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计转型视野下的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以广西石丰村为例

2011-12-08 22:34秦红增银河欢
关键词:黑山羊生计种养

秦红增,银河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广西 南宁 530006)

乡村生计转型视野下的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以广西石丰村为例

秦红增,银河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广西 南宁 530006)

石丰村个案表明,乡村生计转型与返乡农民工再就业互为关联。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再就业类型的多样化,促进了乡村生计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乡村生计方式的良性变迁也为农民工再就业提供了资金、技术、协会等方面的支持。资金仍是制约农民工返乡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政府和社会应在这方面着力并妥善解决。

农民工;返乡再就业;乡村生计转型;资金

生计是指当地人通过不同的资源利用和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策略。[1]生计没有一种固定模式,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总是与一定的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相适应。

传统社会中,农民是指以农业为基本生计来源、以家庭经营为基本方式、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乡村居民,主要的生计方式就是种养。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创了农户和国家双赢的局面。对国家来说,粮食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社会农产品从此丰足;对农户来说,在解决了温饱的同时,很短时间内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随着中国经济制度的转轨及城市改革的推进,城市的拉力明显增强,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外出打工的“民工潮”,出现了所谓的“农民工”。“农民工”称谓是从社会阶层结构定义的,实质上受到城乡二元结构及户籍制的约束,农民工的根本身份还是农民。农民工群体经过30年的发展、流动,出现了分化,有的已经变为城市的“新市民”,有的还在城市漂泊,也有人选择了返乡再就业或创业。

与农民工城乡流动相伴的是乡村社会本身的变迁。仅就农村本身的发展来看,在科技下乡、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等干预行动的催生之下,已呈现出多元化色彩,农民们的生计方式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生产目的上,不再是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生产,而是为了满足市场交换需要的商品生产;在经营方式上,不再是家户单个经营或农户间的小范围合作,而是出现了以股份合作制、农民专业协会制等为核心的、以“公司+协会+农户+基地”为模式的现代企业化合作;不再是靠天吃饭、凭经验种地的小农生产,而是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主导下的“工业农业”或“生物农业”;在交换方式上,不再是互惠性的人性往来,而是借助商品和货币来完成,表明中国乡村生计处在转型时期。针对这一现象,目前学术界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蒋宏伟《经济作物与克服贫困的尝试》论述了海南省五指山的黎族从传统水田农耕和野生动植物狩猎采集到橡胶、龙眼、荔枝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生计的转变,及其对农民行为、土地利用和现金收入方式的影响。[2](P2~3)也有探讨民族地区的生计转型与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如秦红增、唐剑玲的《瑶族农民的生计转型调查研究——以广西大化县七百弄布努瑶为例》,还有周建新、张勇华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生计模式转型探析——以客家古村三僚文化生态旅游为例》分析了三僚村乡村生计模式转型的原因,认为三僚村个案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自身力量,积极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抓住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农村倾斜的时机,将乡村生计模式转型与新农村建设对接的理念。[3]

以上可见,将农民工返乡再就业与乡村生计转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不仅能深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乡土社会研究,还有利于返乡农民工生计问题的妥善解决。本文以广西南宁马山县古零镇石丰村为例,剖析在乡村生计转型背景之下,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类型及其支持力,以期探讨探讨返乡农民工再就业与乡村生计转型的关系,同时对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民工再就业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石丰村位于大明山脚下,距210国道6公里,是全县人均养羊最多的村之一。全村辖11个自然屯,共803户4175人,全部为壮族。其中劳动力2432人 (男1250人,女1182人)。土地总面积3.34万亩,耕地面积4426亩 (其中水田2130亩),人均耕地1.06亩。村民传统的生计方式是种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花生,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现比较多的村民承包土地发展规模种植的现象,主要种的是甘蔗、改良品种的红薯和木薯。养殖的品种主要是黑山羊和鱼。石丰村饲养山羊历史悠久,但直到2003年注册“黑山羊”商标之前黑山羊养殖幅度发展缓慢,1969—2002年全村黑山羊存栏量在500—1200只,现在全村黑山羊约有4000只。本次调查时间为2009年5月和2010年春节前夕,第一次调查是摸底调查,涉及马山县两个村,一是石丰村,二是邻近的瑶族村,对47位村民进行了访谈,其中男性36人,占76.6%,女性11人,23.4%。第二次的调查是选取典型的访谈对象进行回访,这些调查对象集中在石丰村四黄屯,其中,也有新的调查对象。访谈对象的年龄集中在18—51岁,平均年龄30岁,属青壮年。

一、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类型多样化促进乡村生计转型

关于农民工返乡再就业的类型,很多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回流劳动力返乡后仍以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家庭经营的传统行业为主,如白南生[4]、王春超等[5]。对此,有学者持不同观点,魏君英指出从事农业的人明显减少,而且返乡后从事农业的大部分是从事规模化养殖。开公司的人明显多了起来,主要是投资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而有很多人在外面赚钱后回乡做起了小生意,或跑起了运输,或在村或镇上开起了美容美发厅。[6]

调查发现,石丰村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与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致,回乡后从事种养业的人比较多,而且不再是简单的种养,自给自足,种养品种是多样的,规模也是较大的。还有部分人的生计不再是农业,四黄屯返乡农民工打工的主要工种有:开货车拉货、在矿山开铲车、在矿山点炮,这些都是有危险性或是重体力的活。相对女性而言男性的就业空间要宽阔些,白南生曾指出女性由于在体能上不及男性,而且照顾家庭的责任要比男性重,返乡后女性的劳动更多地被局限在家庭的范围内。男性在采掘业、食品加工业、建材、建筑、运输、服务行业以及公共事业等多个领域显示出一定的优势。[4](P105~106)这一点在石丰村也有体现。

1.规模种养。农民工从城市回到村里,首先想到的生计自然是和农业有关,但这又并不是简单的重操旧业,不是自给自足的种养,而是发展规模化的种养。其中发展养殖业的比种植业的要多,这与马山的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经过调查,村里规模养殖的品种主要有黑山羊、猪、鹅、鸭子、鸽子、鱼等。这里选取的是一户发展立体养殖的人家,立体养殖是一种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时、空,进一步加强水、陆相互作用及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而采取的渔、牧、农 (菜、花)的综合经营类型,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个案1:立体养殖

HMY夫妇,HMY,女,1976年生,有一7岁男孩,家里3口人,现在一家人住在娘家。2009年6月回家,在家发展立体养殖。现在自家鱼塘边上有2个鸭棚、3个猪棚,用鸭粪、猪粪可以喂鱼,再喂点青草、玉米就可以了。养殖场地距离她们家有三、四百米的距离,比较偏僻,晚上她丈夫要在那守夜。每天丈夫要喂两次鸭和猪,喂一次鱼,即用水冲鸭粪流到塘里喂鱼,也用一部分猪粪来喂鱼,剩下的粪晒干用来施肥。妻子主要负责种菜、割草等工作。

2.本地务工。除了发展现代种养业这种生计方式,一部分返乡农民工选择了本地务工,这部分人主要是中年男性,用他们的话说,在城市打工那么多年,已经不习惯种地养猪的生活,总要想点别的办法赚钱。村里本地务工的主要工种有:开货车拉货、在矿山开铲车、在矿山点炮。这些都是有危险性或是重体力的活,干这些活的都是男性。也有的男性一边帮别人打工,一边在家帮忙种养。

个案2:在家附近帮人开车

HNX,男,33岁,壮族,初二文化程度,已婚,有两个儿子,大儿子9岁,小儿子3岁。妻子是湖北人,现仍在深圳打工,不愿意干农活。HNX于2008年12月份回家,花6万块买了一辆小四轮拉货,2009年4月已拿到农机车驾照,目前就等着出车拉货。2010年春节前,他正在学车,计划考B类驾照。他说有驾照要方便很多,在家帮人拉货,一天得几十块钱。但是车子太小了,只能拉4、5吨,太重了又不好开,村里自己有车的人家很多,竞争激烈。有时候路上车坏了到半夜3、4点才到家,太累了,不想做拉货的工作了。

HNX家里虽有10亩田地,但是只种了8分,而且是其母亲在种,只是够一家人吃的。他说自己比较懒,不想再种田,做老板也做不了,只能是帮人打工。返乡后不论是在家发展种养或是帮人打工,亦或是在家附近开店都属于积极就业,这部分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0%左右。从年龄上看,集中在一定的阶段,一般是30至40岁,这个年龄段一般是已婚,并且是上有小下有老,身上背负着照顾家庭和养育子女的重任。从经验上看,农民工思想较为成熟,外出经历也较为丰富,从事过很多种职业。从技术上看,自身通过某种途径获得了技术,能够省去一笔学习成本。从资金积累上看,经过多年外出打工,积累了一定的创业资金,或者有自己融资的渠道。从社会网络上看,有创业观念的农民工在其打工的过程中,都会制造一张有利于往后生活的社会网。

3.经商。部分返乡农民工在外打工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拥有一些资金,开拓了新的人际关系网络,返乡后他们选择开店,一般也从事与他们在打工地学到的技术密切相关的行业。

个案3:原来在村里开网吧,后到武鸣县开灯饰店

HHY,男,已婚,33岁,有两个孩子。原在村里跟人合伙开一个网吧,还承包村里的自来水管安装工程。网吧有七台电脑,五台新买的,另外两台两个合伙人一人一台旧的,新的花了一万多,估计一个月能赚几百块左右。但是这只是暂时之策,谈到以后的计划时,他计划以后到武鸣开灯饰店,预计租金为一千左右,相比马山的二、三千租金,还是比较划算的。因为自己出去外面这么多年,学到了有关灯饰制作的技术,以及流程,还有也结识了不少人脉,对于自己回家创业很有帮助。已经在武鸣考察过了,买配件再请人装,能省很多。2010年春节前,HHY在村里的网吧已经关门不做了,到武鸣开了一家灯饰店,生意特别好,很成功。

HHY能够在村里开网吧、在武鸣开灯饰店都是需要投入不少资本的,他之所以能开网吧是因为曾经在珠海学过网络技术,后来开灯饰店技术也得益于多年打工的学习。从1993年开始在灯具厂工作,从底层工作开始做起,到6年后当主管,再到后来当厂长的过程,HHY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为他现在开灯饰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乡村生计转型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形成新的支持力

农民工在外打工期间,乡村自身也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发生着变化。在石丰村,2004年成立了黑山羊协会,2010年初成立黑山羊专业合作社。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兽医站加强了对畜牧的防治工作,政府针对返乡农民工设立了创业就业基金。乡村生计方式的良性变迁所产生的资金、技术、政策、协会等等支持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顺利进行,当然,返乡农民工再就业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1.资金支持。在城市打工多年的农民工随着眼界的开阔、资金的积累、经验的增长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有不少农民工对未来的就业都有一个美好的想法。我们访谈的对象有21.3%的人希望以后能到外面开店,但是都没有能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为什么呢?对于就业遇到的困难,23人提到了资金困难,占48.9%;5人提到文化水平低,占10.6%;4人提到缺乏技术,占8.5%;6人提到家人需要照顾12.8%。有近百分之五十的调查对象切实提到了资金问题。有的农民工认为资金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所以干脆就选择去打工,不去创业,对于打工而言,不存在什么资金问题。

农民工想创业但缺乏资金,早有学者在调查时注意到这个问题。据一项外出打工返乡农民现状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88%的人认为回乡办企业最缺的是资金。在投入办企业的资金来源总额中,自有资金占52%,向私人借款占18%,银行贷款占28%,政府资金占2%。政府和银行支持的资金总计不足三分之一。[7]通过我们调查发现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所运用的资金,基本上都是自己在打工过程中所积累的资金。但是这部分资金是非常有限的,打工所积累的资金大部分都投入到建新房中去了,再加上在城市打工时开销比在农村要多得多,而且不少人每个月还得给家里寄生活费,所剩的资金就更少了。所以只得向亲戚、熟人借钱。

有不少被访者曾经去了解过针对返乡农民工小额信贷的情况,但他们都没有贷到款,谈到原因有:“银行的人说我们不符合返乡农民工的条件,只有那些没有土地的非农户口才能放贷;合伙人不好找;没有担保人;银行说贷款已经发放完,没有了。”

个案4:利用打工积蓄,回乡再就业赚钱后又投入新资金

HJR,男,78年生,已婚,有一子一女,现在家里养鸽子,养猪。2009年4月花2万多买了30头瘦肉型猪,借亲戚的场地,7、8月份把猪卖了,得了三万多。

卖了30头猪有一点钱,再加上自己积蓄,花了5.2万买了一辆小四轮,包括上牌一共花了6万块。考了B类驾照,花了3、4千。姐夫的朋友说2008年都安拉甘蔗的车少,但是09年他就去那里时拉甘蔗的车多了,赚不了多少钱。开车收入是按路程计算的,一般近的30、40公里,100-200元一车,远的300-400一车,一车10-11吨甘蔗,一般一天能拉一车。

个案5:向亲戚借钱发展养殖,跟村里人赊账买猪仔

HMY,女,1976年生,已婚,有一7岁男孩,家里3口人,现在一家人住在娘家。2009年8月份回家。向在广电局工作的哥哥借了2、3万块钱发展立体养殖。在自家的场地和鱼塘养有猪、鸭子和鱼。

买猪仔的时候是赊账的,卖了猪仔后才有钱还给别人。猪仔是跟村里人买的,当时买猪仔是6块钱一斤,现在已经降到4块多了。觉得现在猪仔的价钱便宜,想再养一批,卖了之后想投入1万多块钱扩建养殖场,把原来的猪棚拆除,重建一个两层的场地。养猪要自己养母猪产猪仔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才划算,听去海南打工的老乡说海南猪品种好,自己也打算以后养这种品种。扩建养殖场和扩大养殖数量是计划之中的事情,不管得不得到政府补贴或扶持都要做的。

个案6:想开店缺乏创业资金

HNX,男,33岁,初二文化程度,已婚,有两个儿子。想过在广东或者武鸣等地开个快餐店,需要投资10万元左右,但是认为开店会很辛苦,资金也不足,知道的贷款政策是一个户头能贷款1至2万元左右,三个户头一起可以贷10万元,但是必须找搭档,而且还不起钱的话搭档要承担连带责任,所以找人合伙不好找,贷得的资金也太少根本不够用。

2.技术支持。很多农民工在外出时出于从业需要,学习、掌握了某项技能,由于学到的技能性质的不同,有些对农民工返乡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一定有影响,但有些技术与返乡者在输入地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上文中提到的HHY,他打工时学习的灯饰制作技术对其开灯饰店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还有一部分农民工时对于某些技术产生兴趣,或是感觉到掌握某项技术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帮助,从而选择了返乡前或返乡后开始学习。如上文中提到的HQL,她就利用打工的业余时间自学了串珠技术,返乡后选择到南宁去开经营串珠艺术品为主的精品店。技术支持的渠道除了自学以外,还有利用兽医站的技术支持和利用自身的人际网络。

个案7:兽医站技术支持

HJR,男,78年生,已婚,有一子一女,现在家里养鸽子,养猪。养猪是在镇上兽医站工作的老乡推荐的,技术也是从他那学得的,经过一次养猪已经基本掌握养猪技术,遇到见过的病情自己可以处理,若有特殊情况,就去向兽医请教,兽医也会经常来看。

据杨圩兽医站的工作人员介绍,杨圩街上设的兽医站点是属于古零镇兽医站的,古零镇兽医站从属于马山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古零镇兽医站的工作人员有8名,此外还有14个防治员,负责到各个村去做防治工作。从2009年开始,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兽医站工作的重视,原来只有春防和秋防,现在是一整年都在开展防治工作,原来防治员每年只能拿200块钱,现在每个防治员每月基本工资是150元,下乡给猪打针每打一头还可以得2块钱。由此可以看出政府有关部门对兽医站的重视加强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给发展养殖的农民带来了好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个案8:利用人际网络

ZLY,女,33岁。有一子一女,女儿上小学4年级,儿子9岁。有外出打工18年的经验,从2003年开始和自己的妻子跟随大哥去广东潮州帮老板做陶瓷如花盘,茶具、碗之类,到2009年春节后回来。认识了陶瓷老板人很好,老板自己养了很多鹅,觉得他们老实和投缘,所以就给他们提供养鹅的技术和鹅蛋,叫免成本先拿回去养,要打针的药剂他会及时寄送过来,老板还说如果鹅到时销不出去会帮助解决销路。

2010年前夕,我们重访ZLY,她说从2008年5月到现在已经卖了130只鹅,有外面的人到村里来收购,但是销路也不是很好,卖得10块钱一斤,现在还剩20只。第一次养鹅,由于自己养鹅经验不足,鹅又太年轻,鹅蛋孵化成活率相当低,一些孵出来的小鹅都被踩死了。后来听人说拿鹅蛋去孵化场孵化比较好,就送了100个鹅蛋到南宁孵化场孵化,孵化一个蛋要一块钱。

现在种有5亩多田地,其中有1亩多是别人的地,收了稻谷以后种了一亩多的草,有十斤种子,是亲戚从广东帮发货过来的,主要是用来喂鱼、喂鹅,花了400块钱。到三月份收了草,就可以自己留草种,然后开始种稻谷。

从这个个案可以看出,ZLY在返乡前就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学到了养鹅技术,而且注意还与技术授予者保持一定联系。ZLY是第一次养鹅,虽说学到了养殖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需要技术的支持,这时向周围懂技术的人寻求建议和帮助使她避免了大的经济损失。

3.政府支持。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责任主体,在扶持农民工返乡再就业问题上应该担当起重要的责任。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农民工再就业问题是一个事关社会安定发展的重大问题,其实这早就引起了国家及各地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8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11月初组织6个调研组赴部分沿海地区和中部劳动力输出省市调研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的影响。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贯彻执行此通知于2009年1月22日发布《2009年广西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基金实施意见》,决定本级财政安排资金10亿元设立创业就业基金,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其中包括创业补贴和贷款贴息、小额信贷担保等内容。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了《2009年广西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基金实施细则》等政策,大力扶持返乡农民创业、就业。

古零镇对创业扶持的细则如下:

首先,实施细则所称返乡农民工是指:具有广西农村户口,2008年下半年开始返回原户籍所在地至今仍未就业,并持有《广西壮族自治区返乡农民工优惠证》的外出务工农村劳动者。

对返乡农民工初次创业的,税务、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所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由财政给予全额补助。创业者符合相关条件,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返乡农民工开展规模种养、新创办经济实体的给予贷款贴息或小额信贷担保。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经济实体或开展规模以上种养的,均可按规定程序向经办金融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最高额度为5万元,财政按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一年贴息。返乡农民工在第二、三产业成功创业并已办理营业执照,正常营业半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2000元;从事规模以上种植业、养殖业,正常经营半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2000元。在第二、三产业创业的复制政策有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实施;规模种植业的扶持政策有兽医部门负责实施。

根据马山县古零镇杨圩兽医站提供的资料,古零镇对返乡农民工规模养殖的界定和补贴标准为:

水产业:池塘、山塘养殖面积10亩∕户,投放10—15cm鱼种500尾∕亩以上;大水面开发,围栏水面30亩∕户、每亩投放规格50—100克∕尾鱼种50尾以上;稻田养鱼5亩∕户,每亩投放规格5—10cm鱼种200尾以上;生产鱼苗50万尾∕户以上。禽畜业:生猪养殖场:常年存栏100头以上;肉禽养殖场:常年存栏1000只以上;蛋禽养殖场:常年存栏500只以上;肉牛养殖场:常年存栏20头以上;肉羊养殖场:常年存栏50只以上;家兔养殖场:常年存栏100只以上。开发以上项目之一,每场 (户)补贴2000元。同一返乡农民工,年内规模养殖几个品种且达到规定要求的,只能享受一个品种一次补贴。

从建设到验收时间为时4—12个月。接受个体申请,其后兽医部门进行验收,合格后可以到经办金融部门领取补贴。

个案9:办理《返乡农民工优惠证》,感觉用不上

HJR,男,1978年生,已婚,有一子一女,现在家里养鸽子,养猪。2009年4月花2万多买了30头瘦肉型猪,借亲戚的场地,7、8月份把猪卖了,得了3万多。后来亲戚要用场地,没有那么大的场地,就在自家的旧猪圈养了11头猪,花了2、3千元,买饲料又花了5000多。现在猪准备出栏了,由于受5号病影响,价格由5块7、8跌到5块3一斤。养猪一年最少可以养3批,多的话可以养4批。

2009年6月份以25元一对的价格买了80对鸽子,还买了6套养鸽专用铁笼及配套用品,每套140元。现在鸽子是养在二哥家三楼,通风不是很好,如果有钱的话想在平地建养鸽房,可以四面通风。养鸽技术是从卖家那学得的,一般养5个月后鸽子就会下蛋,这是下的蛋基本孵不出小鸽子,要再过一个月就能正常孵化。孵化以后40天就可以把小鸽子拿到杨圩街上卖掉,零售30元一对,批发25元一对。冬天孵化鸽子成活率比夏天低,一般养了5、6年后就要淘汰了。养鸽子要养300-500对才更有赚头,现在规模太小了。如果能贷款想贷5万块,建猪圈3万,计划养50头猪。在家养殖少的话不如在外面打工赚得多,如果养殖规模扩大,妻子可以在家养殖,自己拉货赚钱。

听村委会的人说可以申请办理由广西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返乡农民工优惠证》,用这个证贷款不用利息,他和妻子都办理了优惠证。HJR已经报名申请创业补贴,是在镇上兽医站工作的老乡帮忙办理的,但是到现在还没有批下来。感觉优惠证用不上,元旦去镇上问有没有返乡农民工就业贷款,信用社的人说没有,可以办理普通贷款,但是利息太高。

根据我们在杨圩兽医站了解的情况显示,通过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已经确认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2000元的返乡农民工名单,补贴也已经发放到这些返乡农民工手中。HJR觉得《返乡农民工优惠证》用不上是因为养殖的规模没有达到享受补贴的标准,他养猪最多的时候是30只,而生猪养殖补贴标准时常年存栏100头以上,此外他养鸽子80对,即160只,远没有达到肉禽养殖常年存栏1000只以上才享受补贴的标准。 《2009年广西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基金实施细则》规定:“返乡农民工在第二、三产业成功创业并已办理营业执照,正常营业半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2000元;从事规模以上种植业、养殖业,正常经营半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2000元。”这一规定意味着农民必须进行前期投资,才能得到补贴。但是广西大部分地区农民长期生活贫困、缺乏资金积累,能够进行前期投资的只是极少数。[8]HJR自己也想扩大养殖规模,他觉得在家养殖少的话不如在外面打工赚得多,但是手中的资金没有这么多,想要申请返乡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他的养殖量也没有达到政策中所规定的规模种养。在石丰村,想申请这个专项贷款的返乡农民工不占少数,但是据我们了解的情况显示,到目前为止,村里符合规模种养的返乡农民工还没有人成功申请到贷款。倒是听一些村民说县城有人贷到款的。

个案10:对政策失望

HQL,女,1986年生,2009年3月份返乡,先是帮助家中投资种养,黑山羊100多只,57只鸡,58只鸭,黑山羊的价格10-12元/斤,一只能有30斤,还有小鱼塘养鱼,小果园种20多棵李树,一年收入500元左右。家里有3亩多的田地,收回的粮食除了吃之外,就拿来喂鸡鸭等家禽,家庭收入成分主要是种养。但是父亲的胃溃疡也花了不少钱,家里也没有那么多钱支持。进一步的打算是不想再出去打工,想尽各种办法筹钱自己开店。想开一家手工加工的串珠店,为了实现梦想,在打工中抽空用5个月通过自己看书自学串珠的技术。想开店是认为自己有手工加工的技术,成本低,曾经考察过南宁市串珠市场行情,预计投资资金最低5万元,其中店面租金2800元/月,加上办营业证和各种税费,资金周转以及生活费用等,5万是最底线的资金。不过资金很缺乏,家里虽然支持,但是没有那么多的资金,自己目前已无积蓄,支持家里建2层新房已花掉6万元。现在的状态是先在家帮忙种养然后观望筹钱的事情,还是很有信心把店子开起来。2009年5月我们第一次下乡调查时,HQL说知道有支持返乡农民工贷款的优惠政策,打算用自家的山羊去抵押贷款,能贷2万块钱左右,但是从三月份就去银行问,到了五月份都说没有名额了,而且银行说她不符合返乡农民工的条件,只有那些没有土地的非农户口才能放贷,对政府政策的实施表示失望,不过还会继续关注这个贷款的信息。

2010年春节前夕,我们再次来到石丰村,因为HQL不在村里,已到南宁开店,我们通过电话联系了HQL,她婉言推辞了我们的约访。她说返乡农民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普遍得不能再普遍,政府也不再关注。从去年回家以来,包括我们在内有三批人曾去她家了解过她返乡后的养殖情况,但是政府的政策得不到实施。

4.协会支持

在这里协会支持指的是黑山羊协会。马山县有黑山羊协会,古零镇石丰村也组建了自己的黑山羊协会,并建立黑山羊养殖示范基地,推动黑山羊产业的发展。

马山县饲养山羊历史悠久,晚清以来在港澳市场一直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解放前,养羊是该县石山区农村的主要副业之一。从1984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改良,原个体小、生长慢、毛色杂,而且产奶能力极低的马山山羊,发展成了目前毛色纯黑、繁殖力高、生长发育快、肉率高的新型品种——马山黑山羊。2000年,马山县在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注册了“马山县供港活羊中转场”。2003年,马山县在广西区工商局注册了“黑山羊”服务商标。

个案11:马山县黑山羊协会

马山县黑山羊协会于2004年11月成立,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办会宗旨。协会成立后,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协会活动,不断吸收新会员,壮大了协会组织。2006年会员遍及百龙滩、古零、古寨、永州、里当等八个乡镇。马山县黑山羊协会主要作用是,为广大农民及会员提供黑山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跟踪工作。协会通过组织会员外出参观学习和聘请专家培训和指导等方式,使大部分养羊户掌握了一些养羊新技术。为了加强行业的信息交流,协会还依靠马山县科技信息网,无偿为会员提供行业动态,政策法规、专家论坛,市场动态,专业知识,供求信息,受到了会员的好评。

个案12:石丰村黑山羊协会对村民的支持

HHJ,1982年生,未婚,初中毕业去深圳某制衣厂打工,底薪900元,月收入1300—1400元。有2、3年时间了。工厂有2万多员工,占地65万平方米,所产商品主要销往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裁员30%。自己是因为工资低,于9月份离职返乡投资养殖。11月份花了2万元,买了30只羊,目前已生产出5、6只小羊,12月3日,花了7000元买了30头猪。他参加黑山羊协会组织的培训,每年一次,会有县里科技局专家下来,每次大概有一小时。

石丰村1969—2002年全村黑山羊存栏量在500—1200只,幅度发展缓慢。2004年7月15日成立石丰村黑山羊协会。选举产生了机构,并建立规章制度,坚持入会自愿、退会自由、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现有会员62名。协会为会员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发动会员大力种植优质牧草、扩大圈养、科学饲喂管理。据石丰村村支书介绍,村里的黑山羊协会每年都会举办一两次活动,主要是请县里的专家到村里来讲课,每次都能吸引很多村民前来学习。2010年初,村里还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了黑山羊专业合作社,目的是带动黑山羊养殖户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饲养管理,严把饲养、消毒、防疫、诊疗关,定期进行设施维护。同时组织收购农户出产黑山羊,把黑山羊销售到更多的地区。

三、结论与建议

首先,石丰村个案表明,乡村生计转型为农民工返乡再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民工返乡再就业是在中国乡村经济转型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由原来的单一型的简单种养生计模式转变为多元产业结构的生计模式,国家政策的放开是农民工返乡再就业多元产业结构的基础。目前,大量的第三方社会服务组织主要包括NGO组织和其它法人出现为发展公共事务多元化管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他们可以协助农民工返乡再就业工作更有效地开展,黑山羊协会及黑山羊专业合作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获得了发育与成长的制度空间,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再就业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返乡农民工在城市多年的打工经历使得他们不再是普通的农民,他们脑子活、懂技术、有一定的基金积累,也掌握了一定的人脉,他们无疑能够充分利用并发挥现代农业的技术、市场等优势,从而给乡村生计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返乡农民工,政府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的方式,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技术,提高他们的能力,为再就业创造条件。对于第一次接触养殖某种物种的返乡农民工或是初次经营有技术含量的商店的返乡农民工,他们都需要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尤其是暂时没有工作的返乡农民工,他们一般都缺乏技术,因而应加强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先进的种养技术的培训。[9]

第三,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资金困难、因外出务工而不安心农业等不利因素。在我们的调查中,近百分之五十的返乡农民工提到再就业的资金困难。农民工返乡再就业的资金支持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积累或是向亲戚借钱,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因此,想要切实解决好农民工返乡再就业的资金问题,政策惠及的人数还有待提高,惠农标准也有待调整。此外,2000元的创业补贴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虽说有返乡农民工贷款优惠政策,但该政策应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不应让合符贷款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失望。

[1]秦红增,唐剑玲.瑶族农民的生计转型调查研究——以广西大化县七百弄布努瑶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秦红增,韦茂繁,等.瑶族村寨的生计转型与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周建新,张勇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生计模式转型探析——以客家古村三僚文化生态旅游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白南生,宋洪远.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王春超,李兆能,周家庆.躁动中的农民流动就业——基于湖北农民工回流调查的实证研究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6]魏君英,何蒲明.农民工回流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基于湖北省的调查分析 [J].乡镇经济,2009(3).

[7]胡明文,等.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现状分析——以江西省万年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3).

[8]韦云凤.广西返乡农民工就业困境及对策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9]刘光斌.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思索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3).

Abstract:The case study of Shifeng Village in Guangxi has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The diversity of reemployment of the home-returned off-farm farmers help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family planning;the favorabl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family planning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ir reemployment in terms of funds,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the shortage of funds is still a crucial factor hindering their reemployment,and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institutions should help solve this problem.

Key words:off-farm workers;reemployment in the homeland;transformation of rural family planning;funds

(责任编辑 王东昕)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Family Planning and the Reemployment of Home-returned Off-farm Farmers:A Case Study of Shifeng Village in Guangxi

QIN Hong-zeng,YIN He-hua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GUN,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C95

A

1672-867X(2011)02-0077-07

2010-10-30

秦红增 (1967-),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教授,民族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农民’与民族地区和谐乡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7XMZ026)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黑山羊生计种养
中国农村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的研究进展
“数字化家计”:韧性小农的生计策略再转型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