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岩岩,杨 青
徐州市中心医院,徐州 221009
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药师的职能已逐渐从药品供应向药学服务转变,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患者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药师逐渐参与到临床治疗团队中,在制定给药方案时提出意见,纠正错误的、不合理的用药,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现将笔者参与ICU药学服务的几个案例予以总结,供同行参考。
例1,患者,男,39岁,因“突发昏迷4天”入院。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口吐白沫,外院急查头颅CT示“脑干出血,脑底池积血”,住院行“钻颅侧脑室置管外引流术”,术后引流通畅,但患者一直昏迷,肢体反应差,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ICU。入院予脱水、止血、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药物,并予降压药控制血压。呼吸机辅助通气。入院3天,血压一直控制不稳定,药师发现患者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降血压,昏迷患者口服药物用研钵碾碎后给药;药师向医生介绍,缓控释制剂一般不宜掰开或嚼碎服用,以免破坏剂型,失去其缓控释作用。缓控释制剂能否掰开吃,关键看其所采用的释药技术路线和释药原理[1],如采用膜包衣技术、渗透泵技术、多层片技术做成的缓释或控释片,大多不能掰开使用;而采用骨架技术、胶囊小丸技术或小丸压片技术制成的缓控释片,则可掰开使用。将硝苯地平缓释片碾碎给药,相当于一次给予20 mg硝苯地平普通片,一次给药剂量较大,而其作用维持时间则不能达到缓释片所应达到的时间。医生立即更改医嘱为硝苯地平普通片10 mg,q8 h,此后,患者血压一直较为平稳。药师又将本院所有缓控释制剂哪些可以掰开服用,哪些不可以掰开服用汇总于一张表中,在早交班时向医生作简单介绍,同时告知医护人员,即使可以掰开服用的缓控释制剂对ICU鼻饲的患者也不适用。此后ICU再未出现给患者鼻饲缓控释制剂的情况。
例 2,患者,女,44岁,因“突发头痛 3小时余”入院。急诊CT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予降颅压、控制血压、稳定内环境、预防感染、抑酸、保护胃黏膜等药物应用后,患者清醒,体温正常,生命体征稳定。入院16天后,患者突发癫痫,双眼上翻,呼吸急促,口吐白沫,心率110次/分,呼吸32次/分,氧饱和度95%。立即将患者放平,保护呼吸道通畅,予地西泮10 mg,肌注,用药后病情平稳,1小时后患者再次癫痫发作,予地西泮100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滴,加药时药液轻微混浊,药师建议改为地西泮100 mg缓慢泵入,抽搐很快停止。用药分析:地西泮为难溶性药物,为增加其溶解度,地西泮注射液中含有40%丙二醇、10%乙醇助溶。地西泮注射液与其他任何输液配伍,由于溶媒组成改变,使地西泮溶解度降低而易析出地西泮结晶,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及肉眼看不到的微粒,严重影响用药安全[2]。静脉滴注过程中不溶性微粒易引起输液反应,如寒颤、高热、子痫、惊厥等。静脉微量泵入时,可调节流速,不可稀释。禁止从莫菲管中加入地西泮。
患者,男,84岁,因“咳痰、喘4个月,加重半天”入院,诊断为“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冠心病”,予止咳、化痰、平喘、免疫增强剂、抗感染药物应用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血象不高,但尿素氮17.86mmol·L-1,肌酐214 μmol·L-1。患者突然出现夜间躁动不安,给予咪哒唑仑5 mg,im,不仅不能安定下来,反而更加烦躁。第二天查房时,医生从患者的病情发展分析未能找出原因,药师认为患者躁动不安可能是茶碱的不良反应。 因患者使用环丙沙星0.4g,qd,联合氨茶碱0.2g,bid,抗炎平喘已7天,故建议停用环丙沙星和茶碱。停药2天后患者安静卧床,未再出现躁动。临床上喹诺酮类药物和茶碱联合使用的情况很多,药师趁机向医生介绍了两者的相互作用。喹诺酮类抗菌药与茶碱联用,可抑制茶碱的代谢,机制是喹诺酮类抗菌药抑制肝药酶系统中的细胞色素P-450的同功酶,从而使茶碱的代谢减少[3]。有研究表明,依诺沙星与茶碱合用时能减少茶碱消除率的40%~75%,而环丙沙星和培氟沙星则减少20%~30%。本例患者尿素氮和肌酐均较高,药物通过肾脏的清除会减少,更易造成药物蓄积,从而诱发药物不良反应。
例1 男,71岁,因“突发昏迷4 h入院”,临床诊断为“左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高血压Ⅳ期、慢性肾衰、尿毒症”,已在ICU住院3个多月。患者经钻颅血肿引流、颅内减压、腹膜透析、抗感染、调整内环境治疗后,仍昏迷,但生命体征平稳。后脱去呼吸机,停用抗生素,予肠内营养,肢体康复等治疗,但患者发生凝血功能较差,医生分析也未能从疾病发展中找出原因。因患者出现过一次消化道出血,这次凝血功能差,很担心患者再次出血。药师查房结束后仔细查阅患者的用药与凝血功能变化的关系,试图从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找出原因,以便为医生治疗提供参考。结果发现患者14天前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0 g,q12 h,连用 10天,于 4天前停药,用药前凝血功能正常,用药第9天复查凝血功能已出现异常,并进行性加重。药师分析认为,长期使用头孢哌酮可能导致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细菌受到抑制,从而导致维生素K缺乏[4]。而维生素K缺乏时可引起维生素K依赖性的凝血因子(包括凝血酶原Ⅱ、Ⅶ、Ⅸ、Ⅹ,蛋白 C、蛋白 S)的谷氨酸不能 γ-羧基化,从而成为异常的、不能参与凝血反应的因子,出现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药师建议给患者补充维生素K110 mg,q8 h,建议被接受并记录病程录中,6天后,患者凝血功能恢复正常。之后,要求凡是使用头孢哌酮的患者,都同时补充维生素K1,以防出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例2 女,72岁,因“突发意识不清2 h”入院,头颅CT示“脑出血”,已住院2个多月,目前患者昏迷,肺部感染,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药物,保护胃黏膜、胃动力药,应用肠内营养药物。抗生素使用美罗培南1.0 g,q8 h,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 0.4 g,qd。 换用左氧氟沙星第一天,患者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第二天查房,医生分析认为患者长期卧床,胃动力差,可能为肠内营养TPF(能全力)贮留,决定停用。药师询问当班护士得知,呕吐发生在滴注左氧氟沙星之后,认为可能是左氧氟沙星的胃肠道反应引起的呕吐。因患者尿素氮 49.19 mmol·L-1, 肌酐 347.4 μmol·L-1,建议将左氧氟沙星减半量且缓慢滴注。建议被医师接受并记录病程录中。当天用药患者未出现呕吐,但第二天患者出现腹泻,一日7次,色黄、稀,量约700 mL。因该患者半月前腹泻治疗了1周才好转,再次腹泻,医生很担心。根据患者用药一次即呕吐,药师分析本次腹泻可能也是左氧氟沙星的胃肠道反应,这位患者可能对左氧氟沙星很敏感,故胃肠道反应较重,建议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停药第二天患者腹泻停止,经一系列对症支持治疗及抗生素减量应用,患者尿素氮、肌酐恢复正常,转入普通病房。
ICU患者病情严重,用药也较复杂,要想成功开展药学服务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具备扎实的药学知识。药师该发言的时候,主动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只要是对患者治疗有益的建议,临床医生是非常欢迎的。很多药师下临床之初,害怕自己的临床知识欠缺,而信心不足。笔者的医学知识也很缺乏,但每天临床医生的查房就象上一堂医学课,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医生需要的并不是药师懂多少医学知识,而是药学知识在临床的辩证应用,这样才能做到知识互补,更好地促进合理用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 崔福德.药剂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赵志刚,高海春,王爱国.注射剂的临床安全与合理应用[M].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 陆文铨,朱才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J]. 解放军药学学报,1999,15(4):32-34.
[4] 王 娜,孟凡义,孙 竞,等.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1 例[J].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5):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