余篇文章以及歌曲、英雄谱、资料表等编成30余万字的《红军长征记》。历史资料本身既具有文物价值,又是进一步开展相关文物保护的基础。1937年5月13日,毛泽东、朱德发出的《军委关于征集红军历史材料的通知》,提出要“大规模的编辑十年来全国的红军战史”。中革军委决定由邓小平、陆定一、张爱萍等11人组成红军战史征稿委员会,负责收集红军历史材料和编辑出版工作。历史材料收集的范围包括历史、战史、长征史、史略、报纸、宣传品、书籍、图书、剧本话报、日记、歌曲、照片、纪念品、旗帜、奖章、文件、法令等17项。这其中既包括历史文字资料,又包括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革命实物。

1939年初,陕甘宁边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推动了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但开荒生产、破除迷信却使地上地下文物面临被破坏的危险。为保护文物,3月8日,中宣部及时发出《关于保存历史文献及古迹古物的通告》。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关于专门保护古代历史文物的文献。

1947年10月中旬,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来到葭县(今佳县)南河底村。南河底就在有名的宗教名胜白云山下,山上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白云山庙。庙内有描述道教、佛教经典故事和山水人物等的彩色壁画1590余幅,为古代陕北民间艺术之佳作。毛泽东问警卫员李银桥:“银桥,你到过寺庙吗?”李银桥答:“见过小庙,没有见过大庙。”毛泽东又问:“想不想去看庙?”李银桥犹豫道:“都是一些迷信。”毛泽东纠正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并约好第二天去看庙。在真武大殿,毛泽东背着手看着真武铜铸大像以及两廊十个泥塑神像,说:“过去统治者为了统治天下,费了很大心机。这全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修起来的,这是艺术,文化遗产,要保护。”

1948年4月间,毛泽东、周恩来等路过五台山,在广仁寺大殿里,正遇上该寺喇嘛整理从别处移来的明清藏经,毛泽东对身边的地方干部说:“这些经书要好好保存起来,等将来全国解放,我们要统一收集展出,让广大人民群众看一看我国的文化遗产。”

毛泽东观看了五台山寺庙、雕塑、彩画后,深有感触地对周恩来说:“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它和儒、道学说相融,成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加以保护和研究。”临行前,毛泽东等一行审视了庙里存放的康熙御衣和吴道子真迹等珍贵文物,并作了“很有价值,好好保存”的指示。

带头捐献珍贵文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将文物保护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颁布法令,筹建机构。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先后颁布禁止出口珍贵文物、保护古建筑、考古发掘、征集革命文物等一系列的命令、指示和办法,明确指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是“今后经常的文化建设工作之一”,并且在文化部设置文物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留下的是烂摊子,文物工作也极为薄弱,加强文物的征集,就成了当务之急。战时和战后,中央军委和各地前委都有保护文物的专项命令,文物征集与保护在部队都是以命令方式执行的。新中国成立后仅10天,中宣部就发出了《关于征集革命文物的通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又发布《关于征集革命文物的命令》,以抢救革命文物为起点展开了全面的文物保护和抢救。这次文物征集活动,国家领导人带头行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运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带头捐赠,民主人士、社会著名收藏家更是纷纷响应。

毛泽东一生搜集了大量字帖,但他并不是为了收藏,他的字帖中没有珍贵的善本、古本。他把自己所藏的具有文物价值的本子捐献出去,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博大胸怀。1951年12月3日,毛泽东给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写了一封信,随信送上一件明清之际大学者、思想家王夫之的墨迹《双鹤瑞舞赋》。信中说:“有姚虞琴先生经陈叔通先生转赠给我一件王船山的手迹,据云此种手迹甚为稀有。今送至兄处,请为保存为盼。”12月10日,当时的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为此事给毛泽东写了回信:

主席:

你写给郑振铎局长的信及王船山墨迹一卷,均早收到。因为郑局长去印度,冶秋去广州、澳门办理赎回押抵外国人的国宝两件(晋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的事情,返京后才看到来信。墨迹已请专家鉴定,确系原迹,现已将此卷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以备陈列。

敬礼

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 王冶秋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日

姚虞琴是画家。陈叔通当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是前清翰林,精通诗文书画和文物,曾多次陪同毛泽东一起观赏文物,谈诗论画。获悉墨迹拨交故宫后,毛泽东甚为欣慰,但不愿将自己捐献之事过分张扬,便在王冶秋的信上批复:“此物似乎只可收藏,不必陈列展览。”

1951年12月3日,数易其主的《中秋帖》和《伯远帖》在国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亲批50万港币,安排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王冶秋等秘密赴香港购回,故宫博物院专门为此举办了一次小型展览。

周恩来打电话给马衡,要求将《中秋帖》和《伯远帖》送给毛泽东过目,马衡、王冶秋带着宝帖,来到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说:“辛亥革命后,皇宫变成了故宫;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要把故宫真正变成人民大众共享的博物院。”周恩来说:“主席,马衡先生在抗日期间组织故宫文物外迁,避免了日本侵略者的破坏。”“你们都是有功之臣啊。”毛泽东对马衡说,“我的老师易培基先生,就是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为了文物外迁,含冤而死。我听到这个消息,悲痛至极。”周恩来接着说:“马衡先生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坚守在故宫,坚决抵制国民党将文物迁往台湾。”

“目前留下的故宫文物一共有多少?”毛泽东关切地问。马衡回答:“南京的故宫文物,有20多万件被迁去了台湾,包括《快雪时晴帖》,其他30万件都留了下来。故宫里的数量还没有完全统计出来,加起来应该不会少于百万件。”

毛泽东、周恩来欣赏了《中秋帖》和《伯远帖》。毛泽东表示,《中秋帖》和《伯远帖》风格差异很大,他更喜欢《中秋帖》。该帖虽是米氏临书,但献之风范尚存,连绵应带,气韵生动,痛快淋漓,一泻千里。毛泽东吟诵清代诗人沈德潜《三希堂歌》后说:“国昌,则文化兴;国强,则文物聚。”

1952年12月27日,故宫接收文化部社会事业管理局拨交的蒋泽霖赠毛泽东的钱东壁临《兰亭十三跋》手卷一件。钱东壁是清朝乾隆、嘉庆时著名的考据大师钱大昕的儿子,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他所摹的《兰亭十三跋》是兰亭摹本中的上品。

1956年7月,著名文物鉴藏家张伯驹向故宫捐赠了一批古书画极品,其中包括现存最早的法书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最早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等。在捐赠这批国宝时,张伯驹专门挑出一件诗仙李白留传至今的唯一真迹《上阳台帖》送给毛泽东。他深知毛泽东喜欢李白的诗歌,又酷爱书法,是一定会笑纳的。毛泽东感谢张伯驹的深情厚谊,嘱中央办公厅写一封感谢信,并附寄人民币1万元。毛泽东认为如此珍稀国宝不宜归私,遂决定将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永久保存。1958年2月6日,由秘书田家英、陈秉忱将《上阳台帖》送到故宫,故宫出具了接收手续,接收人为当时的院长吴仲超、绘画组的徐邦达与刘九庵。

亲笔批示保护袁崇焕墓

1952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致电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电称:江苏有一些佛教徒反映浦东“今年春天以来,拆像毁寺之风大炽,几所名胜寺庵全遭破坏”,浦南的净心庵亦被摧毁无遗。12月19日,毛泽东在审阅此电报稿时,给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的李维汉写了一个批示:“此件望加衔发给各中央局及各省市统战部加以注意。估计此类事各地皆有。”由于毛泽东和党中央、政务院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毁寺之风得到了及时制止。

1952年3月,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联名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北京市政府在制订城市建设规划时能保全袁崇焕墓。毛泽东很重视这封来信,亲笔批示给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请彭真同志查明处理。我意若无大碍,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并复信叶恭绰,告知处理情况。后来,北京市将这一古迹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境内,是明代封建帝王的陵墓。上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陪民主人士去十三陵参观。他们把十三陵墓逐个看遍,看到皇陵那残破的景象,不少人发出感叹,向毛泽东建议,在国泰民安的时期,应把这十三个陵修复起来,供人们参观。毛泽东面对断壁残垣,乱砖碎瓦,草木斜阳,发表了这样的意见:

“这些皇帝想不朽,可笑也可悲,用劳动人民的血汗为自己立碑,简直可恨,真正的碑应立在历史的记载上,立在人民的心中,这才叫丰碑,这才叫不朽。破败的东西,就不要再去花大力气修复了。‘破败’才是它应有的历史真实,人们在这里应该想到历史,看到历史的演变。”

的确,十三陵留下的是历史,它的价值早已超过了皇陵的本身。

“不要毁坏文物,以教育后人……有机会我再来看岳庙。”

1952年10月,毛泽东来到山东休假时,专程参观了孔庙、孔府和孔林。1920年上半年,毛泽东从北京到上海时曾到过曲阜。当时孔府和孔庙都不开放,毛泽东只看了孔林。

毛泽东和程潜(右二)、程星龄(右一)、表兄王季范(左一)在北京十三陵合影。

陪同毛泽东参观的曲阜县委书记孔子玉介绍说:“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两千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这里有春秋之葬、秦汉之葬,每个朝代的葬墓都有。”

“这个古墓群,不仅是中国独此一家,大概全世界也找不到啊!研究中国的墓葬文化,不用到别的地方,这一处就够了!”毛泽东感慨地说。

28日下午,毛泽东到达徐州。他对当地同志说:“徐州是个好地方,这是我第二次来了。记得在1920年四五月间,我从北京到上海途经徐州,专门看了徐州古迹、市容、城墙,很开眼界,这次来就算旅游吧。”

FPGA电路接收雷达系统的高稳定、高精度时钟信号,利用其内部锁相环分频产生满足时间分辨率要求(一般取μs级)的内部计数用时钟信号,在计算机模块下发对时开始时刻,该计数器从零开始计数。对于对时开始时刻,设相对时间为零,则该计数器的实时计数值即是相对于对时开始时刻的实时相对时间。如图3所示,计算机模块通过PCI总线读取FPGA电路计数产生的实时相对时间,与对时开始时刻的绝对时间累加,即是系统的实时时间。对时开始时刻的绝对时间由计算机模块通过解析串口或网络接收的授时数据报文获得。设计采用FPGA接收20 MHz的雷达系统时钟。

第二天早饭后,毛泽东一行到徐州市云龙山参观。来到兴化寺,毛泽东进院环顾了四周,庭院西面是双檐彩绘和巍峨壮丽的大雄宝殿,南北配殿对称,古朴的山门矗立于悬崖之边。整个建筑依山而建,殿宇亭堂层层相接,山体与寺庙浑然一体,构成一组气势雄伟、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群。毛泽东漫步来到大雄宝殿前,端详着殿内用石头刻的释迦牟尼半身像。此像又称大石佛,依山崖雕凿而成,高11.52米,方面大耳,阖眸微笑,环手端坐,非常逼真。看到这里,毛泽东问陪同人员:“这个石像是什么时代刻的?”“是北魏拓跋焘时刻的。”毛泽东连连说:“国之瑰宝啊!”

随后不久,毛泽东又来到河南。10月30日,毛泽东视察完黄河柳园口后,兴致勃勃地来到古城开封。当汽车驶进遗留下的城垣后,毛泽东示意停车,他要看看耸立在城里的著名开封铁塔。开封铁塔,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名为铁塔,实为砖塔。因塔外部的琉璃砖呈铁褐色,故俗称“铁塔”。

在开封铁塔前,毛泽东驻足良久。他审视着这座千年古塔,围着古塔一层层地察看。只见铁塔的第一层已被黄沙掩埋了,铁塔的北面,黄沙已推到了第二层。在铁塔近顶部,朝黄河方向的一面,经毛泽东指点,大家看到了一个不整齐的大洞口,宛如一个巨大的伤口。毛泽东问:“那塔上的破洞是怎么搞的?”“是日本鬼子的炮弹击伤的。”陪同的领导说。“哦,那我们应该把日本帝国主义军队用炮火击伤的部位,修补起来嘛。”毛泽东建议道。“好,主席,我们一定把它修好。”不久,河南省领导便指示有关部门对铁塔进行了维修,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建筑。

11月1日,毛泽东来到安阳殷墟考察,关切地问陪同人员:“这里出土了哪些文物?”11月2日下午,毛泽东又到岳飞故里汤阴县。县长王庭文将岳飞庙的基本情况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毛泽东本想参观岳庙,可随行人员说天不早了,劝毛泽东赶路。这时,毛泽东对王庭文说:“要保护好岳庙,岳飞是爱国主义的大好人,不要毁坏文物,以教育后人。天不早了,有机会我再来看岳庙。”

1953年2月23日,毛泽东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参观,台务秘书李元负责向毛泽东讲解。在参观完天文观测室后,毛泽东一行来到浑仪跟前。浑仪是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制造的,李元介绍说:“这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无论从科学上还是从艺术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它命途多舛,遭遇了两次浩劫。第一次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被德国抢走,陈列在德国的皇宫里。1920年根据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在1921年归还给中国,放在了北京古观象台。在1931年古物南运时,它和另外7件古代天文仪器被搬到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第二次浩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要向昆明撤离,这个古代仪器由于非常大非常重,根本没有办法搬走,只好把它留在了紫金山天文台,经过了8年抗战,它又被损坏了,许多龙爪都被损坏了。经过战争的灾难,这架仪器也更闻名了。”毛泽东听后说:“一定要把这些故事讲给老百姓来听,让人民知道我们遭遇到什么灾难,而且该修的仪器都要修好。”

“三绝碑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要保护好。”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有祭祀轩辕黄帝的活动,或为帝王,或为官府,或为民间,显示了人们对黄帝的重视和崇敬,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祭文。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在日本入侵和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的历史背景下,国民党和南京政府代表亲临黄帝陵主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对中华民族之始祖致敬并表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努力实现民族团结计”,特派代表林伯渠前往参加民族扫墓典礼。为此,毛泽东起草并书写了《祭黄帝陵文》。在1937至1939年间,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曾三次派代表祭祀黄帝陵。黄帝陵祭祀对于宣传和保护文物古迹,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955年,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赴西北参观,顺谒黄帝陵。10月9日,他给毛泽东写信反映:陵庙无人看管,庙宇木料多已腐坏,势将倾塌。院中草地,多为农民耕种,陵山附近,私坟如鳞。回忆1940年访延安时,亦曾谒陵,“当时陵庙山树均有专人看管,庭院整扫清洁,古树逢枯补植,鉴今想往,不胜差异”。“窃以为黄帝陵乃我国民族历史遗迹,解放后我人民政府对历史文物及各处寺庙,尚且保护修饰,而黄帝陵竟任荒废,或中央主管部门因偏僻未暇顾及。”11月1日,毛泽东读到这封信后批转给周恩来:“请批交有关机关处理。我看陈先生的提议是有道理的。”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明确批示:“黄陵应明令保护和整修。”很快,黄帝陵被修葺一新。

1960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专列上接见湖南省、地、市委负责人,在同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谈话时,开口便说:“郴州有个三绝碑,你去看过没有?”在座者听后既出乎意外又感到茫然。毛泽东见无人应答,便讲起郴州苏仙岭上的北宋文学家秦观作词、苏轼题跋、米芾书写的三绝碑故事来,讲者如数家珍,听者聚精会神。毛泽东感慨地说:“秦少游很有才华,《踏莎行·郴州旅舍》这首词写得非常好,把爱国知识分子报国无门的悲凉写出来了。”接着,毛泽东用独具感染力的湘音吟诵了这首词。

吟诵毕,毛泽东特别交代:“三绝碑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要保护好。”

毛泽东见大家很感兴趣,便介绍说:“苏轼被贬海南,情有同感,很欣赏这首词,特别是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三年后秦少游病逝,他闻讯落泪:‘少游不幸死逆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他将此词抄录于扇面,痛附一语:‘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大书画家米芾闻讯,感慨更多。他就将‘秦词’、‘苏语’书写下来。后人以‘淮海词,东坡语,元章笔’奉为‘三绝’。南宋郴州知军邹恭(咸淳二年),就命工匠将‘三绝’摹刻在苏仙岭石壁,史称‘三绝碑’。”

“我们不能连邹恭都不如!”毛泽东意味深长地批评说。

返回郴州后,陈洪新立即向地委常委传达了毛泽东对郴州工作的关怀和保护好三绝碑的指示,并率众上苏仙岭察看了三绝碑,落实了修复和保护措施。中南局书记陶铸、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都十分支持这项工作。1961年3月,国务院文教办主任张际春为此专程来到郴州,访碑,搜集秦观在郴州的资料。很快,国务院3万元专项经费下拨。1963年10月,陶铸、张平化、王延春等领导去察看了三绝碑,中南局也准备拨点儿款。1965年3月,陶铸和张平化等来郴州视察工作,再次来苏仙岭观看三绝碑。

三次电示保护北平名胜古迹,三登紫禁城

1948年12月中旬,解放军进逼北平城郊,截断了国民党军南逃西撤的道路。傅作义部一度负隅顽抗。15日,毛泽东以军委名义急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和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请你们通知部队注意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等。”为保护名胜古迹和高校,解放军不用炮击,与顽抗之敌展开近战和肉搏。17日,毛泽东在给林、罗、刘并告程、黄的电报中指示:“沙河、清河、海淀、西山系重要文化古迹区,对一切原来管理人员亦是原封不动,我军只派兵保护,派人联系,尤其注意与清华、燕京大学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时减少损失。”

当晚,前线部队两位干部由张奚若教授带领,来到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家里,请梁在军用地图上标出北平城区重要古建筑和文物古迹的位置,画出禁止炮击的地区。梁思成立即率领几位年轻教师连夜工作,编制了两本厚厚的《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和《古建筑保护须知》,送到解放军手中。

1949年1月16日,毛泽东又致电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积极准备攻城。此次攻城,必须做出精密计划,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他著名而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古迹……你们对于城区各部分要有精密的调查,要使每一部队的首长完全明了,哪些地方可以攻击,哪些地方不能攻击,绘图立说,人手一份,当做一项纪律去执行。”

短短一个月内,毛泽东连续三次致电保护文化古迹,足见其对古迹和其他重点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视,保护北平文化古迹之情跃然纸上。

对于故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毛泽东是早有认识的。早在1936年,在陕北的窑洞里,他就对斯诺讲过他1918年第一次到北京后对故宫的印象和感触:“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1919年12月,毛泽东率代表团赴京请愿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即住在故宫脚下的福佑寺。

1954年5月间,毛泽东曾三次登上紫禁城。这三次登紫禁城都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既无警卫部队护卫,又无地方政府官员陪同。有人考证,毛泽东三次登城路线相加,正好在故宫城墙上绕行一周。这三次登临只在城墙上漫步徐行,并未进入宫内。其原因除了毛泽东一向反对出行时兴师动众,干扰民众外,还与毛泽东十分重视故宫的保护有关。当时全国火灾形势严峻,1月至4月间,国内连续发生了几场大火灾,正巧当时有个苏联消防、防空代表团访华,公安部官员陪同他们在北京等地考察,参观了故宫博物院。苏联客人在介绍他们的消防工作经验时,也向中方提出了一些改善消防工作的意见,其中包括加强故宫消防工作和保护文物的建议。罗瑞卿时任公安部部长,他把当时国内的火灾情况向毛泽东一一作了汇报。出于对故宫消防安全的关心,毛泽东决定来到紫禁城,沿着消防警卫队的巡逻路线,在城墙上绕行一周。

毛泽东第三次登上紫禁城时,留下了一幅珍贵的照片,照片上的他满脸笑容,显得非常高兴。

“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

1949年以后,中国博物馆事业同其他文化教育事业一样,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旧中国博物馆隶属教育部的管理体制,在文化部内设立了文物局,并制定、颁布了关于征集和保护文物标本、整顿与改造旧有博物馆的政策法令,对旧中国留下的博物馆进行接管和改革,使博物馆成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

1950年初,国家决定建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同时提出“各大行政区或省市如条件具备时,亦可筹设地方革命博物馆,或在原有博物馆内筹设革命文物陈列室”。

1952年,全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热潮刚刚掀起,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便决定筹建安徽省博物馆。1956年,安徽省博物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陈列大楼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在当时全国省级博物馆中屈指可数。馆藏古籍版本、青铜器、新安画派作品以及文房四宝,都有极高的文物价值。1958年9月17日下午,毛泽东由张治中、罗瑞卿和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等人陪同,来到安徽省博物馆参观,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参观地方博物馆,历时近3个小时。毛泽东对陈列的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边看边说,那幽默的语言,在展厅内引起了阵阵笑声。当走近寿县出土的楚大鼎时,他说:“啊!这么大,可以煮一头牛!”在一组竹节形青铜器——鄂君启金节前,他停留下来,对金节铭文进行了推敲。来到芜湖铁画家锻造的一副铁字对联前,他仔细看后指出,上联“晴窗流竹露”的“露”字,下面掉了一捺。

在此次视察中,毛泽东参观了博物馆的全部陈列,包括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工农业建设等几个部分,共20多个展厅。休息时,毛泽东对陪同的地方领导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这是毛泽东关于博物馆的一段经典名言。这段讲话为博物馆学科建设作出了不朽的理论贡献,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博物馆的根本宗旨和发展方向。同年9月28日至10月6日,文化部在安徽召开了全国16个省、市、区参加的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学习和贯彻毛泽东讲话精神,并编印了《毛主席参观安徽省博物馆》一书,发往各文博单位,对全国的博物馆建设形成了一股新的强大的推动力。

早在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博物馆在红都瑞金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萌芽。中央博物馆在“二苏大”会议期间建立,并正式对外开放,举办了系列专题陈列展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苏区领导与出席“二苏大”的代表一起参观了展览。中央革命博物馆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中国博物馆史上却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当今国家博物馆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注意发挥文物的教育作用。1954年和1955年有关部门先后在北京故宫举办了两个展览,一是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二是五省出土文物展览,展出的文物为中国历史研究以及其他学科提供了许多过去从未见过的新资料,因而震动了史学界,也震动了社会各界,并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毛泽东两次参观了基建出土文物展览,并指着展出的文物对陪同人员说:“这就是历史,要好好学习。”

针对有些人对文物史料价值的认识不足,1955年,毛泽东向有关人士询问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情况时,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锄头”,他要求考古学家重视自身所应担负的史学任务,解决古史中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毛泽东重视文物史料价值的观点,为新中国的历史和考古研究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故宫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
雪中故宫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