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燕屏 程慧娟 汪长中 官 妍 安徽中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安徽省合肥市 230038
医学免疫学是现代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有 着密切的联系,中医药与免疫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中医理论中包含着许多免疫学思想,许多中药和针灸某些穴位是通过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来防治某些疾病的。因此,加强医学免疫学教学有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同时,用现代免疫学方法研究中医中药,又能进一步促进中医中药的现代化。那么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好本门课程,如何培养新型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以教材为中心,对授课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和扩展,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教学安排更加合理。同时结合当代免疫学研究的热点,融入最新的免疫学知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术氛围。
1.1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达到整体优化 《医学免疫学》的教材有很多的版本,选择合适版本的教材对于学生培养和教学开展来说至关重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目前我校多数专业选用的教材是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专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使用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由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相对课时少、内容多,所以笔者对授课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取舍,主要选择那些与中医药学关系比较密切的章节进行重点介绍,同时又要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理清思路,提纲挈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基础免疫学知识的教学为主,同时增加了很多与中医相关的知识点,做到中西医结合,使学生明确这门课与中医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免疫学中笔者会介绍正气与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表明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内在免疫力之间的关系。在中医治疗中也非常注重调节和加强机体的免疫力。
1.2 把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免疫学既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发展很快,知识更新迅速,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果只局限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上,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把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中很有必要。在教学中,一方面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另一方面,新的研究和发现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例如,学习抗体这一章节时,在介绍原有的抗体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向学生们介绍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原理和种类以及其他新型抗体分子研制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
2.1 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具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表达简捷、灵活、形象、直观等特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生动、形象、有趣,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因此多媒体教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1]。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信息量较大,教学速度较快,不利于学生做课堂笔记,重点不易突出,学生不易记忆,致使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效果有时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把讲课内容的框架、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及需要强调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而把一些难于表述的内容如各种图表、反应过程、信号传导途径等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如讲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时,通过图片告诉学生们免疫球蛋白像站立的人,免疫球蛋白有Fab段类似人的2个手臂,它的可变区就相当2只手,手型是可以变化的,那可变区就可以和各种抗原结合,就如同用手去握东西一样。教师再配合相应的动画和肢体动作,就能把枯燥乏味的结构讲得形象、直观,易于掌握。
2.2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2]。“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教给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免疫学课程本身非常抽象,不易理解,而且环环相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感觉乏味,如果教师能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内容需要对学生适时加以引导,启发他们自己思考,自己总结,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到抗原时,问:有没有同学打过疫苗?为什么打疫苗?疫苗是什么物质?让学生会一一回答,从而引出抗原概念。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到理论知识不再枯燥乏味,自觉将教材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学习动力。
2.3 注重归纳总结,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学习知识的能力 由于免疫学概念、性质多且理论深奥、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往往会觉得内容庞杂,不易掌握。其实,免疫学前后内容关系紧密,环环相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掌握免疫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讲淋巴细胞时,由于淋巴细胞膜表面分子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分别就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受体复合体成分、协同受体以及协同刺激分子等内容归纳对比,这样可以增加知识的清晰度,便于学生归纳掌握和理解记忆,为后面免疫应答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的学习有一种整体感,便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系统化学习知识的能力。
在以往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很重视学生对免疫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所以习惯于设置闭卷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作为检测学生学习好坏的手段和工具,重知识,轻能力。然而实际需求的是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熟记,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中,进行了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尝试。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总成绩由3个部分来组成:理论课考试成绩占70%,出题时减少客观题所占的比重,增加综合性题目的比重,如“以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为例,叙述抗原进入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尽可能反映学生认知能力和分析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成绩占20%,由实验课上表现、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书写情况、技能操作考试情况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10%,由平时课堂表现、提问回答情况、讨论情况、课后任务完成情况、参与科研活动情况等综合评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综合判定学生素质,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复合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免疫学课程作为一门涉及生物学、医学各个领域的前沿学科,是生物、医学研究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中医药院校要围绕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孙伟,李小翠,尤红娟.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4):190.
[2] 王慧琴,李婷婷.免疫学教学方法初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