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军 湖北省仙桃市张沟卫生院 433012
目前,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等免疫规划针对的传染病病例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但我国的免疫工作受地区间影响免疫规划工作发展不平衡,面对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加之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免疫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相继颁布,给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做好计划免疫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和改进计划免疫工作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举措。儿童身体素质差,机体免疫能力远不及成人,极易遭受病菌的侵害,是感染各类病毒的高危人群。曾经肆虐的麻疹、小儿麻痹症、天花等致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实施计划免疫后几乎灭绝。(2)加强和改进计划免疫工作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当前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着力解决群众看病、治病问题,农村和城镇一些低收入群众无钱治病,或因病致贫出现困难,导致群众害不起病、看不起病的问题,加重了各级政府的行政负荷量。(3)加强和改进计划免疫工作,是各级政府的价值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最高宗旨。计划免疫就是这样一件涉及每家每户的神圣工作。
2.1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通过对儿童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有效地控制了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对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重治轻防”的观念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计划免疫工作,预防接种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未被充分认识,再加上地方财政紧张等因素,导致计划免疫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计划免疫工作的需求。目前,乡镇防保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村医待遇低或无待遇,导致他们缺乏工作积极性,有些村医不愿承担计划免疫工作,甚至弃医从农或从商,严重影响了计划免疫各项措施的落实。
2.2 流动儿童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变革,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流动儿童群体庞大,预防接种工作难以落实,已成为影响计划免疫工作持续深入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还有部分流动人口是计划外生育,儿童家长怕罚款而拒绝为儿童接种;有的儿童家长由于经济和其他方面原因,计划免疫工作者多次通知并上门动员仍不接种。由此可见,影响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的主要因素在儿童家长。二是免疫程序难以确定。近半数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史无据可查,有免疫史记录的,其接种情况有相当部分不符合规定的免疫程序,这对部分儿童如何安排接种是一个令基层计划免疫管理人员头痛的问题。三是预防接种通知难以到位。流动人口是一组动态人群,搬迁频繁,居无定所,致使预防接种通知难以到位,严重影响了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接种率,使这部分人群成为传染病多发、爆发与流行的高危人群。
2.3 计划免疫接种工作的立法与执法问题 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第15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医疗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儿童家长应妥善保管好预防接种证。但目前仍有部分家长由于不重视而造成儿童预防接种证的丢失或残缺不全,使这部分儿童由于预防接种记录不全或丢失而极易造成误种、错种或漏种,从而对其身体健康造成隐患。
2.4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问题 目前国内免疫接种所使用的生物制品尽管经过逐步的改良,但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仍时有发生,这给基层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一些问题。由于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对疫苗带来的异常反应宣传不到位,使得极少数儿童家长不理解,纠缠不休,向所属医院及卫生防疫部门索赔,致使基层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对预防接种工作心存顾虑。
2.5 督查力度有待加强 特别是加强乡村两级防疫机构的督查力度,卡、证、表、册填写不够规范。
3.1 强化宣传,争取群众支持 计划免疫是为民利民的好事,但好事也要让老百姓知道好在何处,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其主动配合,才能确保接种率的大幅提升。各级各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宣传工作,卫生防疫部门要主动牵头组织,各乡镇、宣传、广电、教育等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会议、板报、标语、讲座、散发宣传册等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途径和方法,广泛、深入、持之以恒地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的意义和作用,宣传接种的无偿性和公益性,讲明接种的时间和地点,争取他们积极配合。
3.2 夯实责任,加强网络建设 落实防疫机构人员责任、规范冷链设备运转是抓好计划免疫工作的两大重点。完善市、乡镇 、村三级防疫机构及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务实任务,进一步完善接种门诊的建设、接种人员的任职资格及管理、疫苗的供应及管理、注射器材的供应及管理、资料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建设,制定应急处理预案,细化检查、考核办法,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规程,促使计划免疫工作管理上层次、上水平。加强冷链设备的维修、养护和更替,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保障各种疫苗的效价。
3.3 加大投入,完善保障体系 一是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逐步将卫生防疫部门由差额拨款转变为全额拨款,以确保卫生防疫人员的工资待遇得到保障和提高,以增强防疫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二是将卫生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冷链运转和其他防疫经费有可靠的来源。三是应向上争取转移支付资金,落实村级防疫人员待遇,发挥村医在定点接种工作中的作用,有利于现阶段的计划免疫工作顺利展开。
3.4 搞好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队伍素质决定着计划免疫工作的水平。提高防疫人员的工作能力,关键是抓好培训。一是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使所有防疫人员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防疫人员责任感,使其以对儿童健康负责的态度,谨慎的态度和医者父母心的极大爱心对待计划免疫工作。二是抓好业务培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使其熟悉《计划免疫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接种方法、部位、途径、剂量以及一般反应的应急处理办法。三是加强资料管理培训,严格做到各种表、册、卡、证准确一致,整理规范,保管妥善。
3.5 促进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综合管理 提高流动人口的免疫覆盖率,是控制流动人口发病的关键,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能否全面、准确掌握本辖区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并对适龄儿童及时进行“五苗”接种及补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对临时流动儿童在尚无根本有效措施的情况下,开展经常性的查漏补种工作、入户接种、匿名接种等均可作为补救措施。
3.6 加大督查,实施责任追究 一是继续将计划免疫工作纳入市、镇、村,年度综合目标考评管理。对发生计划免疫重大责任事故或计划免疫工作出现严重滑坡的实行一票否决,除追究直接责任人外,市、镇、村和卫生部门主要负责人也要追究领导责任。二是将市、镇、村等不同层次的责任主体,在计划免疫工作责任范围、责任内容、责任事项及责任要求具体化、明确化,推进计划免疫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公开化。三是市卫生防疫部门要加大稽查力度和密度,定期督查各镇、村计划免疫接种点的冷链设备运行状态,疫苗保管是否妥当,表、册、卡、证填写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规范一致。大面积的走访群众,了解接种情况,将督查的范围延伸到所有家庭,确保计划免疫接种覆盖全市,不留盲点,切实提高计划免疫的普及率,最大程度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