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玲 江苏省大丰市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41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心衰的患病率为1.3%[1]。舒适护理是一个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护理模式,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上达到愉悦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程度,以促进疾病康复[2]。我院从2008年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其不舒适因素,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38~84岁,平均年龄62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0例,Ⅲ级15例,Ⅳ11例;冠心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 16例,高血压心脏病 6例,心肌病8例。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原发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给予强心剂、利尿剂、扩张血管药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按内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舒适护理干预。
2.1 心理舒适护理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发展至晚期的表现。由于长期疾病折磨和心衰反复出现,生活上需要他人照顾,常常使患者陷于焦虑不安、内疚、绝望甚至对死亡的恐惧之中,家属和亲人因长期照顾患者往往易忽视患者的心理感受。因此,护理人员应关心、理解、体贴患者,多与患者沟通,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知识,用亲切和蔼的语言、从容自信的态度、熟练的操作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激发正性情绪,淡化负性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介绍住院成功治疗的病例,激发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心理舒适促进生理舒适。护士还要在语言、行为等细节中感化患者[3]。做好家属工作,争取有效的家庭社会支持。对于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应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适时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建立适合缓解痛苦的临终关怀病房,遵医嘱使用抗焦虑剂、催眠药物,以减轻患者临终前的痛苦。
2.2 用药舒适护理 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合理安排给药时间,科学给药。利尿剂一般采用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推注时随时询问患者有无胀痛不适感,患者有不适感时应减慢推注速度,尽量选择早晨及日间给药为宜,以防因夜间排尿过频而影响患者的休息。地高辛、洛丁新和倍他乐克在清晨觉醒后服用,此时患者心率最快,血压最高,从而获得最佳药效[4]。同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咳嗽、低血压、头晕、肾损害等,在用药期间需要测血压,变换体位时应缓慢;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液体潴留和心衰恶化、疲乏、心动过缓、低血压等,应监测心率和血压,当心率低于50次/min时,暂停给药。洋地黄的用量个体差异很大,与奎尼丁、维拉帕米、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中毒的机会,在给药前应询问有无上述药物及洋地黄用药史,严格按时按医嘱给药,并且给药前数脉搏,当脉搏<60次/min或节律不规则,应暂停服药并告诉医师。输液时速度控制滴速以20~30滴/min为宜,过快会增加心脏负荷,诱发急性左心衰竭,对老年患者尤应注意,过慢会引起循环血量不足,导致低血压,加重心力衰竭[5]。
2.3 生理舒适护理 患者有明显呼吸困难时应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利于心功能恢复。吸氧时应充分湿化,以减轻对呼吸道的刺激。对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者,应加强夜间巡视,及时协助患者坐起。对端坐呼吸者,协助取端坐位,使用床上小桌,让患者扶桌休息,注意患者体位的舒适与安全,可用枕或软垫支托肩、臂、骶、膝部,以免受压或下滑,必要时加用床栏防止坠床。保持床褥清洁、柔软、平整、干燥,严重水肿者可使用气垫,定时协助或指导患者更换体位,膝部及踝部等骨隆突处垫软枕,以减轻局部压力,并经常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使用便盆时动作轻巧,切勿强行推、拉,防止擦伤皮肤,保持会阴清洁。嘱患者穿柔软、宽松的衣服,用热水袋保暖时水温不宜太高,防止烫伤。卧床期间,应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床上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以保持肌张力,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低盐、无盐、低钠饮食,食物应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为宜,少食多餐,注意患者的口味及烹饪技巧,以增进患者的食欲,可适当使用一些调味品,如醋、葱、蒜、香料等。每天口腔护理,注意口腔黏膜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
2.4 环境舒适护理 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卫生的住院环境,室温在18~22℃,相对湿度在 50%~60%,保持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 15~30min,应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着患者。尽量调低各种仪器报警的音量,消除不良声音刺激,避免外在环境的干扰。支持适当的亲人陪护和探视,以消除患者的孤独感,促使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的舒适与安全。同时协调好同室病友之间的关系,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就医环境[6]。
两组比较,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患者因长期疾病的折磨,身心极度痛苦,任何状态的改变都容易引起焦虑,加重心脏负担,舒适护理克服了常规护理的无针对性,注重身心护理相结合,使患者有被关心、受重视的感觉,及时解除或减轻其痛苦,增加身体的舒适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减轻焦虑情绪,维持患者生理、心理的良好状态。
在舒适护理过程中,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生活上给予体贴,让其真正体会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感到温馨、安全、舒适、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增进护患之间的信任度,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1] 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1):3-6.
[2] 章爱芳.舒适护理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7-8.
[3] 周积逢.舒适护理在消化道大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3):545-546.
[4] 翁桂花,刘晓玲,温瑞霞.舒适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7):26.
[5] 王冬梅,乔云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5例心率震荡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2):1738-1739.
[6] 黄莉莉,许丽丽,叶志霞.晚期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