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平花腰傣饮食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

2011-12-08 22:34
关键词:汤锅饮食食物

耿 毅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云南新平花腰傣饮食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

耿 毅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饮食为生存之根本,但对人类来说,却又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人类生理方面的需要,还能满足精神及维护社会秩序之需求。云南新平花腰傣的饮食除提供基本的生存活动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能量外,还有交流信息、彰显社会地位、强化社会人群的民族认同感、表达情感、化解社会矛盾等社会、文化功能。

花腰傣;饮食文化;文化功能

云南新平傣族属花腰傣支系,人口约4万人,主要分布在戛洒江、漠沙江畔,上至水塘三江口,下至漠沙曼线与元江县的交界处,分布于新平县水塘、戛洒、腰街、漠沙四个镇。花腰傣世居干热河谷区,这一地区的海拔在422-800米之间,属于南亚热带半干旱气候类型。年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0℃,年平均气温24.2℃,年降雨量800-900毫米,其中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0%以上,年均日照2230小时,无霜期312天。傣族村寨依山傍水而建,稻作农耕是其主要的生计方式。

花腰傣一日三餐主食米饭,中午一般都吃梗米的冷饭。花腰傣素有“百花百茎皆成菜”的习俗,经常食用的蔬菜,特别是鲜花、绿叶不下60种,例如攀枝花、芭蕉花、小雀花、杜鹃花、芒果花、酸角花、棠梨花、苦刺花、刺桐花等以及鱼腥草、羊奶菜、甜菜、弯根、四叶菜、浮萍仔、青苔、树冬瓜、水芹菜、水蕨菜、水香菜等。肉食以猪肉为主,喜食狗肉、牛肉以及鸡、鸭、鹅、鱼肉;牛肉汤锅和狗肉汤锅历史悠久,色香味美;肉制佳肴中腌猪肉、腌鱼肉、干黄鳝等都是当地的特色食品。他们中流传着“凡绿就是菜,凡花即可食,凡动都是肉”的说法,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花腰傣食谱的广泛性,和其他民族一样是“杂食动物”[1]。

由于当地气候湿热,食物不易保存,因此花腰傣几乎 (腌制)所有的食物,肉类有猪、牛、鸡、鹅、雀、鱼肉等;蔬菜有青菜、萝卜、韭菜、竹笋、羊奶菜、芋头根、蕨菜、黄瓜、香瓜、青芒果等。以前过年杀年猪时,除了把猪头、脚、心、肺等部分吃掉外,其余部分都腌制存于土罐中,以保证一年的肉食需求。每家每户都有用来贮存腌制食物的罐子,少的十多个,多则二十余个。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适应环境、就地取材以改善生存条件的智慧和能力。

花腰傣的饮食除提供基本的生存活动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等营养能量外,还有交流信息、彰显社会地位、强化社会人群的民族认同感、表达情感、化解社会矛盾等文化功能。

一、社会交往中的纽带功能

在婚丧嫁娶、起房盖屋或全寨举行的重大节庆活动庆典中,汤锅是不可或缺的。除在“扫寨子”活动和“打老庚” (结拜兄弟)时要煮狗肉汤锅外,其他时候多为牛肉汤锅。活动当天寨民们在村口大树下架起几口大锅,人们被分成不同的群体而忙碌,有的宰牛,有的准备薪柴,有的架锅打灶,有的准备汤锅的佐料,他们在忙碌中交流信息,嬉戏打趣……全村人开始享用前,还要舀上一碗送给不能前来参加的老人,在表达对老人的敬意之中,倡导和推崇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席间人们一边享用鲜美的汤锅牛肉,一边以酒相互祝福。在这样的氛围中,牛肉汤锅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食肉需求,而且还成为一种喜庆的符号和象征,是促进人们交往、增进相互间合作和交流的纽带。

汤锅的纽带功能不仅体现在集会中,还体现在日常生活里。在素称“花腰傣之乡”的戛洒镇街头有专门售卖汤锅的市场,人们围坐在摊子前享用牛肉汤锅。据说,这种吃汤锅的习俗和爱好由来已久。过去,经过长途跋涉来往商贾和马锅头都要在这里作短暂的小憩、休整,他们给戛洒街带来了人气和商机,原本在重大活动时才享用的汤锅也被摆到了市场上,为那些长途奔波的来往过客补充营养和热量。汤锅桌前成为人们交流的场地,汤锅也成为了戛洒镇的象征之一。时至今日,当地人依然认为外地的游客如没有吃过汤锅,就不算到过戛洒。汤锅的社会功能也更加明显:无论是山上的彝族和汉族,还是坝子里的傣族,街天遇到多日不见的老朋友时,都要邀约着到汤锅桌前一坐,边吃汤锅边叙旧拉拉家常。平日里邻近村寨里的青年男女也会相约到汤锅桌前尽情享用。人们没有民族之分、身份之别,在汤锅的共享中彼此传递情感。

在与当地花腰傣交谈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他们这样说:“有客人来么,就吃肉,过年么,就天天吃肉。”这也表现出他们对肉食的特别敬重。戛洒汤锅的文化意义远远高于简单的“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它起到了加强社会纽带,巩固亲情和友情关系的作用。人类学家所研究的每一个部落或村落社会都用肉食来加强社会纽带,以使同乡和亲族关系得到巩固,由此表现出对动物之肉的特殊敬重。动物食品要比植物食品更经常地用于一些实质性的、社会性的重要时刻。[1]

因此,汤锅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肉食食物的天生渴望外,还演变发展出了新的社会功能,增进了相互情感的交流,是人情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建立友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同时也是一种互惠式的分享方式,人们通过对肉食的互惠和共享联为一体。这里的肉食不仅满足了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还成为一种促进和谐的象征力量。

二、情感传递的功能

《诗经》中有互相“抛梅子”、 “抛木瓜”的选择情人的记载。花腰傣与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等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不同,他们没有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而是在每年农历2月的第一个属牛日赶“花街”。每逢节日来临,姑娘们都要带着装满自己精心准备的糯米饭、油炸猪里脊肉、干黄鳝、腌鸭蛋的“秧萝”来到节日庆典会场,她们通常将自己用红、白、黑、蓝等色丝线亲手编织成的花腰带和“秧箩”作为爱情的信物赠给中意的小伙子。庆典过后,双双来到僻静的溪边或林中,一起享受秧萝中的饭菜。秧箩代表着花腰傣少女对爱情的笃信,是她们勤劳的象征和美的饰物;鸭蛋表示了对今后圆满、和谐、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在这里,食物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最佳载体。

吃过秧箩饭后,如果男方的父母同意自己儿子所相中的姑娘,就请媒人去提亲。去时,用秧箩装上糯米饭、一块方形的腊肉及腌蛋、腌鲊送给姑娘家,这被称为“送饭包”。如女方家喜欢这门亲事,就接下饭包;如果不愿意结亲则婉言谢绝,还回饭包。亲事说成后,由男家的父母提上一只鸡、一只鸭和酒到女家,正式定亲。女家设宴款待之后,一起择定结婚的吉日,商定结婚时的肉、米、酒及其它彩礼。婚礼中,当一对新人入新房后,要举行新郎新娘吃“同心饭”仪式。同心饭是把蛋黄揉拌在糯米饭中,蛋黄表示“同心”,糯米饭表示“亲密”,粘过蛋黄饭的手是已婚人的标识,听村中老人说,吃了“同心饭”的夫妻,即使以后再婚再嫁,死后仍然能做夫妻,并且在阴间做夫妻的时间和在人间做夫妻的时间一样长。同时也表示黄金白银,五谷六畜要由夫妻双手共同来创造。

花腰傣中至今保留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统。每年春节大年初一的早晨,辛苦了一年的女人们不用像平时那样早早地起床,可以好好地睡个懒觉,因为这天的早饭要由家中的男人们来做。当公鸡清晨报晓后,男人们就到村口去“挑新水”,回到自家来包汤圆,以此来慰劳辛苦了一年的女人们。如果哪家的公鸡再不叫的话,村民们会用棍子去捅,一直都不叫的话,就说明这家人这一年的财运不好;如果哪家的男人偷懒不起床的话,就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这里的汤圆,不仅仅是一道过年的食品,它也成了花腰傣男性对女性尊重的一种象征。

端午节时,花腰傣还要在大门的门楣上挂上粽子。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花腰傣包的粽子有三种形状:一种为扁的,代表家中的女人;一种是四角的,代表孩子;还有一种是筒形,代表家中的男人。一般在大门上悬挂四角的和筒形的,祈求神灵保佑,平平安安,表达了人们希望家庭人丁兴旺的殷切期望。

三、连接人与神灵的宗教功能

人类饮食的本能和习俗,被人类的祖先理解为万物有灵的本能和习俗,由于万物有灵观的支配,所以在宗教信仰上有贡献之礼,杀牲以为贡物,这就是饮食习俗的转移。[2]从花腰傣的祭祀等活动可以看到这种饮食习俗的转移。

花腰傣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须适时祭祀敬奉,才能消灾避祸,吉祥幸福。每年农历二月和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各村寨都要祭献寨鬼,由村里的伙色祭司 (ho35se31,)主持在“登色”(ten31se31,附有寨鬼之灵的树)[3]下进行祭祀活动,杀鸡、杀猪献祭,祈求寨鬼保佑。祭献寨鬼对于花腰傣来说是件大事情,祭祀当天全寨休工一天,禁止外人入村。家家户户都杀猪杀鸡,在“登色”树下点燃香,摆上各种美味佳肴以及染黄的糯米饭来祭祀,祈求寨鬼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祭祀结束后,参加祭祀的人们一道吃喝庆祝。

全寨性的“洗寨子”仪式是在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六期间的双日子举行。届时, “雅莫”[3]、“伙色”祭司和几个助手“华刷”(hua31sua31)牵着狗从村头至村尾挨家挨户地撵鬼。每到一家门口“雅莫”念送鬼辞、“华刷”舞动克鬼的刺条、小孩们敲打着棍棒将沉睡的过年鬼、火鬼、拉猪拉鸡的鬼等恶鬼厉鬼统统赶出家外,当“伙色”用“羊卦”问卜确定恶鬼被赶出家里后,主人泼出一碗水以示恶鬼已被撵出来,然后把一个“达辽”挂在大门头,另一个交给华刷。最后“雅莫”、“伙色”、“华刷”们将鬼撵到村口,宰杀祛鬼逐邪的狗,用狗血滴在达辽和稻草人、木制长刀上,接着把达辽插在村口,把稻草人和木刀高高地悬挂在村口的大路中间守寨降鬼。过后便架起大锅,由全寨的人来分享味道鲜美的狗肉汤锅。牵狗“洗寨子”的意思是狗会吠会咬,还能看见鬼,鬼怕狗,寨子“洗”干净后,寨人就能平平安安地开始新一年的生产劳动。[3]此外,寨中还有叫谷魂的习俗。每年谷子收完后,都要在谷仓的柱子上挂几串谷子,在谷堆上放几个鸡蛋献祭谷神,祈求谷神保佑,年年谷满仓。

在这种情况下,糯米饭、狗肉汤锅、稻谷和鸡蛋已经从一种普通食品升华成了人与神交流沟通的桥梁,是神与人间的媒介,它们寄托着人们对神的虔诚和希望。在这样的祭祀活动中,人类饮食生活的意义向信仰领域转移。

四、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

花腰傣没有男尊女卑观念,男女老少都可同桌吃饭。花腰傣热情好客,招待客人就餐时都让位坐上席。吃饭时,主妇按长辈、客人、小辈的秩序先后给他们盛饭。坐定后,主人给就餐人夹菜,如有鸡、鸭、鹅肉时,就把头分给客人,以示尊敬,客人不能推让和让给他人,否则示为对主人的不尊重;把心肝分给老人,以示孝敬;把腿分给小辈,以示关爱。喝酒时,酒碗摆在桌子上,主人斟多少,客人不能推辞,不能喝时离席出外即可,不能将酒碗反扣在桌面上,这样主人会不高兴。无论是祭祀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礼仪,新平花腰傣以肉类、鱼类等食物为贵,这些食物成为供奉神灵,款待宾客的重要内容。而食物在长幼之间的分配,则体现了该族群朴素自然的社会秩序。

食物不仅仅体现了社会成员的地位高低,加强了彼此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润滑剂。花腰傣青年男女婚前虽有充分的社交和择偶自由,但绝对不能性自由。如果一个女孩子未婚先孕,便被认为是极不光彩之事,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她的母亲得挨家挨户地去赔不是,寨人们会用一种长在干净水边的红色果子打她以惩罚她“教女无方”;而男方在孩子满月后,还得买一条狗、一只鸡、一只鸭来祭寨鬼和宴请全寨人,一方面是为了请求寨鬼的原谅,继续保佑寨人;二是请求寨人宽恕他们给寨子蒙上的羞辱。在村民共享这些食物的时候,这里的鸡和鸭成为了化解社会生活中不和谐因素的载体。

在花腰傣的饮食习俗中,饮食禁忌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饮食结构显得更加的科学合理。比如哺乳的妇女忌生冷的食物;不能吃韭菜,认为吃后孩子会口臭;不能吃四叶菜,认为吃后小孩爱打瞌睡;不能吃茄子,认为会反胃,对大人小孩都不好;妇女坐月子时只吃鸡和鸡蛋,只能吃牙猪 (公猪)肉,而不能吃老母猪肉。这些禁忌是花腰傣对处于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群的社会规范,人们必须严格遵守。无论是有关饮食的礼仪方式,还是对不同人群对象在特殊时期的食物禁忌,无一不是花腰傣在上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一整套文化体系。

五、结 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技能的提高,粮食、蔬菜、瓜果等作物的增产,禽畜饲养量的增多,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日益提高,加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加深,花腰傣饮食文化也在悄然地产生变化。

大部分村民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已不经常食花,调查中村里八十多岁的刀老倭奶奶告诉笔者,“五十年代的时候,没得吃的,什么都吃过了。现在么,生活好了,就不吃了。而且城里的人爱吃,所以就卖钱了么。”在旅游发展中野花、野菜作为新的稀缺资源给村民们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人们也因此放弃了对它的食用。同时,在一些相对富裕的村民家庭,3岁以下孩子的早餐中也出现了像牛奶、面包这些不属于花腰傣传统饮食范畴的食物。花腰傣传统哺育幼儿的食物主要是母乳、米汤和稀饭,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牛奶、面包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生活富裕”的特征。

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在种植庄稼时村民们大多使用化肥,这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水质,原来在田埂脚或田泥底下到处可见的黄鳝,越来越难逮到。干黄鳝这道花腰傣的特色菜肴正在逐渐淡出他们的日常饮食;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了花腰傣“一坨糯米饭,两条干黄鳝,一个腌鸭蛋”的日常饮食习俗,因而干黄鳝也从寻常食物变为珍贵食物,成为向外地游客介绍花腰傣饮食文化的必尝之菜,成为“省嘴待客”之物。由于昆明、玉溪等地对黄牛需求量的增加,牛肉价格上升,原材料成本的增加使得原来只要几块钱就可以吃到的汤锅已经涨到十几块钱一碗,对于生活还不富裕的农民来说,汤锅不再是街天必吃的食物,而成为向外地游客宣传花腰傣民族传统饮食的一个窗口。

此外,与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傣族居住的竹楼不同,新平花腰傣居住在典型的彝族土掌房中。土掌房的隔热性能较好,冬暖夏凉,适合于干热河谷农民居住。房屋一般是两层、平顶。上层是用来住人,外面有一个阳台,供人们休息、晒东西;下层用来烧饭、待客,或是堆放杂物,屋顶平实,又可兼做晒场。花腰傣一般把他们的腌制的食物都储藏在下层,有的腌肉的储藏时间达到2~3年。但由于存在采光效果较差,屋内比较灰暗等缺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民大多会推掉土掌房,建改新式的砖混结构的房屋,在大多数年轻人心中,土掌房多多少少成为了生活条件不好的一个标志。而冰箱的日益普及,更为食物的保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腌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比以往大大减少。

诚然,饮食内容和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但花腰傣饮食文化是花腰傣了解自然、发现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其利用自然资源生存和发展的结果,是花腰傣智慧在饮食上的体现。除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能量的基本功能外,饮食还是他们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是友情和爱情传递和表达的纽带,是加强人际交往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媒介,连接人与神灵的一种方式,所以花腰傣饮食文化不是一般意义的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吃的文化,而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可替代的多种社会功能的文化。

[1][美]马文·哈里斯 (M.Harris).好吃 食物与文化之谜[M].叶舒宪,户晓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2]王文光,姜丹.傣族的饮食文化及其功能 [J].民族艺术研究,2006,(3).

[3]刘江.新平傣族的灵魂观探析 [M].田野的硕果.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Abstract:Diets are crucial to survival.Humans rely on diets not only for physiological needs but also for spiritual needs plus a help to social stability.The diets of the Huayao Dais in Xinping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can not only provide the basic nutrition like carbohydrate,fat and vitamins but also have the cultural functions of information exchanges and the expression of feelings and social positions as well as the strengthening of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lessening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Key words:Huayao Dais;dietary culture;cultural function

(责任编辑 王东昕)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unctions of the Diets of the Huayao Dais in Xinping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GENG Yi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TS971

A

1672-867X(2011)02-0056-04

2010-12-30

耿毅 (1972-),女 (白族),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汤锅饮食食物
茶壶和汤锅
不自量力
春节饮食有“三要”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巧煮随心熟鸡蛋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食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