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媛
闲暇之时,我漫步校园,青松给我坚韧挺拔的感受,梅花给我“香自苦寒来”的教诲,翠竹给我高风亮节的启示。植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我校主编了校本教材《双桂流芳——校园植物文化品赏》,它被列为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第八项立项课题,我参加的是子课题(一)《校园植物资源在语文学科中开发利用的研究》中的柳专题研究。参加这个课题的研究后,我深深体会到:校园植物文化的研究的确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班选定研究的植物是柳以后,我就布置学生课前大量搜集资料,分析整合信息;课上理解运用材料,展示学习成果;课后总结心得体会,呵护校园植物。活动历时一个多月,我获得了较为深刻的教学心得。
一、 营造氛围,点燃激情
校本课程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有的学生都焕发出极大的热情,乐此不疲,而我则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我在教室的墙上张贴学生的有关柳的书法、绘画作品,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窗台上摆放着花草小盆景。课前,请同学在黑板上画上翠绿的柳枝,书写课题:“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嫩绿映楼台——柳专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置身于春意浓浓的教室里,快乐学习,蓄势待发。教室里还播放视频扬州小调《杨柳青》,让学生听着熟悉的歌曲,哼唱着活泼的小调,轻松步入柳文化研究中来。
这是一堂综合性的学习课,内容多,覆盖面广,成果展示必须借助多媒体。我精心挑选最靓丽的图片,配上最精美的语言,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柳枝拂面、清新雅致的氛围。其中播放了这样一组图片:新柳枝头刚刚吐露一点绿,嫩嫩的柳条在水边轻舞,最后是河岸两边大片浓翠的柳阴。我适时导入:“同学们,枝头的那一点绿意,是点点春光,青青的柳条是春天在向我们招手……它们从唐诗宋词里向我们走来,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解读柳文化,通过图片展示柳生长的渐进过程。”含有浓浓的文化气息的导语,冲击学生视觉的图片,让学生一下子喜欢上了柳,他们惊叹柳的多姿多彩。快乐学习开始了。
二、 拓宽视野,获得知识
柳树是学生极熟悉的植物,这样一种普通的植物会蕴含着什么文化内涵呢?我和同学们讨论这个话题,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到文学作品里去寻找,比如含柳字的成语,写柳的诗歌、美文等。这时我提醒学生不仅要探寻文学作品,还可以把视线转向音乐、绘画、风俗、饮食以及不同地域的柳树,名人爱柳的佳话等等。学生搜集资料的空间一下子扩大了,感知到柳文化无处不在,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还汲取了民族文化的智慧。
课前播放的音乐视频《杨柳青》,就已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上我又向学生推荐歌曲《灞桥柳》、民乐《阳关三叠》《苏堤漫步》等,让学生明白柳文化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音乐是用听觉理解柳文化,而绘画是用视觉感悟柳文化。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诗句“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和傅抱石的《渭城曲》名画,鼓励学生也拿起手中的笔,绘出每个人心中的柳树情意。
提及杨柳,同学们总会把它与烟雨楼台、小桥流水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光联系在一起,柳成了江南的象征。在搜集资料初期,我也有这样的认识,翻阅大量资料后才知道这是偏见。我觉得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这一点,就引导学生从不同地域查找柳的文化历史资料。我们研讨的结果是:北方的代表灞桥柳——大唐柳色,南方的代表苏堤柳——江南柳色。课件制作再给以支持,选最有代表性的图片并配上精准的解说词,让学生对南北名柳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明白柳文化还有地域的区别。这样就拓宽了学习空间,感受到柳文化的特色魅力。
三、 实践活动,提升能力
学生对柳文化专题的研究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查阅柳的资料,然后根据要求,正确地处理信息,严谨地取舍、归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成果展示就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课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了,而是自主探究的实验室。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把握课堂,“我”的课堂“我”主宰。
柳给予了学生外形美和内涵美,我还要在学生心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我想到了办手抄报。手抄报需要巧妙设计,精心安排,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大胆设想,如版面设计,须根据内容增减图画,这样版面才会图文并茂、活泼新颖。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正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在学习“柳文化”这个专题时,学生拟报名《柳韵》《绿柳春烟》《轻轻杨柳风》等,栏目名 《柳拂情思》《柳俗趣谈》《名人话柳》等,针对诗歌鉴赏、美文品读、俗语趣谈、地方特色等内容,配画涂色,一张张精美的手抄报在学生的手里诞生了。我把手抄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营造出浓浓的校园植物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独特的情境中感悟美、鉴赏美。
柳枝轻拂,拨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弦,写柳的诗歌不下千首。学生搜集来的诗歌美文,数量多,内容杂。我指导学生进行分类:第一类,因为“柳”字谐音“留”,所以,古人在柳身上寄托别离之情,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别离之后,游子漂泊在外,难免会思念家乡和亲友,柳就成为他们思乡情感的寄托,如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第二类,柳喻春天,如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由喻美景联想到喻指美人,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第三类,在一些诗人笔下,柳又变成了邀宠献媚的小人。如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第四类,在现代大家丰子恺的《杨柳》中,丰子恺先生看到柳树的倒垂形态油然而生报答养育之恩的感情,柳又被寄予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感情。经过归纳,学生对柳在诗歌中的意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了柳文化的多样性。柳在文人眼中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姜堰南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