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研究--关于"广州模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2011-12-08 07:59何一鸣
城市观察 2011年2期
关键词:交易成本竞争力广州

◎ 何一鸣

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研究
--关于"广州模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何一鸣

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广州的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交易成本与城市经济绩效关系问题提出全新的解释,进而总结出"广州模式"的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维度与特征.本文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交易成本的视角看,广州的城市竞争力居于广东各大城市的"第一集团",属于"较强"水平,为广东之首乃名副其实.

交易成本 经济绩效 中心城市 城市竞争力 广州模式

一、引言:背景简介与问题提出

广州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部,其东边是东莞、深圳,西边是佛山、中山和珠海,濒临南海,毗邻香港、澳门,是华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①而且,广州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全国著名的商埠,它拥有2000多年的开放贸易历史②,乃整个华南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交通中心.③此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州和全国各地一样,经历了"体制内"国有企业改革、"体制外"多种经营形式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广州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完善."十五"期间,广州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5115.75亿元,约占全省的1/4,综合实力在全国十大城市中位居第三,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户籍人口口径),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④到了2010年,广州GDP已超1万亿元,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GDP过万亿元的城市,也是中国首个GDP过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广州作为华南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巩固.⑤第16届亚运会的举办让广州作为我国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作为"中国第三城"的广州已成为中国副省级城市GDP总量的"龙头城市".因此,中央批准了广州成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可见,现代的广州商业网点多、行业齐全、辐射面广、信息灵、流通渠道通顺.全市拥有商业网点10万多个,为全国十大城市之冠.大型购物商场、大型货仓式批发零售自选商场、灯光夜市、集贸市场等构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网络.广州还是华南地区的金融和信息中心,对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科技产业有明显的比较优势.⑥广州这种独特的历史与现代的结合衍生出交易成本较低的制度环境.

诚然,在总结广州改革发展成功经验的时候,学术界一直将之归因于中央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灵活措施以及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甚至资源环境因素(丁焕峰、李佩仪,2010),而对广州超常规发展背后的交易成本因素和制度逻辑却缺乏足够的关注.那么,作为一种经济学学术研究,我们应该怎样通过一个统一的交易费用理论框架把影响广州中心城市竞争力的因素综合起来并进行实证检验?此乃本文的主要任务.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在国企改革、引进外资和民营企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和实施时间上"得先风之气"的,首先是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经济特区.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城市,和其他内地省会城市一样面临"体制内"问题的约束,如经济资源过度集中于中央管制的投资体制、财政体制、价格体制和外贸管理体制;国有集体经济占主导的经济结构,是广州经济发展的阻力.如果说,广东在全国具有区位优势和改革先行优势,那么,在广东的广州,和省内经济特区比较却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因此,仅仅以"政策"和"区位"作为广州城市竞争力或"广州模式"的解释变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用资本、劳动和技术这个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也是不够的,本文试图从新制度主义范式中的交易成本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反向动力机制这一理论视角,来重新思考"广州模式"背后的交易费用逻辑.

为此,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一个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框架;然后,笔者就广州的交易成本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经济解释和实证分析,进而总结出"广州模式"的城市竞争力维度与特征.

二、关于广州模式与城市竞争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广州市,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孕育着理论,研究者们对广州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理论总结.例如,许伟光、丘挺(1988)较早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企业、外贸、金融、物价、财税、计划、投资等制度及政府职能及管理等方面对广州模式作了初步论述.而当广州市被视为华南的经济中心后,左正(2003)论述了广州在发展中与周边城市的竞争关系及其绩效情况.

事实上,学者们分别从贸易模式、增长模式、技术模式和产业模式等维度考察广州的城市竞争力发展情况.具体地:

首先,对外贸易的开放是广州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特点,而其中的外贸体制改革无疑是一个制度性基础.但董黎明、林钦(1996)发现广州外贸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利用外资质量不高、服务贸易发展缓慢的问题,对此,他们提出外经贸体制模式转变的路径.黄建华(1998)进一步认为外经贸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外经贸企业的改革,即在外经贸企业体制改革中,应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和企业的权利与责任.另外,应改革外经贸行业行政管理体制,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同时,冯梅(1998)认为广州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就是能够针对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较早地形成了外贸公司、工贸公司、"三资"企业等构成的多元体系.也有学者认为广州应创建以消费为导向的外向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李克华,1998).我国加入WTO之后,罗开垠、罗文文(2000)分析了广州外贸模式的运行风险,建议对不同的进出口企业实行不同的出口退税率,鼓励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减少外贸企业的政策性收入,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创造经营性收入.谭作平、陈光潮(2002)也认为,为了应对加入WTO之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广州应该通过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以促进外经贸的发展.左连村(2004)从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广州外向型经济的影响,认为改革模式总体来看利大于弊,宏观和长远的看存在明显的积极意义,有利于促进外贸企业深化改革,促进进出口贸易的结构优化.

接着,在广州模式中,技术进步到底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有学者通过研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杨建成(1998)认为技术进步是实现广州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而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主体,只有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技术进步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为此要取消制约企业技术进步的不合理因素(杨传新, 1999).杨再高(2000)认为知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将成为广州经济增长最为关键的源泉.姜巍(2004)通过宏观经济数据对经济增长中诸要素贡献度进行了测算,发现技术进步促进了广州外向型经济的增长.但是广州市的高科技人才主要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其劳动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广州市今后应该加快科学技术进步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注意人才结构的调整,以利于经济增长(马小明、李和昌,2003).

再次,若从广州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模式出发,当地区的产业结构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型时,经济增长率就会上升(王珺,1996).刘永清(1995)通过模糊分级聚类分析方法发现广州的优先发展产业是电力能源业,主导产业是石油加工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及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劳炯基(1996)和章家恩(2002)强调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农业应从比较成本-利益出发,逐步降低农业的比重,腾出大都市可贵的土地资源发展第二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张乐育(1997)发现广州的第二、三产业比重由相差较大到逐步缩小,两次产业比重逐步趋向接近.魏作磊、胡霞(2001)认为广州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金融保险、工商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但有学者认为广州应将长期产业战略定位于第二产业,特别是技术和资本相对密集的工业,它是广州市今后经济大发展的希望(阎小培,1998;陈浮、刘伟,1998).谢守红(2001)分析了广州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确定了广州21世纪初的支柱产业为信息产业、商业贸易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及其设备制造业、建筑与房地产业.姚一雯(2003)认为广州通过合资、合作、合并、兼并等形式,增强服务企业的实力,将新兴的知识、技术糅合进入传统产业,将各种服务结合起来,提高传统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率,创造出适应人们消费发展的新产品和新服务.陈恩、刘青(2007)的实证分析结论是:2000年以后, FDI对广州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广州的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就广州城市竞争力研究而言,倪鹏飞(2002)的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是城市竞争力最重要的构成或影响力量,技术性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越来越至关重要,在24个样本城市的得分中,广州得分仅次于上海和深圳.任兆璋、范闽(2005)在此基础上,首先界定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建立城市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广州等10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进行动态分析.其实证分析表明,广州经历80年代的飞跃后,90年代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1990年到2001年的竞争力排名稳居前四,而且其经济竞争力的总体走向是逐年增强,经济竞争力得分最低曾为 78 分,到90年代后期逐渐增至83~84分,排名从第4升至第3,且与第2位的差距仅在小数点后.这表明在其他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广州的经济竞争力提升速度更是超过所有城市的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从既有的文献研究成果来看,除了倪鹏飞、任兆璋和范闽对广州城市竞争力进行规范的实证分析以外,学术界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本土的以往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维度考察广州的城市竞争力发展情况,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范式.更重要的是,他们忽视了交易成本对广州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在第三节首先建立一个基于交易成本研究视角的城市竞争力理论范式,探讨交易成本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机理与内在逻辑;然后,在第四节收集经验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对理论假说进行严格的实证检验;最后,得到全文的结论与启示.

三、理论范式:交易成本对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机理与内在逻辑

(一)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

从竞争力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来看,竞争力可以分为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但它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倪鹏飞,2002).而本文提出的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就是介于区域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之间的概念,它是指一个区域内的某个城市通过在区域市场上与区域内的其他城市进行比较、选择和替代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效率.

诚然,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是通过区域市场竞争所表现出来的,所以区域市场的规模性、外部性和关联性决定了其特征和内涵,具体表现在:第一,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市场的竞争主体和领导者,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变动趋势的主导力量,从而决定了区域市场的扩展规模和分工空间;第二,周边的城市带是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主要对象,是中心城市增长极的知识、技术和人才对周边城市的外部溢出效应,从而影响了中心城市资源流动的范围和路径;第三,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的城市带之间是通过物流、交通、运输、通信和网络等媒介进行沟通和联系.因此,这些用于发生城市间关联性的资源耗费即交易成本.

(二)交易成本的理论框架

交易成本是经济系统运行的成本(Arrow, 1969),这是"广义交易成本"的概念.这意味着交易成本是制度运行的耗费,它是协调人们在分工时发生的利益冲突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交易成本有多种类型,而在操作上我们往往很难把不同的类别分开.例如一个在两个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入口收费的雇员,既收费又保护高速公路的使用权(不交费的不能进入),收费是交易,保护是协助交易,但不进行交易这保护成本还是要支出的,而且这种不区分的处理方法并不妨碍导出可检验的假说(Williamson,1985).因此,这分不开的困难就不成为问题了.换言之,交易成本可以被界定为鲁宾逊的一人世界中不可能出现的所有成本.其本质乃"制度成本",即除了那些与物质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要素投入价值以外的全社会所有可以想象的其他成本都属于该概念范畴(何一鸣、罗必良,2010).

按照这样的概念界定,在原则上来说,交易成本可以采用基数进行量度,即间接地以基数测算交易成本与经济绩效的比率.经济绩效的提高来自于地区或部门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专业化产业结构和不断深化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从而形成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发挥进一步扩展市场范围和产业规模,从而带动经济绩效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专业化促使人们积累了大量在某领域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进而形成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投资.这种资产的专用性使这些专业人士锁定在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单一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剩余.为满足个人偏好的多样性需求,他们需要把这些生产剩余与他人进行交易以获取其他要素.这样,分工越发达,专用性就越强,交易的频率和交易的规模就不断上升,因此交易费用也在提高.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如果从专业化收益和交易成本进行比较计算的话,它一定是这种专业化所形成的垄断租金能够弥补各种因为分工细化所造成的巨额交易成本,并且还剩下一定的资源给大家分享.这样的剩余资源越多,就表明这个城市的人们所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就越高,就会使有越来越多的原来属于该城市周边的城市带内的产品、资源、要素、服务、信息和人才集聚到该城市内.这就是区域中心城市的竞争力的型构和表现.

(三)交易成本与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之间的一般逻辑

如果把社会经济资源被限制自由流动所导致的低效率跟资源能够较为自由地流动所引起的高效率相比,前者的运行状态便表现为效率损失.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它是社会经济资源被人为控制在低效率运行状态而不能在高效率状态下运行或不得不放弃在高效率状态下实现优化配置的机会所产生的代价.因此,本文把这种因资源被人为扭曲配置而导致的低效率运行所产生的成本即低效率制度结构(资源配置安排)的运行成本,看作广义的交易成本.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科斯(Coase, 1960)第一定理可以知道,当交易成本为零时,资源会自由流动到对其评价最高的地方,从而实现最优配置.但科斯(Coase,1960)第二定理同时告诉我们,当交易成本大于零时,资源的流动就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最佳使用,资源配置可能出现扭曲,导致效率低下.如果用经济绩效大小正向表示生产效率的高低,交易成本的大小反向表示交易效率的高低,那么,中心城市的经济效率就是生产效率与交易效率之和,它就最终表现为区域市场的竞争力状态.

按此逻辑,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应该是一个可观察的概念,它是指在要素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在实际存在的区域城市集群中能提供最大社会产出的那个城市所具备的竞争力.换言之,若两个城市提供的社会总产出量相等,则交易成本最小的城市的竞争力最高.但各个城市的绩效与交易成本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可以用专业化收益(即经济绩效)与交易成本之差来衡量区域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具体地,如果这个差额越大,就说明这个城市的社会剩余财富越多,竞争力就越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经济绩效可以用地方GDP的大小来表示,因为它是指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所有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所以可以反映中心城市的经济价值.

四、基于交易成本的广州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借鉴Wallis和North(1986)的做法,将国民经济部门区分为转换部门(Transforming Sector)和交易部门(Transaction Sector),把城市的交易成本换算为那些专门为经济主体提供交易服务的部门所产生的价值增量.其数量应该等于全部交易部门在一个时期内所消耗的社会资源,即交易部门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价值表现形式就是交易部门的增加值.

在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践中,将国民经济具体地分为16个行业: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探业和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科学技术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中的邮电通讯业部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中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部分、金融及保险业全部、房地产业全部、社会服务业中的信息咨询服务业部分属于以营利为目的的提供商业性服务的交易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则属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提供公共产品的交易部门(金玉国、张伟,2005).这样,结合广东本地的具体情况和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的城市交易成本计算公式为:TC=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加值+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事业增加值.这样,城市竞争力(P)=经济绩效(GDP)-交易费用(TC).

图1 交易成本下广东城市竞争力排名的聚类分析树型图

最后,本文采用的2009年横截面数据资料来自广东省统计局编的《广东统计年鉴2010》.

(二)基于交易成本的城市竞争力聚类分析实证结果

为了进一步得到广州在广东区域市场内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本文借助聚类分析法(Method of Cluster Analysis)根据上述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将最相似的样本城市结合在一起,以逐次聚合的方式把广东的21个城市分为强、中、弱三大类别,然后在广州所在的大类别中比较其城市竞争力排名的情况.

首先,通过统计软件SPSS11.5可以得到基于类内平均锁链法(Within-Groups Linkage)的欧氏距离平方矩阵(Proximity Matrix of 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进而得到层次聚类分析的凝聚状态表(Agglomeration Schedule).接着,通过卡方测量(Chi-Square Measure)得到2009年基于交易成本的广东各城市竞争力聚类分层结果.为具体得出广州在广东的各城市竞争力中的具体排名,利用SPSS再将各样本城市之间的距离重新转换到0~25之间的树型图上,具体参见图1:

最后,从图1可知,佛山、中山和东莞的城市竞争力属于"一般"水平的"第二集体";其他属于第三集团;广州和深圳的城市竞争力居于广东各大城市的"第一集团",属于"较强"水平,为广东之首.因此,从交易成本的视角看,广州乃名副其实的广东区域中心城市.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广州的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交易成本与城市经济绩效关系问题提出全新的解释,进而总结出"广州模式"的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维度与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交易成本的视角看,广州的城市竞争力居于广东各大城市的"第一集团",属于"较强"水平,为广东之首乃名副其实.

图2 交易成本下的广州模式的逻辑框架简图

此外,在上述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交易成本与城市经济绩效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富有启发性的认识,即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的广州城市竞争力模式可简单归纳为"一个原点,两条主线",具体通过图2表述:

第一,广州的城市竞争力是由地区的生产和交易效率决定的,这是广州模式的中心.

第二,从广州制度变迁这条主线可以得到,地方政府因拥有信息优势而大幅节约产权界定及实施的测量成本,并在政治绩效与制度收益相一致的条件下有效节约交易成本.交易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相应的制度成本的大小.制度安排是由地方政府主导正式制度创新与民间网络驱动非正式制度演化之间从非合作博弈过渡到合作博弈达成的制度匹配,当广州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达成一定的共识,创造出一个有利于交换的制度集合,便能够大大节约交易成本,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经济开放与结构发展是本研究的另一条逻辑主线.广州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城市经济特有的集聚效应和省会中心城市普遍具备的辐射效应.但是,上述比较优势的发挥需要有一个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作支撑.经济开放意味着广州本土的市场对外开放,让产品实现自由流动.要素的产权完整地赋予了经济主体之后,那些具有不同需求和信息的个人或经济组织便有动力将其所有的某个产品投入到它们能发现的最有价值的用途上去,生产要素因而才能够流向对其评价最高的主体手中而实现优化配置.

注释:

①广州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它位于南岭以南,具有河港、海港兼备的天然优势.从古代起,郡治、州治、府治、道治、路治和省治均设于此.此外,广州有着繁盛的海上贸易,自古至今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由此带动了商业的发展与繁荣,成为广货的集散中心,保持着南中国繁华商埠的地位.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广州处于中国的领先地位,近现代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频繁,因此广州成为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与交通枢纽.

②广州古称"楚庭",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生活在这里的"百越之族"就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来往甚密,当地人以"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同时,古代广州曾是三朝古都,汉初时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国;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又建有"南汉国";在地理上,广州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背靠白云山,珠江穿市而过,东江、西江、北江--珠江三大支流在此汇合流入南海.广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③现在的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④ www.guangzhou.gov.cn,《2005年广州市经济发展情况》,来源: 广州市统计局.

⑤http://www.xxbei.com,《广州将成首个GDP达到万亿省会城市》,来源: 广州日报.

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转移中,广州处于先行一步的地位,为中国、广东省的改革开放探索新路子,提供新经验.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共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指出:两省实行对外经济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使地方有更多的主动权,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广东省省会的广州市,由此获得了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先行一步的良机.1984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放包括广州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特殊政策.中共广东省委于当月召开市(地)委书记会议,提出把深圳、珠海、汕头3个经济特区和海南岛,广州、湛江两个开放城市,佛山、江门两个改革试点城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切实建设好,以推动全省的经济建设.同年7月11日,省政府发出通知,决定在广州、湛江、佛山、江门4个城市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探索新路子和为面上城市体制改革提供经验. 1993年12月4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将广州列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并指出,广州地处港澳与内地两种不同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部,率先建立新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

[1] 许伟光、丘挺.广州的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M],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 左正.广州:发展中的华南经济中心[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3] 董黎明、林钦.广州外经贸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1996(5).

[4] 黄建华.大力发展外经贸加,快广州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续)--在广州迈向现代化对策研讨恳谈会上的发言[J],国际经贸探索,1998(2).

[5] 冯梅:广州对外经济贸易跨世纪思路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3).

[6] 罗开垠、罗文文.'入世'后广州外经贸面临的风险与防范的对策[J],南方经济,2000(3).

[7] 谭作平、陈光潮.广州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2).

[8] 左连村.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广州外经贸的影响[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9] 李克华.广州经济发展模式:创建以消费为导向的外向型市场经济[J],广东社会科学,1998(2).

[10] 丁焕峰、李佩仪. 广州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的关系[J],城市观察, 2010(2).

[11] 杨建成.谈谈实现广州经济的有效增长[J],探求,1998(1).

[12] 杨传新.浅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创广州经济发展新优势[J],探求,1999(2).

[13] 杨再高.创新:广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开放时代,2000(4).

[14] 马小明、李和昌.构建企业主导型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广州产业发展核心动力[J],科技进步与决策,2003(5).

[15] 姜巍.广州深圳经济增长因素实证比较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

[16] 王.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对广州经济发展战略的反思 [J],开放时代,1996(5).

[17] 刘永清、娄建中、李光金.模糊分级聚类分析与广州产业结构研究 [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6).

[18]劳炯基.广州市在珠江三角洲的作用及其产业结构调整 [J],岭南学刊,1996(4).张乐育.广州市现阶段三次产业构成演变研究 [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19] 阎小培.广州产业结构的效益与演变趋势分析 [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

[20] 魏作磊 胡霞.加快结构升级,促进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对广州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分析[J],南方经济,2001(11).

[21] 陈浮、刘伟.广州市产业结构的嬗变与战略取向研究 [J],生产力研究,1998(5)

[22] 谢守红.广州市产业结构演变与支柱产业的培育 [J],现代城市研究,2001(4).

[23] 章家恩.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探析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9)

[24] 姚一雯.广州服务企业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J],城市发展研究,2003(3).

[25] 陈恩、刘青:外商直接投资与广州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26]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27] 任兆璋、范闽:广州等十城市经济竞争力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8] 何一鸣、罗必良.交易费用经济学方法论[J],河南社会科学,2010(3):48-52.

[29] 金玉国、张伟:1991-2002年我国外在性交易费用统计测算-兼论体制转型绩效的计量 [J],中国软科学,2005(1).

[30] J.Wallis and D.c.North.Measuring the Transaction Sector in the American Economy,1870-1970. in S.L.Engerman and R.E.Crallman eds.,Long-term Factor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C],PP.95-161,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86.

[31] Arrow, Kenneth J.,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ssues Pertinent to the Choice of Market versus Non2market Allocation [C], in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P PB System. U. S.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91st Congress, 1st Session.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gting Office, 1969, pp:59-73.

[32] Coase R.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3):1-44.

[33] Williamson O.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Market and Relational Contracting [M]. New York and London: Free Press,1985.59-105.

A Competitiveness Study of Regional Central City Applying Transactional Cost Theory: An Theoretic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Guangzhou

He Yim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gives an emperical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Guangzhou and a new explanation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actional cost and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a city, defining the dimen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about Guangzhou Mode. The result of cluster analysis shows that Guangzhou is among the first tier of cities in Guangdong in terms of its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refore securing its provincial superiority.

transactional cost; economic performance; central city; city competitiveness; Guangzhou Mode

F290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产权管制放松范式"(10YJC790082)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到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11工程三期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产权管制放松研究"(2010B01) 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项目 "岭南文化与制度变迁的广东模式研究" (07D03)以及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2011年度招标课题项目"广东制度变迁研究"(2011XMB06)的资助.

何一鸣,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广东农业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博士,研究方向:新制度经济学.

(责任编辑:陈丁力)

猜你喜欢
交易成本竞争力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试论工程采购合同谈判中的交易成本
日本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