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2011-12-10 04:47:58厉荣玉余方流皖南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安徽省芜湖市241001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19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医学院校医学

厉荣玉 董 群 刘 辉 王 萍 余方流 皖南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安徽省芜湖市 241001

皖南医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医学院校,担负着既培养基础性医学人才,又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其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承担了整个学校的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在学校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本教研室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效果,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重视医学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培养医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不仅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核心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1 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和科研态度

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败。这种态度是任何一名科研人员自觉的、长期不断训练的结果。然而不少同学实验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得不出理想的实验结果,于是抄袭或借用别人的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使实验教学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以督促和正确的引导,力争使每一名成员都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每次实验教师都应该检查学生实验结果,认为实验结果比较合理,并在学生实验报告上签名后,学生方可结束实验离开实验室。如果发现学生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合,允许学生重复实验,寻求原因。

另外,有些实验周期较长,实验步骤繁琐,一旦实验失败,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对该门实验课程的兴趣锐减。例如,在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实验过程中,从实验方案的确定,到采集标本和最后结果鉴定,要经过很多步骤。一旦最终实验结果不理想,学生就会在失败面前气馁,从而对该门实验课程产生厌倦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学生不怕失败,积极面对困难,并且帮助学生分析和找出失败的原因;这将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积极向上的科研态度。

2 增开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

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体系。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部分。然而,由于受学时和各学校条件的制约,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且所开设的实验相互间的关联性不大,没有系统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调整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实验,将原来一些分散的验证性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实验,以提高实验的系统性、完整性。例如,本教研室在近年来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开了病原性球菌的分离鉴定和肠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综合性实验,从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高压灭菌、标本的采集、细菌的划线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以及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3 改变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常常是教师往往做过多的讲解,并把设计好的内容、步骤写给生,学生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操作、验证,整个实验过于程式化;学生只是照方抓药式的被动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受到很大束缚。而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也仅限于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的完成。这种教学模式既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其具体措施有:(1)变学生的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所有实验从仪器设备的准备、试剂配制到实验操作、结果与分析等皆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在具体的过程中提出要求并进行检查与指导。这样改革迫使学生要在实验前对实验的原理、内容、操作步骤等进行预习从而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2)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即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例如,实验课开始时,分别让几名学生讲述本次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所用仪器、试剂等内容,随后教师再进行更正、补充,并进一步就其他知识点进行提问。使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又随机抽查了实验的预习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4 完善考核制度,重视学生能力评价

改革实验课程考核方法,解决应试教学的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实行操作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办法,以解决以往考核的弊端。其具体实验教学模式的考核体制改革从出勤和卫生、平时训练、技术理论考核、实验操作考核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其中实验考核部分非常重要,它能衡量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例如,应着重对无菌技术、细菌的接种培养技术、革兰染色法、细菌的划线分离等进行考核。可以每个教师监考一个考场,考生随机抽做一个实验,教师在监考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询问实验理论及其注意事项等问题,并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及回答问题的情况综合给出实验考核成绩。

5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培养学生综合科研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教研室可以建立开放性实验室,鼓励一些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科研,为他们提供锻炼的场所和机会,既促进学生综合科研素质的培养,同时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实验资源。例如,一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主动联系实验指导教师,根据指导教师目前的研究方向开展一些综合性的实验,或者直接加入到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去,帮助教师完成课题的研究。

为了适应创新新形式、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时代发展,目前,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已从“知识型、应试型”向“知识能力型、素质型、创新型”转变。作为医学院校,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实验教学已不仅仅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理论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基地。

[1] 陈嘉波,梁自乾,肖南.在外科学总论教学中引入教学模式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24):197-198.

[2] 唐双阳,余敏君,詹利生,等.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708-710.

[3] 黄瑶,黄翠姬,伍时华,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6):914-917.

[4] 梁楠,张晓,何彦芳,等.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105-107.

[5] 张晓莉,张红军,宋宝辉,等.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的探讨〔J〕.医学信息,2008,21(7):1090-1091.

[6] 王萍,刘辉,陈其御,等.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2):123-139.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医学院校医学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医学的进步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26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40
医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9:01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医学、生命科学类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