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

2011-12-08 18:47:34
关键词:校纪校规法治

吴 艳

(1.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云南 昆明 650101;2.云南大学 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一切问题,由文化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解决”。[1]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法治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高校进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好与坏将会影响着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快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步伐。

一、 法治文化的内涵

要想了解法治文化的内涵,就必须先了解文化的涵义,有关文化的涵义, 目前已有几百种,于1952 年, 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发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文中, 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得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 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 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 观念, 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活动的产物, 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该定义基本上是现代东西方的学术界所认可并有着广泛的影响。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将文化分为三类,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所谓法治文化, 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根据本定义也可把法治文化分为三类:其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表现, 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具体存在, 如法律、法规等它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其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以规范为原则的文化表现, 即法律法规在其本土化语境影响下,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如司法制度等,它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其三,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指法治文化灵魂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如“自由”、“平等”、“正义”、“法律之上”等,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

高校法治文化,是指高校主体(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高校管理者、高校师生员工)对于高校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因长期受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和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出现了不少问题。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校纪校规尚不完善,并与国家法律法规的衔接不够

随着依法治国的推动和国家授予高校享有一定的“教育自主权”,高校为了更好地自治,就必须要制定校纪校规,以便更好地管理学生,从而达到依法治校的效果并促进校园的和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校纪校规常与国家法律法规发生冲突。比如:部分高校的校纪校规规定在校期间谈恋爱、接吻和怀孕就要开除学生,该规定显然违背了宪法的每个公民享有“受教育权”,从而引发了学生状告母校的案子频频上演,大多以高校败诉而告终,有的高校用罚款惩罚违纪学生,如:迟到罚款,难道这些高校不知道自己没有权力罚款吗?不仅部分高校校纪校规与法律有冲突,而且在处罚学生时程序违法,也导致高校败诉。例如:在我省某一高校学生代替其同学考试被监考老师发现,学校对该学生做出开除学籍的决定,但没有公布也没有告知学生,该学生仍继续留在学校学习并参加各科课程的考试直到毕业论文答辩完毕,最后学校没有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给学生,导致学生找工作困难,于是学生把母校告到法院,经过开庭审理此案,最终以高校处罚学生程序违法为由而失败,学生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我国高校应反思该案从中得到启发,不仅要重视实体法,而且也要重视程序法。

(二)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和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差,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就业过程中,不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听之任之,常用这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例如:大学生就业找工作时,用人单位要求交押金,且也不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了也不把自己的承诺写在合同里,殊不知,用人单位的上述做法已侵犯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然而该学生却蒙在鼓里还暗自庆幸。近几年,尽管高校通过《法律基础》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进行普法,由于课时较少和教学方式单一,其效果并不怎么明显。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改革法治文化建设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几年,频频被媒体曝光的高校各类案件,却让人们对这一片净土产生了忧虑。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校园暴力问题,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我们不时会看到学生坠楼、校园伤害等耸人听闻的报道,而且关于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却有增无减。根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1965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值得重视的是,在大学生犯罪中,盗窃案约占70%。[2]而大学生犯罪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高校总人数的1.26%。[3]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个案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比如: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竟然用刀将教师程春明砍死在课堂上,这个案件听起来确实让人感到痛惜。通过相关调查资料和大学生案件的频繁发生显示: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迫在眉睫。

法律意识和违法犯罪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大学生法律意识增强了,就不会出现违法犯罪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关于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都是因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另外网络中也可搜索到《提供法律意识,远离违法犯罪》的文章,有些书籍也涉及到。

(三)高校法治文化氛围的缺失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一直采用儒家思想进行治理国家,即是“贤人政治”,其实就是“人治”,这一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过法律,但其没有任何威信,于是出现了权大于法的现象,从而导致人们对法律失去了信心而相信权力的威力,因此我国缺乏让法治文化成长的土壤。在当代现实生活中,“官本位”、“人治”和“权大于法”等思想仍然有市场,于是滋生了司法腐败问题从而导致“关系案”、“人情案”的出现。有人碰到了纠纷不是去找律师而是去找领导和法官,即使找律师也要看其是否有关系。这一现象的发生意味着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当前的法治现状也严重影响着高校法治文化氛围。

云南大学董云川教授指出,由于官本位意识的强化,大学学术带头人官僚化和官僚“学术化”的现象比比皆是,[4]由此可见,法治文化并没有在高校真正建立起来。近几年,虽然我国高校进行改革,即教育自主权,但是由于受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校园里仍出现了很多违法现象,部分高校违反国家法律在招生方面讲关系和金钱、收费不公开、管理中侵犯学生的权益等问题,然而学生不知道怎么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某高校一个女生宿舍某学生的钱包被盗了,该学生就向班主任说明情况,该老师就让该宿舍的同学把各自的箱子打开查看,之后,学生们都觉得很委屈但却无处申冤,只能忍气吞声,毕竟“忍”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另外,部分高校在给学生评奖学金时不是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定,而是看该学生与领导和老师的关系是否密切。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对学校失去信心,进而对社会失望,于是就出现了“小小年纪看破红尘”,在年少的心灵里萌芽了“关系是第一生产力”的想法,在这样的“法治文化氛围”里,当学生碰到问题时要么通过拳头解决,要么通过找关系解决,那么我们的校园环境也就很难和谐了。

高校虽多次提出“依法治校”的口号,但这是“光打雷不下雨”,也许是因为人情、面子和关系等原因,造成了高校执纪不严和执行太软,导致高校腐败现象频频发生。如在高校招生方面,部分教师利用招生的权力谋取钱财,从而形成了“正常现象”。另外,因高校执纪不严,也造成了部分老师对教学的随意应付,有的老师上课随意迟到、打手机,教学内容也是根据自己喜好而定,这些行为显然违背了校纪校规,然而这些老师已习以为常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部分人对学校规章制度恶意规避,故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又没有追究责任措施,这种现象在很多情况已成了普遍现象,由于他们的“示范”作用,也使学校的规章制度很难执行,这就导致人们崇尚权力和关系,而不是法律,最终使法治理念难以深入人心。

三、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依法制定完备的校纪校规和提升其执行力

师生的法律信仰是高校法治化的灵魂,是法治文化建设的精髓。要使师生对法律信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其一是法律自身的正义性,其二是法律实施的正义性,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正义和秩序的综合体”。[5]因此,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健全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我国应学习国外高校先进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完善高校的法律法规,从而理顺高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和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使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与此同时,高校的校纪校规才能有法可依,也才会避免与法律的冲突。高校在制定校纪校规时应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由校领导负责召集校管理者、法学专家、律师、法官、教师和学生组成立法团对原规章制度和文件进行审查并草拟校纪校规;其次,将草拟好的校纪校规通过网络公布于社会或者将其发到学校各个部门,让广大群众提出宝贵建议,建议一经学校采纳就有奖励;再次,在校领导组织立法团收集广大群众的反馈意见并对校纪校规进行修改;最后,通过校园网、文件、开会等形式公布校纪校规,并要求全校师生学习考试。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仅有完善的校纪校规是行不通的,关键在于对其的执行,正如古人所言:“法善而不循法,法乃虚器也”,也就是说,如果校纪校规在执行过程中总是执行太软,那么再完善的校纪校规也只是墙上画虎,只是个摆设而已。鉴于此,要想提升校纪校规的执行力度,高校应设计一套提升校纪校规执行力的制度,并明确各部门和各人的职责,对于每件事情的执行情况都要进行公开监督,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也就使校纪校规得到有力的执行。

(二)培育师生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6]由于我国缺乏法治文化传统,“权大于法”、“人治”、“避诉”、权利意识差等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心中,鉴于此,要想培育高校师生对法律的信仰,将会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因此,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应该由校领导牵头学习法律知识,通过讲座形式请知名法学专家、律师、法官、检察官到学校进行普法,让全校师生意识到学习法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可请法学院的老师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讲座,并让全校师生写学习法律的心得体会。另外,也可通过校园网络宣传有关与师生密切联系的典型案例,通过黑板报和校园广播的形式宣传法律。对于学生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的主要途径,该门课的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和课时相当少,这对于任课老师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这就要求老师要通过视频、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学生参与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次良好的法治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法制宣传教育,且效果远远胜过百次空洞的说教。”[7]必须加强全校师生的法律实践活动,由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鉴于此,学校可通过校园法学社团每星期组织一次模拟法庭,找一些典型案子让师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的角色,然后组织师生旁听并进行点评。另外,校学生处可分批组织师生轮流到当地法院旁听,也可到当地监狱观看,最好请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到高校或监狱里现身说法,这样能让师生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学校可成立法律援助中心进行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当师生碰到有关法律问题时可到该中心进行咨询,这能让师生感受到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的益处。

(三)建立校领导责任机制,营造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文化氛围

营造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文化氛围设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校领导必须重视并以身作则并带头起模范示范作用。因此,高校应成立由领导任组长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应是长期的而不是暂时的,因法治文化建设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将对有关校纪校规的制定、全校师生法律信仰的培育和法治氛围的营造等工作进行策划并安排相关部门贯彻执行。另外,因我国老百姓有一种很深厚的“包青天情结”,他们认为只有包青天才有司法正义存在,所以,应在高校领导中间树立包青天式的典型人物,并通过当地媒体和校园网络广播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当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才会求助于法律解决。

培根指出:“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举动祸害尤烈,因为后者不过是弄脏了水流,前者却破坏了水源。”,[8]因此,高校应该“依法治校”,做到依法管理、依法奖惩、依法教学和依法办事,决不能因人而异、因人情而异和因关系而异,只有学校做到“依法治校”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师生才会认同法律。另外,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救济机制,让学生有为自己申辩的机会,在处罚违纪学生时做到公开公平并告之学生,但是涉及到学生的隐私时就不要对外公开,否则学校将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当然,法治氛围的培育仅靠高校唱“独角戏”是不行的,它还需要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共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参考文献]

[1]葛洪义.法理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347.

[2]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原因分析[EB/OL].Http//www.jcrb.com/zylo/m156/ca86203.htm.

[3]毛磊.大学生犯罪率如何降到最低限度[N].人民日报, 2003-06-18(14).

[4]张文凌.教授质疑:大学为何远离学场[N].中国青年报,2005-12-02(03).

[5]高凛.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路径探讨[J].江南论坛,2008(11):32-34.

[6][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4.

[7]南京市司法局.五五普法教育创新之思考[J].中国司法,2007(10):76-78.

[8][英]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193.

猜你喜欢
校纪校规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校规校纪如何制定?
校规校纪如何制定—写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出台之后
校有校规
校规之战:“严”与“爱”何以平衡
教育家(2020年6期)2020-03-19 08:46:35
校风校纪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
教书育人(2019年17期)2019-01-11 06:19:08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校纪校规的制定与执行都要以学生为本
中国德育(2015年24期)2016-01-19 16:35:53
“雷人校规”“雷人”的原因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