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康复与护理

2011-12-09 16:58赵慧晶黄圣明李要辉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462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14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偏瘫上肢

赵慧晶 黄圣明 李要辉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 462000

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其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好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康复与护理工作,不仅可以掌握康复训练知识及护理技能,更有利于指导家属如何做好肢体功能锻炼。为减轻幸存者的致残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笔者选择了2009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54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开展脑血管病患者偏瘫的康复护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患者为2009年1月-2010年3月入院的脑血管病瘫痪患者,均经CT或核磁检查证实。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55岁;脑梗死38例,脑出血16例;偏瘫者41例,全瘫者13例;意识清者43例,意识障碍者11例;肌力均在I~Ⅱ级。

2 康复护理

2.1 康复护理程序 康复的程序反映了患者的总体情况,54例患者病情稳定后为其制订周密的计划,帮助指导患者完成卧位-坐位-立位-站立-行走。

2.2 康复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主要是在医护人员指导和协助下通过运动疗法来完成。运动疗法的时间为病情稳定后越早越好,脑梗死患者一般发病后的第2天即可开始被动运动;脑出血患者一般1周后开始,原则上病情稳定即予被动运动。在未开始运动疗法时,侧卧患者必须将偏瘫的上下肢置于体上,以免受压。平卧位为各种反射最活跃的一种体位,它能维持患者体位的对称性,但无论何种体位均要注意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摆好各关节的功能位置。

2.3 心理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有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恐慌、烦躁、易怒等。文献报道,抑郁的发生率为25%~60%,这可能与某些神经递质通路受损有关,也可能与某些部位血流减少所致皮层功能损害有关[1]。用神经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引导患者,使其认识到脑血管病是可治性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对患者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度过心理危机,创造良好的康复氛围,建立舒适的治疗环境,激发患者与疾病斗争的积极情绪,使其主动训练瘫痪肢体,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治疗,同时也调动家属情感的表达,如关心、安慰、鼓励、尊重患者,消除其猜疑、孤独、失落、忧郁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康复护理训练[2]。

2.4 基础护理 选择清淡饮食,少食多餐,以3餐/d为宜,多食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尤其多食富含纤维类青菜,保持大便通畅,合理进食蛋白质。给予翻身,皮肤按摩,身下垫气圈、海绵圈,保持床铺平整、清洁,预防压疮。指导呼吸肌训练,练习深呼吸,做到有效咳痰,预防坠积性肺炎。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给予持续夹管,定时放尿,以锻炼膀胱壁的收缩功能,用0.5%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d,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8万U膀胱冲洗1次/d,预防泌尿系感染。

3 康复锻炼

3.1 床上良肢位摆放 初发病时应保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早期应避免挛缩位。平卧位时可用软垫支撑患侧的头、肩、肘、髋、膝和踝部,在摆放体位时具体掌握两个要点:一是患肩关节置于外展外旋位,前臂伸直外旋;二是患髋关节置于内收内旋位,膝关节伸或微屈,踝关节保持直角位,足部用足托板使足尖与足跟垂直于床面。患侧卧位:注意防止患肢受压,头部和后背用软垫支撑,患侧上肢充分前伸,健侧上肢放于身上;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侧下肢膝部屈曲放在患侧下肢膝前软垫上。健侧卧位: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患肩前屈90°,患肩下垫一软垫,稍屈肘,前臂旋前手伸展,健侧上肢自然屈曲放在胸腹前面,患侧下肢髋膝自然屈曲,膝下垫一软垫,足不要内翻,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屈髋、屈膝。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1次。

3.2 被动运动 在偏瘫发生后应尽早开始被动运动,被动运动的原则是先上肢后下肢,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幅度由弱到强,运动时间由短到长。开始可在床上做残肢的伸屈和抬起运动,卧床期运动幅度由小到大,先健侧后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不做运动时保持肢体功能位,上肢保持伸展状肩外展50°。手里握 1个毛巾卷,以防止手指畸形,髋关节和膝关节稍微屈曲,足部放1个垫袋或枕头,将足尖顶起,使足与小腿成90°,以防止足下垂,每天进行2次被动运动,每次关节动10次,然后让患者下肢自由伸屈、立膝、扭动骨盆、“拱桥”动作。两侧肢体同时成交叉运动,要求患者对瘫痪肢体进行意念运动(即假想运动,努力用意识指挥肌肉动作),并配合听刺激,如音乐、电视等,这样可使神经冲动不断产生和传导。争取出现主动运动。被动运动由护士指导帮助完成,被动运动时要注意各方向活动到位,并注意动作强度。按摩时手法柔和而有节律,使其放松,按摩胸大肌,以减轻其痉挛性收缩,以免妨碍肩关节运动,在体力允许情况下,患者自我按摩效果更好。

3.3 早期坐位训练 无意识障碍的脑血管病患者一般在发病后第3天即可进行起坐训练,有意识障碍但意识已转清的患者应在发病后7~10d开始起坐训练,方法:先在床上放好靠垫,患者以健侧上肢支撑,缓慢坐起,开始时可以取半坐卧位(30°左右),2次/d,5min/次,如患者无不适,可以隔日提高卧位的角度,每天增加 10°,直至可坐起 80°,维持1h。在起坐训练同时还要训练坐位平衡,即用枕头或其他垫子垫在偏瘫一侧上肢外侧背部,保持平衡姿势,逐渐延长。

3.4 上肢日常能力的训练 开始让患者手握核桃,握松反复进行(因核桃捏碎或握不紧均无伤害),然后指导健手做日常动作,如解衣扣、用筷、用餐、洗脸,并用健手带动患手反复梳理头发,尽量减少他人帮助,加强自身能力恢复的信心。

3.5 站立及行走训练(步行期) 行走前要充分锻炼躯干及四肢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当主动动作恢复后,加做阻力及平衡功能的练习,并且应注意有无直立性低血压(站立时头晕、心慌、出汗、血压下降等),行走时用腰带系患者腰部帮助平衡,亦可用绷带系于患者足踝部用健手将患肢前拉,并嘱患者一只手扶墙壁行走,每次10~20MIn,每天3~5次,可进行站立平衡,迈步和上下台阶训练。

4 护理效果

经过6个月~1年定期复查和随访,因不同的护理人员对待患者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加之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54例脑血管病瘫痪患者经康复训练后,产生了以下区别:46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肌力在4级以上,这46例起病后给予及时有效地护理,且病情相对来讲较轻,护理上家属配合积极,患者自身意志较强,所以恢复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4例患者可以徒手行走,但上肢恢复较差,是由于侧重于下肢锻炼,上肢没有得到及时的锻炼,又因患者不积极配合,导致锻炼强度也不够,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2例患者可借助拐杖行走,这2例患者病情较重,这样已经达到笔者的预期效果。2例无效,这2例患者本身病情较为严重,出院后家属没有给予肢体功能锻炼。54例患者均无肌肉萎缩、关节僵直等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5 讨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三类疾病之一,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其发病机理是缺血耗竭了大脑代谢物质,特别是葡萄糖和氧分,使细胞不能进行耗能活动,导致细胞肿胀,线粒体损伤产生自由基,活化蛋白分解酶,核酸酶和其他酶。这又取决于缺血严重性和持续时间,神经元可短期内死亡、坏死或渐渐坏死、凋亡[3]。

脑血管病患者偏瘫的康复治疗是在神经生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神经生理关于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重组为理论基础,并且认为实现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需要练习特殊的活动,把中枢神经损坏后的运动功能恢复视为一种再学习、再训练的过程,把神经生理、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心理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科学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4]。脑血管病患者多遗留躯体障碍和心理障碍,不仅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也导致日常社会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躯体功能的改善需要耐心合理的康复锻炼,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障康复训练有效的条件。做好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对患者的功能恢复起到了良好效果,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1] 祝晓娟.老年病人卒中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9):2301.

[2] 马奎云,王玉龙.康复医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72-173.

[3] 周素文,吴凤萍.脑血管病肢体障碍早期功能康复计划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5,6(11):165-167.

[4] 王玉莲.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心理评定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0A):1883.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偏瘫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脑血管病知多少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科普一下:脑血管病诊断中CT与MRI的优劣!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