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要摘萃,品出精彩

2011-12-14 05:43吴学斌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11年5期
关键词:百合花文本教学

吴学斌

《学记》有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Plutarch)也早在3000年以前就曾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

于语文教学而言,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一个“拈”的工夫,即“拈要摘萃”,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拈出一些精要的东西,化为问题提出来指导学生。教师如果拈得好,犹“一石激起千层浪”,似“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拈出一点,可能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说不定是整个春天。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拈在实处,拈得到位?通常来说,要遵循这几项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

2. 层次性原则。问题设计应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由浅入深,由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到具体细节的赏析,由对景物、事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人物内心、思想的体会,由点到面的深化等,逐层发问,环环相扣。

3. 启发性原则。课堂提问应能启迪学生思维,在他们愤悱时适当点拨,让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4. 趣味性原则。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指出:“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元素,引人入胜地提出富有情趣的问题,就能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大大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至于具体做法,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拈出文本的脉络,引领学生梳理写作的思路

如教《关于散文〈白鹭〉》这篇随笔式评论时,可设计这样一组提问:1. 作者认为该散文的风格特点属于哪一种?(逐步引出评论对象)2. 作者着重指出该散文怎样的写作特点?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评论的基本内容)3. 你如何看作者结尾的赞美?(总结全文)

又如季羡林的《成功》可这样展开导问:关于成功之道,作者有什么独到的心得?(提出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理由分别是哪些?(围绕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如何强调三者中唯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强化中心论点,提出希望)

二、 拈出文本中涵义隽永之处,引领学生把握线索、主旨

如《百合花》一文,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小说写了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那么以“百合花”为题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学生通过整体阅读,一般会涉及如下的回答:1. 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是小说的情节的纽带,将人物联系到一起,故事后两部分都围绕它展开;2. 被子上白色的百合花正好象征了纯洁与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洁白无瑕的美好心灵和美好情感的象征;3. 军爱民,民爱军,百合花也象征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再比如,朱自清的《背影》结尾有这样的话:“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教师可以抓住这句发问:“我的儿子,就是我父亲的孙子。文章为什么不直接写成‘惦记着他的孙子呢?”看似简单的称谓区别,实则自有深意。学生马上产生认知的冲突,于是,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这句话是表达父亲“忘却我的不好”,是对“我”的宽容和牵挂,因为惦记“我”很深以致连及“我”的儿子。改成“惦记他的孙子”,就显得与“我”无关,不能更好地表现对“我”的惦记之深。由此一来,学生更加深了对文中父亲爱子情深的理解。

三、 拈出文本中某些笔法,引领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特点

例如教《出师表》时提出:诸葛亮叙述自己的身世和以身许国的经过,这一段内容和出师北伐有何联系?作者用意何在?(理解奏表陈情的方式特点。一方面是关于北伐这一决策的说明,澄清出师纯粹是为了“报先帝忠陛下”;另一方面使后主知道创业维艰,启发他励精图治)

又比如学习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第26—29段,可以问:这一层宕开去写森林的春景和自己与森林的亲密关系,不是离开了所要表现的中心——小溪吗?联系下文怎么看这样写的作用?(这是文章中的铺垫蓄势,为全文推向最高峰而积蓄力量)

四、 拈出文本中某些蕴藉较深的字、词、句及标点符号,引领学生体察作者遣词造句及语言运用的苦心孤诣

如讲授课文《故乡》“阿!闰土哥,——你来了……?”“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两处时,就可以点拨探究:“此时无声胜有声”,文学作品中人物无声的语言也能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这两句中的省略号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五、 拈出不同文本的相似点 ,引领学生进行比较,温故而知新

如《岳阳楼记》“衔远山,……气象万千”和《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为登楼所见之景,一为登山所见之景。两者都给人以美感,实为写景佳笔。仔细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的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描写了朝暮之景,都突出了景色的多变。

不同之处:《岳阳楼记》写的是水景,突出景色的壮阔;《醉翁亭记》写的是山景,突出景色的秀美,除了写朝暮之景,还写了四时之景。

前者为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暗寓作者的阔大胸襟;后者将“山水之乐”具体化,表达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总之,只有独具慧眼,巧妙拈来,才会如投石击水、击石发光一样,一改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大大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能动性,在创造性的智力震荡中,促进思考,启迪智能,从而品出精彩,不断收获新的惊喜!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七都中学】

猜你喜欢
百合花文本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百合花
教育教学
漂亮的百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