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刚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怒江—萨尔温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山南麓,蜿蜒流过西藏东南部后,经云南西部地区流入缅甸,然后纵贯掸邦高原逶迤南下,到毛淡棉附近分两支注入印度洋安达曼海莫塔马湾。
据最新的科学勘察,怒江—萨尔温江全长3240多公里,流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在由中国西部流入东南亚中南半岛的众多国际河流中,仅次于澜沧江—湄公河位列第二。其中,中国境内段长1580公里(一说为2013公里),称为“怒江”;境外段1660公里,称为“萨尔温江”或“丹伦江”。另外,在怒江—萨尔温江下游,约有130多公里(81英里)的河段为缅甸与泰国的界河,因而是一条流经中国、缅甸、泰国三个国家的国际河流。
在中国境内的怒江—萨尔温江上中游流,主要经西藏、云南两省区,其中西藏段约930公里,云南段650公里。从旅游资源和开发的角度看,西藏境内开发较好的主要是藏北高地怒江源头地区,云南境内则又可以大致分为滇西北怒江大峡谷沿岸和滇西南怒江中游山地丘陵河谷地带上下两段。在不同的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禀赋和特色不尽一致,产业开发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如上所举,怒江—萨尔温江发源于西藏北部唐古拉山南麓吉热拍格,往东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上游称“那曲河”。其中,“唐古拉”为蒙古语,意思是“雄鹰也飞不过去的高山”;“那曲”则为藏语,意为“黑水河”。唐古拉山主峰海拔6839米,周边地区平均海拔5000多米,四处是一望无际的雪山冰川和草甸湖泊,俗称“藏北高地”或“万里羌塘”。在怒江源头一带,年平均气温仅-3℃,冬季绝对最低气温达-41℃,与地球两端的南、北极相差无几。到了夏季,由雪山冰川消融和降雨而来的涓涓细流,汇成了怒江—萨尔温江的源头措那湖和那曲河。
另据有关资料,唐古拉山一带素有“亚洲水塔”的美称,除怒江—萨尔温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之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也发源在唐古拉山北麓地区。
行政区划上,怒江源头吉热拍格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境内。那曲地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下辖10个县和双湖特区,地区行署驻那曲县那曲镇。全区人口39万,其中藏族占98.98%,多以放牧牛羊作为传统生产方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此外,怒江源头一带还是青藏高原上的重要交通枢纽,青藏公路(青海—西藏)、川藏公路(四川—西藏)和新开通的青藏铁路在这里汇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怒江源一带位于藏北高地,冬季天寒地冻,雪山冰川层层叠叠、连绵不断;夏季草甸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山清水秀,气象万千,构成一幅雄奇秀丽的雪域高原自然景观。较著名的主要有谷布神山、拉日巴神山、达果雪山和“圣水”纳木措、当惹雍措、措那湖等。其中达果雪山号称“七峰八岭”,为藏区四大雪山之一;纳木措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意为“天湖”,海拔4718米,水域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湖水清澈如镜,与周围的雪山、蓝天、白云、草地交辉相映,恍如人间仙境;措那湖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海拔4500米,位于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旁,为西藏最大的淡水湖和怒江—萨尔温江的源头湖。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藏传佛教与藏族的民族文化已深深地融合为一体,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符号。据有关资料,在怒江源头一带的那曲地区,共有100多座大大小小的藏传佛教寺院,其中尤以高大巍峨、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赞丹寺、草原八塔,以及达摩寺的多多卡天葬台和骷髅墙最为著名。在文化类型方面,怒江源一带的藏民多以游牧为生,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游牧文化。传统民居多为藏式毡包和碉房,饮食以牛羊肉、酥油茶和青稞糌粑为主。民族节庆有赛马会、酬神节和大型宗教舞蹈“羌姆”等,震撼人心的“天葬”奇俗也颇受世人关注。与此同时,怒江源一带的旅游资源,还有数百种高山极地野生动植物、象雄王国古都遗址、卓玛峡谷、梅木溶洞等等。
由于受青藏高原特殊地形气候的影响,怒江源一带的旅游开发较晚,但近年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2006年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青海西宁-西藏拉萨)通车后,迅速成为西藏旅游的热点之一。目前已初步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主要有措那湖风景区、当惹雍措风景区、卓玛峡谷风景区和双湖无人区,赞丹寺、达摩寺、草原八塔等藏传佛教寺院和宗教建筑,以及“牧家乐”民俗文化体验游等。据中国民族宗教网公布,2010年西藏旅游创出新的历史记录,游客总人数达到685万人,其中海外旅游者100多万,实现旅游总收入约71.44余亿元人民币。[1]怒江源头一带由于拥有较突出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不少取道陆路进入西藏的游客多驻足于此,每年可达上百万人,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旅游收益。
怒江自源头地区藏北高地流出后,穿行于西藏东南部的茫茫群山之间,到横断山区进入云南境内举世闻名的怒江大峡谷地带。怒江大峡谷位于滇西北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西部核心区,仅在云南境内就长达300多公里,峡谷的平均高差为2000米左右,最深处为上段丙中洛一带高差达3000米的“东方大峡谷”。峡谷两岸是海拔4000多米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怒山山脉),山势险峻,层峦叠峰,峡谷中险滩遍布,江水犹如脱缰的野马汹涌奔腾而下。为此,怒江大峡谷被誉为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和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并列的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怒江大峡谷在行政区划上位于怒江州界内,州辖贡山、福贡、泸水3县自北而南依次排列在大峡谷沿岸地带。据云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数据,怒江州共有户籍人口53.4万人,其中大峡谷沿岸3县32.13万人,分属傈僳、怒、独龙、白、藏、汉等10多个民族,[2]形成五彩缤纷的多元民族文化共存格局。
怒江大峡谷沿岸的交通,目前主要有从云南省城昆明经大理,到达位于大峡谷下段怒江州府六库的干线公路,以后便是沿大峡谷两岸悬崖峭壁溯江而上抵达贡山县城,然后北上进入西藏的支线公路,以及沿怒江南下连接保山、德宏等地,或由六库西行翻越高黎贡山海拔3000多米风雪垭口通往缅甸北部地区的国际通道等公路交通网络。
怒江大峡谷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方面,在大峡谷及沿岸地区,较著名的主要有双纳洼地嶂峡、利沙底石月亮、马吉悬崖、丙中洛石门关、怒江第一湾、腊乌崖瀑布、子楞母女峰和高黎贡山听命湖等,其中尤以“石月亮”和“听命湖”最为奇特。“石月亮”位于怒江大峡谷中段福贡县利沙底镇西南,在高耸入云的巨大山峰上,有一个宽约40米、高60余米,深达数百米的透空圆洞,远远望去,犹如一轮明月悬挂在天边,故得名为“石月亮”,据说在世界范围内均属仅此一例的自然奇观。“听命湖”在高黎贡山风雪垭口附近,海拔3500多米,湖水深邃莫测、清澈透明、凛冽如冰,四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听命湖的神秘之处是人们到了湖边只能轻声细语,如果大声呼叫,顷刻间就会风雨交加,因而被称为“听命湖”,意思是“会听从人的命令刮风下雨的湖”。据研究,这是因为湖区上空弥漫着饱和水分的浓雾,遇到声波震动,就会凝结成雨雪飘洒而下。
相形之下,由于民族众多,怒江大峡谷沿岸地区的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在异彩纷呈的传统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恋文化、节庆文化、乐舞文化、丧葬文化中,尤以“溜索飞渡”和傈僳族“刀杆节”及“四声部合唱”知名度最高。
“溜索飞渡”是在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的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下,由大峡谷沿岸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创造出来的一种十分特殊的渡江方式。一般是以钢缆(最初是用藤条或缆绳)固定在峡谷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然后利用钢缆两端的相对高差,用滑轮构件挂在钢缆上,飞身溜过上百米宽的江面到达对岸。溜索飞渡时,人和骡马牛羊等牲畜悬挂在数十米高的空中急速划过,脚下是奔腾怒吼的滔滔江水,令人惊心动魄不寒而栗。
“刀杆节”起源于泸水县一带,是怒江傈僳族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庆之一,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举行。届时,人们把磨得飞快的36把钢刀,刃口向上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杆上,组成一架“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脚踏刀刃攀上刀杆的顶端,并在杆上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
“四声部合唱”是傈僳族本土音乐与外来基督教宗教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来的一大民族文化奇葩,流行于怒江大峡谷深处的泸水县百花岭一带。“四声部合唱”以无伴奏、原汁原味和男女老少多声部合唱为特色,演唱的多为《欢乐颂》、《友谊天长地久》、 《平安夜》等世界名曲。1999年以来,怒江州傈僳族农民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团曾多次前往国内外参赛和演出,由此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被国际音乐界誉为“天籁之音”和“赤脚走进艺术殿堂的人们”。
除此之外,怒江大峡谷沿岸的旅游资源,还有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完美结合的丙中洛乡。丙中洛位于怒江大峡谷上段“怒江第一湾”和“东方大峡谷”地带,境内6000多人口分属藏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分别信仰藏传佛教、基督教和各种不同的原始宗教。自古以来,多种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群众,共同生息繁衍在这块与世隔绝的神秘土地上,成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典范,被称为现代版的“世外桃源”。
按照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怒江大峡谷属“滇西北旅游圈”。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扶持和附近大理、丽江、迪庆(香格里拉)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拉动下,怒江大峡谷尽管地理位置边远、道路交通不便,但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目前已开发出来的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主要有“怒江大峡谷旅游走廊”、高黎贡山片马旅游区、石月亮风景名胜区、丙中洛生态旅游区、怒江第一湾、滴水河阴阳瀑布、月亮大瀑布、藏传佛教普化寺、基督教白汉洛教堂,傈僳族四声部合唱和“刀杆节”、“阔时节”、“澡堂会”,怒族“仙女节”、独龙族“卡雀哇”节,以及“风之桥—溜索飞渡”等。据《云南统计年鉴》公布,2008年怒江大峡谷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20.9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36亿人民币(约合1.08亿美元)。[3]
经过在大峡谷中日夜奔腾流淌之后,大约以泸水县南部上江乡一带为节点,怒江继续呈南北走向进入滇西南中游地段,并最终流入缅甸境内的掸邦高原。在这一约300多公里的流程内,尽管依然是两岸群山连绵、江中水流湍急、险滩不断,但随着地势逐渐趋缓、海拔和纬度逐级下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上过渡为亚热带山地丘陵地貌类型,尤其是到了中缅边境附近地区,又进一步演化为较典型的河谷湿热地带。与此同时,在水系和流域上,分别与东、西两个方向相隔不远的澜沧江—湄公河和伊洛瓦底江犬牙交错相互穿插。
怒江在中游地区主要流经保山市隆阳区、龙陵县、施甸县,临沧市永德县、镇康县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潞西市。而从更广泛意义上讲,还可包括保山市西部的腾冲县和德宏州辖下的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县市。人口和民族北部地区多为汉族,南部一带以少数民族为主,其中仅世居民族就有傣、景颇、傈僳、白、彝、德昂、阿昌、回、布朗、拉祜、佤、苗、汉等近20个民族,合计达300多万人,因而民族文化也更加斑斓多彩。
作为中国西南内陆地区通往东南亚、南亚等印度洋沿岸国家的交通枢纽地带,早在遥远的古代,怒江中游今保山、德宏一带便已成为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孔道。延至近现代,又于“二战”期间相继开通了著名的滇缅、滇印两大国际公路。再到近年来,随着国家和云南省“国际大通道”和对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战略的组织实施,现已开通了从昆明经大理抵达保山、龙陵的高速公路,并正在进行由龙陵经潞西到瑞丽,以及从保山至腾冲高速公路的改扩建。与此同时,还建成了保山、芒市(潞西)、腾冲3个航空港,初步构建起了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的雏形。
怒江中游地区包括自然与人文两大类型在内的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堪称五彩缤纷、百花齐放。较著名的主要有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段地带,保山隆阳区境内怒江激流上的双虹铁索古桥、太保山武侯祠和玉佛寺,腾冲火山群、“热海”温泉、北海湿地、和顺古镇,潞西勐巴娜西园、“塔包树”和“树包塔”奇观,瑞丽姐勒大金塔,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以及怒江、大盈江、龙川江、瑞丽江沿岸的绚丽风光等等。其中,双虹铁索桥始建于东汉时期,为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关津要冲;太保山武侯祠为中国四大武侯祠之一,玉佛寺供奉有释迦摩尼佛祖等大小玉雕佛像1000多尊;腾冲火山群有休眠火山97座,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誉;“热海”景区气泉、热泉遍布山谷之间,最为壮观的是可以直接煮熟鸡蛋的“大滚锅”;和顺则名列“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首,已有600多年悠久历史和十分厚重文化积淀;瑞丽南传佛教姐勒大金塔巍峨挺拔,傣语称“广姆贺卯”,意为“瑞丽坝子第一塔”;陇川阿昌刀又名“户撒刀”,历来以“吹毛透风、削铁如泥”闻名于世……
除此之外,怒江中游一带的旅游资源,还有以下三点值得特别一提:
其一是滇缅抗战遗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并于1942年春夏之交攻占缅甸并侵入怒江中游地区。为此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数十万远征军隔怒江天险与日军对峙,到1944年5月发起全面反攻,经过无数次激战于1945年初把日本侵略者赶出滇西边境。滇缅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战争中遗留下来的“抗战功勋”惠通桥、龙陵县“松山大战”遗址,以及埋葬着数千位中国远征军和英美盟军将士遗骨的腾冲县城“国殇墓园”,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海内外拥有极高的知名度。
其二是跨国边境旅游。怒江中游地区位于中缅边界中段地区,分布着瑞丽、畹町、腾冲、章凤、南伞等一系列的边境口岸,并有贯通境内外的国际通道相连接,为开展跨国观赏异国风光、体验异域风情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其三是举世闻名的玉石文化。借助中缅边界境外缅甸勐拱等地丰富的玉矿资源,怒江中游地区的瑞丽、腾冲、潞西等中心城镇,在历史上就已成为翡翠(硬玉)的加工和集散地,以后随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翡翠珠宝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并在全国范围内占有突出地位。近年来又陆续开发出了树化玉(硅化木)、黄龙玉等新品种,构成特色鲜明的系列玉石文化资源和旅游商品加工产业。
怒江中游地区属云南旅游总体布局中的“滇西南旅游圈”,具有旅游资源富集、交通和旅游接待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旅游开发程度相对较高的特点。目前开发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主要有腾冲县的火山、热海、北海湿地、和顺古镇及国殇墓园等五大旅游景区,隆阳区的太保山公园,德宏州的民族传统节庆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旅游商品翡翠、树化玉、黄龙玉和“阿昌刀”,潞西市的勐巴娜西园,瑞丽市的姐勒大金塔等。
据《云南统计年鉴》的公布数据,2008年保山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5.94万人,其中海外游客6.94万人,旅游总收入20.63亿元;同年德宏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61.97万人,其中海外游客7.03万人,旅游总收入34.04亿;合计两州市2008年共接待国际国内游客867.91万人,其中海外游客13.97万人,旅游总收入54.67亿元人民币(约合8.04亿美元)。[3]另据统计,2008年保山、德宏两州市共接待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108.47万人,其中德宏州100.9万人,高居云南全省沿边各州市榜首。[3]
综上所述,怒江—萨尔温江中国境内段沿岸地区,不仅拥有十分丰富并各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而且都已得到程度不一的开发,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一系列需要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而作为流经中、缅、泰三国的国际河流,加强与中下游地区缅、泰两国的国际合作,共同打造“怒江—萨尔温江国际旅游圈”,对于整合资源、互利互惠,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
就整体情况而言,在怒江—萨尔温江上中游沿岸地区,无论是青藏高原腹地的怒江源头一带,还是滇西北怒江大峡谷沿岸和滇西南怒江中游地区,都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其中,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怒江源头一带以雪山、冰川、湖泊、草甸组成的雪域高原壮丽景观为特色;怒江大峡谷沿岸以“雄”、 “奇”、 “险”、“峻”著称于世;中游地区则以火山、温泉和绚丽多彩的亚热带风光见长。人文旅游资源也同样如此,仅以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而论,怒江源头一带呈现出较为单一淳朴的高原游牧文化和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特色,怒江大峡谷沿岸则体现为多元民族文化与基督教、藏传佛教、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和谐共处、相互交融;再到怒江中游地区,更是众多民族杂居共处、斑斓多彩的民族文化交辉相映。至于历史文化,源头地区有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崛起前的象雄王国古都遗址;怒江大峡谷则多限于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中游地区的古迹文物,则上至将近2000年前始建的双虹古铁索桥,下到“二战”时滇缅抗战的遗址遗物随处可见。
按照旅游学的的基本理论,自然人文景观与旅游者熟悉的生活工作环境之间差异越大,所产生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也就越大,由此就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根据这一原理,三大区域旅游资源的不同特色和差异,正好就是怒江—萨尔温江上中游沿岸地带的优势与魅力所在。
(二)旅游产业开发的总体评价
怒江—萨尔温江上中游沿岸地区的旅游产业,总的说来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并从中产生出了较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但同时又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各种原因与表现形式不同的具体问题。
其中,怒江源头一带依托青藏、川藏两大干线公路枢纽的优势区位,并借助青藏铁路通车的契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较好发展,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然而受到高原缺氧等特殊问题尤其是一年之中大半部分时间冰雪封冻的影响,对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形成较大的气候制约。
怒江大峡谷沿岸地区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旅游资源多具有稀缺性甚是是唯一性的特征,因而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较好的开发前景。目前的问题主要是严重受制于道路交通“瓶颈”,特别是大峡谷深处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丙中洛等上段地区,由于交通不便、道路险阻、通达性差,加之景区景点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未能及时跟上,造成了游客进入困难,时间、精力和费用支出较大等诸多问题,由此直接影响到了游客流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
怒江中游地区资源丰富品质较高,再加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好,旅游开发的程度相对较高,因而游客流量和经济社会效益均若干倍于源头一带和大峡谷沿岸地区。不足的是在产业的空间布局上明显呈现出腾冲、瑞丽、潞西等西岸一带“热”,施甸、永德、镇康等东岸地区“冷”,甚至还存在大量“死角”地带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此同时,客源结构上国内游客多,国际游客少,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而从怒江—萨尔温江上中游沿岸地带的整体情况看,在从怒江源头一带到大峡谷之间,还有长达600~700公里的线段基本处于“藏在深闺中人未识”的自然状态,亟待各有关方面予以关注和考虑。
(三)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针对上述旅游开发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本文谨提出以下几点思路和建议。
首先是就怒江源头地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而言,一方面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重点扶持藏族地区加快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强区内景区景点、道路交通和宾馆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注意培养一支较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为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是大胆创新产业发展思路,例如对于冬季冰雪封冻游客骤减的问题,可以考虑学习和借鉴东北哈尔滨、亚布力等地开发“冰雪旅游”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溜冰滑雪和具有浓郁藏族文化特色的冰灯雪雕等冰雪旅游项目,变“淡季”为“旺季”,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是进一步强化怒江大峡谷沿岸地区的旅游开发力度,重点是加快大峡谷上段自贡山县城翻越怒山山脉通往迪庆州德钦县城近100公里的州际公路建设进度,[4]形成连接怒江大峡谷与迪庆香格里拉两大旅游片区的交通环线,使怒江大峡谷逐步走出封闭状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和景区景点的建设。如有可能,还应借助国家投资改扩建六库至片马口岸国际通道和贡山县城至独龙江边防公路的机遇,与缅甸政府合作开辟沿高黎贡山西麓地势平缓地带,连接片马与独龙江的外部旅游交通环线,将大峡谷旅游延伸到境外缅方一侧边境地区。
其三是在怒江中游地区,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框架,着手构建中、缅、泰三国合作的“怒江—萨尔温江中游国际旅游圈”。具体的思路是:南北纵向上可采取现有公路改扩建与新修相结合的办法,沿萨尔温江河谷地带打通由德宏取道缅甸掸邦高原抵达泰国北部清迈和夜丰颂两府的国际通道,同时探讨在萨尔温江上开辟国际客货运输航道的可行性,使怒江—萨尔温江成为继“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水道”和昆曼国际公路之后的又一条新的国际大通道;东西横向上则可以怒江—萨尔温江沿线的国际通道作为中轴线,进一步畅通东连澜沧江—湄公河,西接伊洛瓦底江的陆路交通。由此构成纵横交织,连接中、缅、泰三国和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三江”为一体的区域国际合作水陆交通网络,为构建“怒江—萨尔温江中游国际旅游圈”提供有力的支撑。
构建中、缅、泰三国合作“怒江—萨尔温江中游国际旅游圈”,一方面可以促使滇西南与泰国北部两大旅游热点地区实现资源整合和客源市场共享,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拉动缅甸掸邦高原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区域国际一体化开发和共同繁荣进步的理想目标。除此之外,基于掸邦高原在世界毒品问题中的特殊地位,“怒江—萨尔温江中游国际旅游圈”的构建,还具有推动毒品替代发展,逐渐消除毒品危害的重要功能,为此不难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1]西藏旅游人数和收入“十二五”翻一番[EB/OL].中国民族宗教网,2011-01-31.
[2]2010年云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户网.怒江州统计局,2011-07-05.
[3]云南统计年鉴(2009)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怒江州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EB/OL].云南省公路局网站,200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