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组织内知识共享对策

2011-12-11 12:41,杨,冯
关键词:成员资本个体

金 辉 ,杨 忠 ,冯 帆

(1.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2.南京大学 商学院,南京 210093)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组织内知识共享对策

金 辉1,杨 忠2,冯 帆2

(1.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2.南京大学 商学院,南京 210093)

引入社会资本理论对组织内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个体间的网络结构会影响个体知识共享机会,个体间的人际关系会影响个体知识共享动机,个体的认知维度会影响个体知识共享能力,而知识共享机会、共享动机和共享能力会最终影响个体间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从结构、关系、认知3个维度总结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社会资本理论;知识共享;共享机会;共享动机;共享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组织的知识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来源.外部来源即是通过学习和吸收来获取知识,而内部来源主要是指共享组织内成员已有的知识、挖掘成员头脑中的知识和激励创造新知识等.而知识外部的不易获得性和难以创新性引发了学者们更多地对促进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思考.

就知识共享的发生机制而言,学者们发现知识共享存在"选择性转移现象"[1],即知识接收者会倾向性地选择向某些特定的知识源来寻求和转移知识.这是因为知识活动总是嵌入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知识共享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因此将研究人际互动的社会资本理论运用于知识共享研究,为知识管理领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视野.然而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个体间知识共享研究尚属新兴的研究领域,系统探讨社会资本各变量对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见,部分零散的研究成果的观点也并不统一.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社会资本促进个体间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具体考察两方面问题:一是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变量如何作用于组织内知识共享;二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措施来完善组织内社会资本的构建,进而促进组织内知识共享.

一、社会资本理论

1.社会资本的界定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学者Hanifan的著作 The Community Center[2]中,随后相继被引入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在众多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成果中,最为经典的是法国社会学者Bourdieu于1980年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的短文《社会资本随笔》[3].在该文中,Bourdieu正式将社会资本界定为"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同大家共同熟悉或认可的制度化关系的持久网络的占有联系在一起.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和认可的,并且是一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之后,Bourdieu于1985年又将社会资本区分为两类基本要素:一类是社会关系本身,此关系是让个人能够成为群体的成员;另一类是建立此关系后所能获得资源的质与量.[4]由表1可知,尽管后续有许多学者用不同的语言对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描述,但均为Bourdieu观点的延伸与拓展.

表1 社会资本的定义

2.社会资本理论的3个维度

在运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知识共享的过程中,社会资本的维度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不同研究中,既包含单一维度的社会资本,也包括多维度的社会资本.单一维度的社会资本多数以"信任"作为衡量指标.在对社会资本多维度的划分中,学者Nahapiet和Ghoshal于1998年提出的社会资本维度模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们综合已有文献涉及的结构观点、联系观点、信任观点以及认知观点,提出社会资本应当包括3个维度:结构维度(反映双方的社会互动状况)、关系维度(反映双方的社会关系质量)和认知维度(反映个体对所处群体的认知,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语言等),并由此建立了清晰的研究框架.[5]其中结构维度与关系维度的区别在于:结构维度描述了社会资本的客观结构,代表了人际交往频度;关系维度反映了交往过程的情感特征,人际情感和信任反映了深层次的网络质量.

二、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分析

将知识共享置于社会资本理论3个维度的视角下,知识共享那原本杂多和看似无头绪的层面可以得到一个符合逻辑性和具有实在意义的划分.如图1所示,沿袭社会资本理论3个维度的划分,本文将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为3个层面,即知识共享机会、知识共享动机和知识共享能力.表征个体间互动强弱的结构维度影响了知识共享机会,表征个体间人际关系的关系维度影响了知识共享动机,表征组织共有因素的认知维度影响了知识共享能力.由此可见,社会资本的3个纬度分别与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一一对应,具有良好的匹配效果.

图1 社会资本变量与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对应关系

1.结构维度对知识共享机会的作用分析

社会资本结构变量研究的是网络联系和网络结构特征等方面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力求客观描述出个体间的互动.而个体间的联系强度是表征个体交往互动的最为直观的变量.Granovetter以两人间交往频率高低的联系强度为标准,将联系区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强联系指主体间情感密切或频繁互动形成的联系,弱联系指主体之间比较松散的联系.[6]

鉴于知识共享主体间缺乏直接关系和大量的交流是影响知识共享的重要原因,许多研究者提出强联系优势论,强调强的人际联系会提升知识转移的容易程度.强联系对知识共享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联系可使知识共享双方更接近,为有效知识转移创造了更多机会;二是个体之间相互频繁交流,有助于增进彼此间了解,进而促使个体之间更容易地分享知识.

2.关系维度对知识共享动机的作用分析

社会资本关系变量描述的是个体间社会关系质量.知识源与接受者间良好的社会关系质量是知识共享的必要前提.优质的社会关系将清除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不信任、恐惧和不满现象,积极地推动知识转移;而不良的社会关系必然会导致双方减少接触和交流,从而妨碍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因此可以认为,知识共享双方的社会关系质量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意愿.社会关系质量越好,知识共享主体分享知识的意愿就越强烈,知识共享行为就越容易发生.

3.认知维度对知识共享能力的作用分析

社会资本认知变量定义为那些能在成员之间提供共同的陈述、解读与价值观念的集体性资源,强调的是成员之间的彼此认同和凝聚意识.认知变量具有整合个体与群体资源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影响知识资本的创造.并且认知结构隐含地决定着个体知识选择、知识获取、知识理解和吸收能力等智能活动方式,而这些智能活动恰恰是有效知识转移与共享的关键环节和步骤.由此分析,认知结构能够通过影响知识主体知识共享的能力,进而影响知识共享行为.

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知识共享对策

社会资本维度与知识共享策略如图2所示.

图2 社会资本维度与知识共享策略

1.基于结构维度的知识共享对策

(1)构建知识共享平台.结构维度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在于是否为知识共享双方提供接触和联系,使得知识提供方和接受方享有共享知识的机会,因此知识共享平台的完善能够直接地促进组织内的知识共享.比如企业可以建立合适的知识共享信息网络,以有效地进行知识编码化和远距离传递知识,促进知识在企业内的广泛交流,为知识的供需双方搭建沟通的桥梁.

(2)强化强联系的意识与行动.企业可以帮助组织成员充分了解强联系的优势,了解强联系在组织内知识共享中发生的作用,从而引起成员对强联系的重视,培养他们建立强联系的主动意识.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增加组织性活动,例如通过不定期地召开小范围的员工交流会、周末沙龙等形式,来切实增强组织内的人际互动频率与机会.

2.基于关系维度的知识共享对策

(1)提高组织的人际信任度."信任"是完善关系维度的重要因素.信任能够促进个体间的信息、经验、知识的交流.知识共享双方之间信任度越高,个体越愿意给予对方有用的知识,同时也越愿意聆听、接受和吸收他人提供的知识.同时,由于信任减少了个体间冲突、控制以及对他人的防御性行为,进而降低了知识共享的成本.为此,企业应致力于在组织内部创建信任、团结的文化氛围,教育员工从社会道德的高度认识到遵守诚信原则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并引导员工积极主动地去营造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2)倡导利他主义的互惠规范.基于他人利益的互惠规范是一种利他主义倾向,对知识共享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互惠规范能够显著地提升个体间的人际关系.当成员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互惠关系(利他导向的和双方利益导向的)时,成员之间感情会更融洽,且更容易产生人际信任;反之,在利己主义规范的导向下,成员之间则更多地会出现信任缺失、忠诚缺乏、彼此互不尊重等不良现象.因此,企业应在组织内建立倡导利他主义的互惠规范,提倡成员间互相帮助的实际行动.

3.基于认知维度的知识共享对策

(1)构建内部"共有知识"库.Nonaka指出"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共有知识,人们要想共享他人的思维过程是极为困难的"[7],因此认知能力的提高依赖于组织内共有知识的累积与分享.为此,企业应积极建立内部共有知识库,通过对知识的分类和标准化,使得库中的共有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被成员搜索和利用,以帮助成员快速完成对共有知识的学习,进而为他们共享新知识做好准备.

(2)建立"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体间的彼此认同和凝聚意识.这种"共同价值观"能够有效促进组织内部成员对集体目标、行为方式达成共识,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发生.知识共享双方有了共同价值观,就有了共同的目标与方向,就能激发知识共享主体的知识学习与共享的内驱力和参与度;反之,在缺少共同价值观的情况下,个体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追求自己想要的知识,并倾向于将知识为己所独有.

四、结 语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点,对提升组织竞争力和提高组织效率有着关键的作用.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深度剖析了其3个维度对知识共享的作用机理,即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知识共享的策略,以期为指导企业组织内知识共享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持.

[1]REAGANS R,MCEVIL Y B.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rang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3,48(2):240-267.

[2]HANIFAN L J.The community center[M].Charleston: Biblio Bazaar,LLC,1920.

[3]BOURDIEU P.The social capital[J].The Research on Sciences Socials,1980,31:2-3.

[4]BOURDIEU P.The forms of capital[M]//RICHARDSON J G.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ew York:Greenwood,1985.

[5]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6-266.

[6]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7]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5.

Strategies of knowledge sharing within organization based on social capital theory

J IN Hui1,YANG Zhong2,FENG Fan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su Univ.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2.Business School, Nanjing Univ.,Nanjing 210093,China)

Social capital theory was introduced to thispaper to research the knowledge sharing within an organiz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ividual network architecture can affect the opportunity of individual knowledge sharing;the individu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an affect the willingness of individual knowledge sharing;the individual cognition dimension can affect the abilityof individual knowledge sharing.Moreover the opportunity,the willingness and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sharing will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individual knowledge sharing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it summarized the barrier in knowledge sharing process and proposed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structure,relationship and cognition.

social capital theory;knowledge sharing;opportunity of sharing;willingness of sharing;ability of sharing

1671-7041(2011)02-0026-04

F270

A*

2010-10-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2044);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09J G112J)

金 辉(1981-),女,江苏常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E-mail:hui0409236@126.com

猜你喜欢
成员资本个体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