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研究

2011-12-08 22:34甄昕宇
关键词:黏合剂古籍少数民族

沈 峥,甄昕宇

(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云南昆明650031)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研究

沈 峥,甄昕宇

(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云南昆明650031)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丰富,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古籍具有鲜明特点,是我国古籍资源中的奇葩。由于自然和非自然的原因,许多民族古籍在流传过程中遭到损坏。因此,对这些古籍的修复是十分必要的。传统修复技术是在对汉文古籍的修复过程中总结的,但却不能完全应用于少数民族古籍的修复。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特点;修复;科学化

浩如烟海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少数民族古籍正处于濒危阶段。为抢救这些古籍资源,对毁损的古籍文献进行修复,能在不改变原件载体的情况下,延长其寿命。对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是抢救、保护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云南各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古籍文化,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古籍销蚀相当严重,因此,必须根据这些古籍的特点,找出相应的修复方法对其进行修复,才能做好对云南民族古籍的保护工作。

一、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的特点

(一)丰富性

1.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纳西、彝、藏、傣族等民族的先民创造了本民族的古老文字,并用这些文字写下了许多文献古籍。东巴文、老彝文、老傣文是云南几种颇具特色的古老文字,创始至今都已有七八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白、壮、瑶、布依等民族的先民,采用方块汉字及其变体记录本民族语言的方式传承历史文化,留下了上万册的古籍文献;哈尼、苗、回、傈僳、拉祜、佤、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基诺、德昂、蒙古、独龙等民族虽无古老文字,但留下了丰富多彩口碑古籍。因此,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的种类颇为丰富。现已知全省少数民族古籍蕴藏量大约15万册、口碑古籍数万种。

2.古籍包涵内容丰富。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内容极为丰富。这些少数民族古籍包括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叙事长诗、祭祀歌、劳动歌、生活习俗歌等。如:傣族古籍中的《大藏经》,号称有8.4万册,内容涉及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语言、诗歌、民间传说、佛经故事等;东巴古籍《创世纪》是纳西族的创世史诗,反映的社会内容十分丰富,既叙述了人类繁衍、在各时期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讲述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变化着的光、气、音、白露等,反映了纳西族人民朴素宇宙观的哲学思想;彝族古籍《劝善经》是“现存彝文古籍中内容丰富、字数较多的最早彝文刻本”[1]。此书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是彝族风俗习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进行说教和传授字知识的彝文教育类书。

3.记录方式丰富。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的记录方式丰富,不仅有文字记录,同时还有大量的插图。如;彝文古籍多在“书籍中的段落、章节的首尾,往往添加简单的符号或图画,如日、月、云、花、草、树、鸟、兽、屋。”[1]

纳西东巴经书在封面上多以墨色或彩色绘制八宝图案,并书写该经书的名称及所属类别,有的横写,有的竖写。书的首页多绘制与书籍有关的彩色图画。有些书的正文页面以彩色书写,使页面色彩鲜艳,美观漂亮。书法笔势有的隽秀流畅、有的粗犷豪放。“纳西象形文是书画同体,因此,一册册形象生动的东巴经,同时也是一部部纳西族的古代书画艺术品。”[2]

(二)多样性

1.记录载体多样性。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以记录载体多样:有崖壁绘画、金石铭刻、贝叶经文、竹木简牍、皮丝帛绢书、纸质文献等各种载体。

崖壁绘画是远古时期,有些民族的先祖们用图画或符号,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的一种形式,它非常生动有趣。

金石铭刻是镌刻在自然石面或人工打制的石碑之上,可供后人查考的文字资料,主要有墓碑、建筑碑、乡规民约碑、地界碑、纪念碑、指路碑等,史料价值很高。彝文题刻是金石铭刻的代表。

贝叶是傣族古籍的主要载体之一,贝叶经文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由于贝叶经过水煮等工艺特殊处理,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耐用。这也是贝叶经可以保存几百年上千年的原因。

皮丝帛绢书是以皮、丝、帛、绢为记录载体的文献,它具有携带便利的特点。因此,彝族的毕摩为携带经书方便和耐磨,多把经书写在皮子上。

纸质文献是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主体。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民族的先民们学会了造纸术。由于纸张方便实惠,很快取代贝叶经文、竹木简牍、皮丝帛绢,成为记录的主要载体。云南少数民族纸质古籍多采用纸为:白绵纸、东巴纸、傣纸、竹纸等,这些手工纸的产地分布在腾冲、鹤庆、丽江、西双版纳、彝族地区。

纳西东巴文古籍用纸是纳西族自制的土纸,纸质厚实,坚韧性好,可以在两面进行书写。纸长约23-29厘米,宽约8-9厘米,呈长条形。每面一般分为3行,行间画有界格,每横行一般有两三条直线为断句符号,从左到右书写。

彝文古籍用自产土棉纸书写,纸质没有东巴文古籍用纸厚实,只能单面写字。一般把内页折叠起来,书写时往往在折页中间垫一层薄纸,防止墨迹浸透到下面。有的书籍在页面中行间打界格,有的没有界格线,界格线可以是红色,也可以是黑色。书写一般从上到下,书口可朝右或朝,左行次依据书口而定。

2.装帧形式多样性。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有梵夹装、平装、卷装、线装、折叠装等形式。

傣族贝叶经书是典型“梵夹装”装帧方式。它是把两端剪成半圆弧状的长方形贝叶,用线编连折叠重合起来,再用木板将上下两端夹牢的一种方式。傣族古籍纸写本分为折装本和书册本两种式样。书册本的装订在书页顶麻线或棉线订起来,装订线与文字平行,便于上下翻动。“德宏绵纸本有的以两窄竹页片夹住页的顶部前后,再以彩色丝绸垫底。包裹成卷,书籍得到保护,又十分美观”。[1]

彝族古籍采用的线大多为麻线或棉线,在书的一边打眼穿订起来。彝族毕摩使经书具有便于携带、收存、不容易磨损,在线装的基础上加一层比书页宽长的棉布、麻布、或羊皮等,并在上面订上带子,把纸书包裹起来后,用带子系好。有的还加上一个布外套,将书套起来。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地方特色浓郁,且内容连续、广泛全面、真实可靠。它产生于民间,内容更多是“原生态”的,是生活的记录,真实、生动、丰富、具体。

但是,在自然和非自然原因的影响下,许多民族古籍在流传过程中丢失、残缺、毁损。对于残缺、毁损的古籍,必须及时加以保护,以延长古籍的寿命,充分发挥其价值。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多存于民间,虽然一部分被各图书馆、博物馆等收藏,但除了少数馆能提供较好的恒温、恒湿等储藏条件外,大多数古籍的储藏条件很差,达不到古籍保护的条件。长此以往,造成这些民族古籍大量流失。“云南是少数民族古籍流失的‘重灾区’,资源销蚀亦为全国第一,每年以上千册 (卷)的速度流失。”[3]为减少流失,对这些少数民族古籍进行原生性保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修复作为原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也必须及时的开展起来。

二、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的原则

古籍修复必须遵循四个原则:整旧如旧原则、整旧如新原则、最少干预原则、过程可逆原则。

1.整旧如旧原则。就是在实施修复时,为保持古籍本身的资料性、文物性和艺术性,尽量保持原有的面貌。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古籍的制作材料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是不同的,所形成的古籍具有时代和地区上的特色,导致古籍存在着种种差异。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的古籍,更有其民族特色。因此,在对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进行修复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书籍原貌和装帧特色,尤其是要保存原书的文物价值和版本价值。

2.整旧如新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破损极其严重、不可能恢复其原貌的书籍实施的。采用的修复手段是对全书进行托裱,修复后以一种新的版本面貌出现,如“金镶玉”装,就是用新的版本装帧形式来最大限度延长寿命,以达到保护古籍的目的。在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中有:东巴经、贝叶经、老彝文古籍等珍品,它们被视为研究中华远古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然而在这珍品中,部分出现残缺不全、发霉粘连、鼠咬虫啃等现象相当严重,修复中已经无法恢复其原貌。对这类古籍的修复,采取整旧如新的原则,即能延长其寿命,又有好的视觉效果。

3.最少干预原则。因为使用任何修复方法和材料,都会或多或少造成古籍原有形态的改变,所以在修复过程中,尽量减少修复的地方,针对那里破损对那里进行修复,不要为一、两个洞,把整页进行托裱,尽量保持原貌。云南的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是就地取材生产的,这些纸张中,一些防虫性很好,一些纸张较厚,用这些纸书写的古籍破损程度较轻。因此,在修复中采取对所破损的地方进行小范围修补,保持其原来的样子。

4.过程可逆原则。指修复古籍使用的材料必须具备易于清除的性质。尤其是黏合剂和用以加固古籍载体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必须具有易溶解性,能在不影响古籍载体的情况下被彻底清除。因为古籍修复是有周期的,一段时期后要对古籍进行再次修复。所以对古籍进行再次修复的时候,能把原来修复的材料顺利取下来,是进行新修复的先决条件。

三、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的步骤

(一)对古籍的破损情况进行鉴定

这是进行修复工作的首要环节。由于每部书破损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必须对所要修复书的破损情况进行鉴定后,才能采取相应的修复方法。

在整理我馆所收藏的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中发现,彝文和东巴文古籍,由于造纸所用原料本身就防虫,所以这两种古籍很少有虫蛀的现象。其破损主要表现为纸张发黑、发黄;书叶边毁损严重;许多书籍首部或尾部脱落,残缺严重;一些彝文书籍的保存条件差,鼠咬的现象较严重,许多页只剩下一半或更少。个别东巴文书籍的由于保存条件差,污垢、粘连现象严重。在傣文古籍中,贝叶经书保持得很完好,不用修复;棉纸书籍所用的纸张出现老化、书叶边毁损、虫蛀的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在进行修复工作之前,要对书籍的破损程度进行鉴定。古籍的破损程度一般可分为轻、中、重度破损三类。

(二)对少数民族古籍的破损进行分析,设定修复方案

结合破损情况鉴定结果,进一步分析是什么导致古籍的破损,如霉变、虫蛀、酸化等,同时制定出修复方案。

针对傣文棉纸古籍虫蛀的现象较为严重的情况,拟定修复方案为:修补孔洞为主、裱补部分书口和书叶边。

针对东巴文古籍书叶边毁损、腐烂粘连现象严重的情况;拟定修复方案为:细心揭开粘连书叶后清洗污垢、对个别孔洞修补,裱补部分书叶边。

针对彝文古籍书叶边毁损、鼠咬的现象较严严重的情况,拟定修复方案为:裱补部分书口和书叶边;对鼠咬严重的书叶进行半托裱或整体托裱。

(三)选取、制作修复材料

选取、制作修复材料是进行修复过程的必要准备工作。修复用纸张及所用黏合剂的选择是修复古籍的关键,所配材料是否一致,直接影响着修复古籍的质量。

1.纸张的选用

修复古籍所用纸张从颜色、质地、厚薄性等方面应与原书叶纸相匹配,如果找不到颜色很匹配的纸,就选用与原书叶相近的浅色纸来代替。

云南少数民族纸质古籍大都采用自产手工纸,这些手工纸分为竹纸、构皮纸和瑞香科植物纸三类。

纳西族的造纸原料是瑞香科植物,这种植物具有毒性强、韧性好的特点,所制成的纸张不容易被虫蛀,因此,这种纸被当地大量用于抄写经书,现存较完好的纳西东巴古籍多是用这种纸书写的。

傣族的造纸方法是由缅甸、泰国传入的,他们用构皮制造棉纸,所造的纸较厚、纤维交织、形态也较差一点,但表面很光滑,且韧性特强。

各地彝族、瑶族生产的竹纸,是彝族古籍的书写载体。

在对少数民族古籍的修复时,不能通常的棉纸、宣纸等,要使用各种民族手工纸来对各种古籍修复。

2.合理制作黏合剂

黏合剂是修复古籍不可缺少的材料,它的好坏直接影响修复书籍的质量。黏合剂太稠,会造成粘性太强,所修补的书页会起皱;黏合剂太薄,会造成粘性差,所修补的书页粘得不牢,会自行脱落。因此,制作黏合剂的浓度必须适当。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用的纸有竹纸、构皮纸、东巴纸等手工纸,制作黏合剂的浓度也要与这些纸相适应,对于较厚土纸,黏合剂要稍微稠一点,才能粘得牢。调制黏合剂必须根据具体修补书籍的情况,按书叶厚薄而异来调制。同时,为增加防虫的功效,在制作黏合剂时用天然面粉,加以少许麝香、花椒或明矾等,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四)修复过程

第一步:拆书。包括清除灰尘、拆线、拆封面。

第二步:揭书叶。由于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原先大多藏于民间,收藏条件有限,霉烂严重。因此,在这个环节应细心处理,避免把书页撕坏。揭书叶的方法有三种,包括干揭法和湿揭法、蒸揭法。

第三步:书页的修补。首先清洁污垢,然后开始修补。对轻度和中度破损古籍的修复,修复书叶孔洞时,在孔洞周围涂上稀浆糊,左手拿撕去纸边的旧纸按在上面;然后用食指按住要补的位置,另一只手撕出不规则的纸边。补孔洞要先补较大的孔洞,然后补小洞;若书口有破,则先用同色纸补后,再用棉纸条溜口;书叶边如有破损的用旧纸边修补。最后,把补过的孔洞和书口按平整。对重度破损古籍的修复要使用裱补法,把书按页编号后拆开,用水把塑料薄膜粘住桌子上,拿一张书叶背面朝上擀平,用毛刷轻刷稀蘸浆糊到书叶上,用同色的纸盖到书叶上,用吸水纸吸干水分后晾干。干后按完整书叶大小划线剪平、折叶、捶平。

第四步:封面、封底的修复和重制。首先清洗,然后补缀或选纸制皮,最后捶平、压实。

第五步:装帧。在对书叶和封面、封底修补好后,要把整本书进行装帧。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书皮,多为布或皮,因此装帧时,应采用多为布或皮为书皮以保持原貌。

四、建立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档案

古籍修复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行业,长期以来处于师徒相授、经验不外传的行规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整个修复过程没有书面记录。因此,没有积累修复资料,建立相关的修复档案,使我们今天即能科学总结以前的修复工程,也不能从中提炼出好的修复技能。鉴于此,在今天的古籍修复中,应该做到从经验修复到科学修复转化。建立古籍修复档案是实现这种转化,使修复工作科学化、标准化的前提。

古籍修复档案内容包括:修复古籍的名称、种类、出版时代、尺寸、装帧等基本情况;古籍破损程度;修复材料的选取、黏合剂配方和制作方法;修复技术手段;修复部位;使用照相技术对修复前后的古籍和修复过程中的独特技术处理进行拍照等。

修复档案的建立对保存、传播科学的修复原则方法,保存珍贵的修复史料有着重要意义。建立这个系统的目的,在于借助先进科技手段,从管理入手,对修复资源进行整合,对修复工作进行管理,对修复技术进行推广,以推进对云南民族古籍文化的保护工作。

[1]黄润华,史金波.少数民族古籍版本——民族文字古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李国文,等.古老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 [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

[3]王长山.谁来抢救日渐流失的少数民族古籍? [J].http://www.sina.com.cn 2006-4-14.

Abstract:Minority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a non-renewable resour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various types and forms,are truthful records of their cultures and histories.Yunnan Province is rich in minority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which are a precious part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because they reveal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each ethnic group.Due to natural or man-made disasters,many minority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have suffered from various damages.Thus,it is necessary to repair them.Because 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re based mainly on the experience of repairing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in Chinese,it is worthwhile to find out some new techniques for the repairs of the minority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in a scientific way.

Key words:Yunnan minority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feature;scientific way

(责任编辑 王东昕)

The Features of Yunnan Minority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and their Repair

SHEN Zheng,ZHEN Xin-yu
(Library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031,China)

G256

A

1672-867X(2011)02-0060-04

2010-11-20

沈峥 (1968-),女,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员。

云南省教育厅教学科研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古籍修复研究”(项目编号:09Y0263)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黏合剂古籍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水性丙烯酸酯类锂电池黏合剂的制备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少数民族的服装
美开发出更耐磨的补牙填充材料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鼻涕虫牌”医用黏合剂
我是古籍修复师
兰炭黏合剂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