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乐焕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马帮,是对按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他们管理的骡马运输队伍的称呼。它是依据云南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自适性经济组织。一方面,它是适应云南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历史上云南货物运输主要依赖人力和畜力。另一方面,马帮是适应云南社会环境的产物。与内地严格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同,云南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商传统。这不仅体现在社会发展程度较低民族频繁的原始物物交换活动,而且体现在社会发展程度较高民族发达的商品交换活动。[1](P71~76)同时,云南自古以来盛产优良骡马,养马、驯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直到清代,云南的养马业得到不断发展,骡马的饲养、驯化技术不断进步。[2](卷7《云南管内特产》)这些为马帮的产生、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经济基础。
历史上,马帮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首先,马帮是推动云南商品经济开发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云南,马帮的发展演化过程,其实也是云南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不断开发与发展的过程。秦汉时期,云南马帮通过西南丝绸之路,加强并实现与内地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由此推动云南商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南诏大理国时期,以地方政权积极的商贸政策和便利的商贸路线的开通为背景,云南马帮获得进一步发展,云南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不仅形成了阳苴咩、大釐、拓东、银生等商贸中心城镇,而且形成了“三月三”、“渔潭会”等著名集市;元明清时期,以云南成为中央王朝有效管辖区域和全国性驿站的建立为背景,云南马帮运输走向日常化与大众化,由此推动云南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商品观念开始深入到各地乡村山寨;近代及民国时期,以滇越铁路的开通和蒙自、思茅、腾越等外贸口岸的设立为背景,云南马帮通过为对外贸易服务而得到超常规发展,由此带动了云南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P72~77)其次,马帮是推动云南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力量。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南亚多个国家接壤或邻近,加上很多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因而云南马帮的运输活动,不仅包含省内、国内货物的运输,还包括大量外贸货物的运输。文献资料记载显示,历史上云南马帮的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主要国家,如越南、缅甸、老挝、泰国、印度、柬埔寨等。其中,云南马帮参与的滇缅贸易、滇泰贸易、滇印贸易[3](P39~52)较为突出、频繁,历史悠久。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随着云南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及货物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马帮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马帮对云南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借鉴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云南省公路、铁路、航空及航运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建设与发展,马帮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云南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并没有发生变化,境内山区和半山区占全省面积的90%以上,生态环境脆弱,加上人口分布分散,要使乡乡村村都公路,困难极大。因此,在那些人口居住分散,经济规模不大的山区、半山区,因地制宜地保留和适当发展马帮运输,不但不是保护落后,而且是既有利于改善山区交通,又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污染扩大,并且成本低廉、效益良好、使用方便的良策。
依据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在社会经济的非常时期,马帮仍然是重要的应急交通方式。这种非常时期,主要体现在:
(一)自然灾害时期
云南省是我国仅次于台湾的多地震省份,自公元9世纪云南就有地震的记载。截至1984年,云南已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400次;[5](P1085)1950-2007年,云南省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32次,年均达到4次[4](P21)。又以农业自然灾害为例,新中国建立以来,云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各种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冰雹、泥石流等。每年大小春受害面积在500万亩以上,受害严重的年份(如1979年),高达2600万亩。云南还是暴雨型泥石流主要发生地区之一,夏秋两季泥石流暴发较多,主要发生于金沙江沿岸、小江流域 (有大型泥石流沟38条)、龙川江流域、大盈江流域 (泥石流沟密布)。此外,滇南山区泥石流也有零星发生。[5](P230-234)1951-2007年,云南省发生崩塌、滑波、泥石泥近100起[4](P22)。
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时,在公路、铁路、航空及航运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人们首先想到的、或所能依靠的仍然只有马帮。事实也是如此。每当云南发生滑坡、泥石流、冰冻、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我们通过电视等媒体总能看到骡马与救援人员奋战在第一线;在灾后重建期间,也能时常看到骡马的影子。显然,只有马帮,才能忽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规则,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一条条救生道路;只有马帮,才能赶在第一时间,及时把救援人员和物资输送到灾害地区,同时把受害或受困人员和财物抢救到安全地带;只有马帮,才能实现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获和最好的效果,以实现云南社会经济的尽快稳定、恢复与发展。
(二)人为灾难时期
云南具有与内地、甚至别的省区不同的社会特点。由于地处西南边疆地区,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接壤,国界线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大通道;少数民族成份最多,民族与宗教关系复杂;植物、生物、矿产、水电等资源丰富等等。在和平时期,凭借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这些特点可以成为云南加强与内地及东南亚、南亚各国交流与合作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
然而,和平因素与非和平因素是并存的。一旦非和平因素占主导时,必然导致人为灾害的发生,最严重的莫过于战争。现代社会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破坏力巨大,现代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可以在瞬间灰飞烟灭。如果利用马帮,则可以忽略现代武器对现代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的破坏与摧毁,维持战时交通生命线的存在;运用马帮,可以真正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男女老少的作用,真正体现人民战争的威力。其实,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滇缅公路中断,云南马帮响应号召,积极参与运输军需物资和生活必需品,通过抗战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已经给予了充分的阐释与证明[6](P59-69)。
马帮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存在时间之悠久,参与者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堪称历史奇迹。今天,马帮离我们现代生产、生活渐行渐远,唯一可以唤起我们回忆的方式,是寻访当年的茶马古道,充分感受和领略当年马帮的辉煌与沧桑。由此,以马帮文化或马帮精神为核心内容、以茶马古道为基本载体的旅游经济得以形成与发展。
茶马古道的基本路线有两条:一是从云南普洱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进藏转至南亚;另一条是四川境内,在云南境内约为普洱—景谷—景东—南涧—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等。支线范围更广。[7](P9)在茶马古道沿线,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多样性特征显著,且旅游资源结构组合好。从自然旅游资源看,“茶马古道”云南段,南临闻名于世的“香格里拉”和藏区第一神山—梅里雪山,此处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有着突出的自然资源优势,拥有迪庆香格里拉、三江并流等世界级景区以及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冰川—明永冰川,并有虎跳峡、高黎贡山、哈巴雪山、华泉奇观白水台等一批著名景区 (点)。[8](P5)同时,该区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物种,是东亚植物区系的核心地带,其垂直带谱囊括了北半球几乎所有的生物种群,蕴含着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从人文旅游资源看,“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商品交换、“茶马互市”的商贸古道,也是各民族间进行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的走廊。古道沿线生活着汉、纳西、回、怒、普米、彝等十多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历史通过茶马古道得以展现与发扬。例如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祭坛的火文化、白族的本主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藏族的雪域文化等。同时,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及生活习俗,通过古道相互交汇、融合,共同发展与进步。例如,现在纳西族的建筑风格中,既有纳西族自身的特点,又有白族和藏族的特点。
云南发展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旅游经济,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与基础。首先,云南现代化的公路交通道路网和茶马古道大部分路段相距不远,使得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具备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可进入性强;第二,在云南茶马古道1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沿线兴起了诸多城镇,作为云南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今天它们在云南旅游和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如景洪、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第三,茶马古道沿线的景洪、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已建成机场,旅游开发的空中走廊基本形成;第四,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和“桥头堡”建设为契机,沿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发展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旅游经济,要做好科学规划,加强古道的研究与宣传工作,突出古道沿线的旅游资源特色,设计出独特的旅游线路和项目,不断推出新旅游产品与项目。如建立雪山峡谷考察观赏线路与旅游区吸引旅客,突出探险、民族风情、科考、滑雪等旅游项目;建立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协作机制,协调各地区关系与利益,推行整体营销,把分散的各个旅游区用古道这条金链子串起来;建立便捷通道,争取广泛客源,如争取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成为国际航空口岸,在境外设立旅游办事机构;加强旅游“硬件”和“软件”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自2002年云南丽江推出“茶马古道之旅”以来,云南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茶马古道旅游经济发展迅猛。完全有理由相信,茶马古道旅游经济的开发,将进一步推进云南旅游强省建设,促进沿线地区各民族经济开发与发展,并强化滇川藏区际间及其与东南亚、南亚间的经济、文化、科技合作交流与贸易发展。
马帮在现代人的眼中更多地是一种文化而不是经济行为,大家关注马帮的歌谣、马帮的爱情故事、马帮的冒险经历,把马帮看作是一种现代类型的旅游活动,却不太关心马帮是怎么样组织起来的,它的合作方式是什么,它对云南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
其实,在民族经济的视野中,马帮首先是一种商业经济组织。它的起源和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实际的生活。它是一种民族经济对于环境的自适性组织,它的起源是一种合作和分享的意愿和机制。马帮的组织在初期有很明显的灵活性,都是一个相同地域里的村民们为了一个共同关心的项目组成一个有明确任务的队伍,大家出人力和牲畜,驮运几种这一地域的人们必需的生活用品,比如盐、农具、布匹、粮食等,待这些任务完成,或者说把这些物资运回后,供全体人员享用。在组成马帮之前,村民们还必须考虑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东西来换回这些必要的生活用品。一般来说,总是用自己所生产的物品,如粮食、手工艺品,这些最早的商品可以当时就折算成一种等价物,和马帮的负责人做成交易,也可以到目的地后再与出售这些他们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的商人们交易。这必然产生较为复杂的交换方式和过程,少数民族面对的情况,就是典型的商品交换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云南少数民族大多时候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或商人,其中的界线是模糊的,人们的角色也是在不断的变换着。马帮的作用,就是帮助少数民族顺利完成由自然经济主体向商品经济主体的初级转变,使人们认识到商品交易这种方式在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人们也按自己特有的方式组成了云南早期的社会分工和有组织的经济联营体,认识了赢利、亏损、适合的经营方法等这些基本的商贸内容。
和别的任何一种以实际需要为解决方案的社会经济组织一样,随着云南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需要,马帮也在发展和演变。据史料记载和推测,早在秦汉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上,云南就已经出现马帮运输货物了,运输的货物主要是以贵重物品为主。到了南诏、大理两个政权时期时,马帮运输得到初步发展。不仅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商贸路线,而且运输货物也由贵重物品向种类繁多的日常必需品转变。由于马帮的影响,云南在当时掌握了茶和马这两种对别的地区的生活、军政有控制作用的物资,并用这些物资在边境的互市区换回自己中意的产品。在茶马互市中,云南马帮一直是贸易活动积极、主动的一方。元明清时期,马帮得到进一步发展。运输路线上,建立并形成了规范而发达的驿站网络;运输货物上,以日常必需品为基础,以盐、茶、铜为大宗;马帮运输规模不断壮大。到了近代民国时期,马帮发展达到鼎盛。在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刺激下,云南各地都形成了由各民族成员组成的大马帮,中小马帮数以百计;运输路线上,形成了滇东、滇西、滇西北、滇南四大运输干线,运输网深入到乡村山寨;运输货物上,以日常必需品为基础,以进出口商品为重点。马帮的发展演化过程,同时也是云南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不断开发和发展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马帮在云南足以影响整个云南的经济特征。马帮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是云南民族经济特色的重要体现。它起源于共同的需要,采取的组织形式是开放和灵活的。一个马帮队伍可以临时合并别的马帮或吸收新的零散的马和马主人进入一个短期的业务,形成一种联合,然后又分开。在联合时采用合股的形式来分配利润,分开后再次成为独立的一支。赶马人可以以资金的形式参与马帮的经营活动,也可以用劳动力的身份加入。在大多数的马帮中间,人情关系、组织、分配形式与别的以贪图利益为唯一目的的商业组织很不相同,在共同的需要和目标下,显得有些松散和随意。然而,正是这种不很规范的组织,却能完成正规商业组织的任务,很好地满足云南各民族群众参与商品经济的需要。因为一个单独的、少量的人或马要想完成一个大型马帮的工作和目标是很难的,而采用不那么严格的组织方式,却能解决大多数人的需要,这就在中庸的道路上找到了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方式。
[1]马丽娟.多型论:民族经济在云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唐]樊绰.蛮书[M].北京:中国书店据清武英殿珍版影印,1992.
[3]胡阳全.云南马帮[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4]《云南省情》编委会.云南省情:2008年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5]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云南省情:1949-1984[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6]陆韧.抗日战争中的云南马帮运输[J].抗日战争研究,1995,(1).
[7]明庆忠.茶马古道 (云南段)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4).
[8]罗莉.依托“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建立藏、川、滇“大三角”藏区旅游经济圈[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