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中急救护理教学的新探索

2011-12-10 04:47:58储媛媛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市30022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19期
关键词:病人技能培训

储媛媛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市 300222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人性化”护理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校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强化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加强培养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结合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轻学生动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现状,加强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近年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的实施,以及医学院校在连年“扩招”的大环境下,临床教学基地资源尤显紧缺,医院进行实践性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学生技能训练机会的减少,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新的教育、医疗形势下,高职高专护理实践性教学进行改革以顺应变化已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这种现状,我教研室建立了急救技能训练区,综合应用情境模拟教学,大大缩小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的差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培训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缺陷。

1 建立训练区,合理配备

1.1 训练区基本布置 本区内配备按照目前三级医院ICU病房规格,除床单位外,包括管道化吸引、吸氧装置、悬吊式输液轨道、呼叫系统、视频监视观摩系统以及其他必备的抢救仪器设备。功能分区合理,人车、物品等各种流线组织清晰,避免交叉混杂。高仿真的ICU病房让学生直观感受住院病房基本设施、物品定位、工作流程及环境要求,体现护理教学是教师、学生、患者、环境及护理互动的过程与效果。

1.2 配备先进仪器设备 主要根据急诊、急救护理技能要求,装备了包括多功能呼吸机、数码心电监护仪、电击除颤仪、输液泵、注射泵、安妮心肺复苏模型、高级电脑模拟心肺复苏模型、气管插管模型、呼吸气囊等,完全可以满足急救护理实践教学所需。让学生感受到在特殊环境下,应用先进仪器及时监测、收集急危重病患的生命信息,然后针对性的运用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对患者进行抢救护理。

2 综合实践教学方法

2.1 合理选取与组织课程教学内容 护士胜任临床急救护理工作需要具备急救综合技能。因此,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应重视急救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适时探究,按照急救护理实际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学习情境”,并按实际工作任务过程进行“学习情境”的编排,每一项工作任务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做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一致,为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2.2 设计临床模拟病例 在病例设计时,注意科学性和实用性,尽量贴近临床。创设“小步距”问题情景,注重问题的有序性、阶梯性,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创设“小步距”问题情景,符合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复杂的、难度大的临床抢救步骤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学生可通过探究等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再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设定病人的抢救时间以5~8min为宜。

2.3 情景模拟训练 学生分组进行群体配合模拟急救[1],因学生人数较多,故将每班学生均分为2大组,每大组学生中,5人为1小组,并选出组长,老师、学生分别担任各自角色(医生、护士、病人),组内学生分工配合实施“抢救”。例如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病人:学生1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学生2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气管插管、面罩加压给氧、吸痰等;学生3实施电除颤;学生4给药等其他处理;学生5即组长观察病情及总指挥。要求学生根据模拟病人的病情,做出快速评估、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使传统单项培训变为多项整体模拟培训,抢救时突出“应急”和“配合”。授课教师根据所设计的模拟病例病情发展情况及学生的抢救情况,在抢救护理病人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步步深入,营造紧张气氛,要求学生解决,同时要求学生边做边说,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学生在抢救过程中遇到疑难,老师在关键处适当点拔、诱导,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

2.4 综合实践考核 考场设计为不同的综合内容场景,分为4个考场,学生小组抽签决定考场和考核内容。80分为合格,合格者视为全组5人全部通过,否则视为全组不合格。考核的每个场景中,均设1~2项医院病房中经常出现的非常规现象,以考察同学们观察能力和拓展知识视野。每组考核结束后,评委进行综合点评。最后由课代表、学习委员统计、公布考核成绩。该项目实施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得到了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收到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

3 讨论

3.1 传统培训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急救护理课堂教学,学生经过理论授课学习后,虽然掌握了基本知识,却缺乏实际应对能力,只能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逐渐锻炼。但急危重症病人容不得医务人员有丝毫的犹豫和差错。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的急救技能与经验的积累是以病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2]。

3.2 急救技能训练区的优点

3.2.1 提高护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护士应急处置需要知识全面,急救技术娴熟,并能准确判断危险场景[3]。急救技能训练区能够良好地设计、模拟多种急救场面,制造紧张的现场氛围,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抢救真实病人,锻炼其在面对危急状态时能有条不紊地实施抢救。抢救现场复杂、紧迫、艰险的情况能促使护士及时评估周围环境及威胁患者生命的危险因素,快速预检,迅速施救,如断电、脱离中毒现场、清除口鼻内分泌物、封闭开放性气胸等。在实践中,学生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得到提高。帮助学生在步入临床前不仅具备较丰富的急救护理理论知识,也可积累部分临床抢救经验。

3.2.2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群体配合模拟急救克服了以往传统培训的不足,既体现了单项培训,又突出了每个项目间的衔接和人员间的配合。各小组由于分工合理,角色明确,每名护生知道自己应做什么,也知道其他人要做什么,并将各项操作穿插进行,提高了护士的急救技能,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3.2.3 解决了危重急症抢救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问题:一般来说,在临床带教实习生时,带教老师应“放手不放眼”,鼓励实习生多参与实践操作。但在危重急症抢救时,则要慎重处理这个问题。急诊医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急”字当头,“时间就是生命”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无原则地放手是对病人生命的不负责任,是医德伦理所不容的。同样道理,急诊抢救时也不允许带教老师边讲解边操作。所以,利用综合模拟培训可以解决急诊抢救和教学实习的矛盾。

利用急救技能训练区进行仿真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能为医学生在校早期接触临床提供机会和条件,可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临床综合诊断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还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医学生创造了一个模拟培训平台,更重要的是,它保证了模拟培训的成果能够有效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去。特别是今天的社会环境,医学教育面临卫生行业改革与竞争力度加大、医患纠纷增加及病人自保意识增强等一系列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客观问题,建立急救技能训练区进行综合情景模拟教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一种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的方法。

[1] 彭红雷,杨丽丽,蔡福满.群体配合训练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3,33(3):130.

[2] 卢颖如,曹春华,黄瑛.心肺复苏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2,32(1):66.

[3] 石敏.护士在心肺复苏操作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2):35-37.

猜你喜欢
病人技能培训
高级技能
谁是病人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病人膏育
故事大王(2016年4期)2016-05-14 18:00:08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我帮病人“走后门”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