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明,张云波
(保山市隆阳区蚕桑站,云南隆阳678000)
隆阳区是云南省蚕桑生产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2000年以来,隆阳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及“东桑西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制定出台蚕桑生产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面积从2000年的65 hm2发展到目前的4 200 hm2。随着桑园面积的增加,病虫害逐年加重,其中桑树褐斑病成为影响当地桑叶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抓好桑树褐斑病防治,是提高桑叶产量、质量和增加蚕茧产量的根本途径,对促进蚕农增产增收,确保蚕桑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桑树褐斑病又称烂叶病、焦斑病、烂斑病等,是危害桑树叶部的真菌性病害。桑树褐斑病的病原为桑粘格孢菌(Septogloeum mori Briosi et Cavara),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粘格孢属。病斑上的粉质块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粉质块中淡红色稍带粘性的粉状物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用湿棉签从病斑上的粉质块擦拭取样简易制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很容易找到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棍棒状,两端钝圆,有一端略细,稍向一侧弯曲,有明显的分隔。
桑树褐斑病危害叶片,以嫩叶发病较重,病斑在叶片的正背两面均有分布。发病初期,在叶片正背面都可见到针尖大小的水渍状斑点,病斑周围叶色褪绿变黄,迎光看轮廓十分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的茶褐色或暗褐色病斑。当受到叶脉的限制时,病斑便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发病后期病斑直径2~10 cm,病斑边缘颜色较深呈暗褐色或茶褐色,中央呈淡茶褐色或灰色,病斑上散生小点状白色或淡红色的粉质块,为病菌分生孢子块,呈环状排列,这种粉质块在同一病斑的正、反两面都可以看到,最后变成黑褐色残留在病斑上,内含大量的分生孢子。晚秋时期发病的,在病斑周缘出现紫褐色晕圈,出现蛙眼状病斑,附近的叶脉受到侵染后变成紫褐色,在叶背表现更为明显。当天气阴雨连绵、空气湿度较大时,病斑吸水膨胀并腐烂,随即叶片穿孔;当遇干燥天气,病斑中央往往开裂而穿孔。严重发病时,叶片上许多病斑可相互连接形成大病斑,叶片枯焦,形成“焦斑”或“烂叶”而脱落。严重发病时,叶柄、新梢也被侵害发病,受害处出现黑褐色、长形略凹陷的病斑。
1975年在隆阳区板桥公社(今板桥镇)发生过较严重的桑树褐斑病,桑树品种为湖桑32号,经过持续防治,20世纪80年代以后直到本世纪初,该病较少发生。
2006年以来,桑树褐斑病在隆阳区普遍发生,危害逐年加重,每年从4月中旬开始发生危害,6~7月面积扩大、危害加重,7~9月危害最严重,危害一直持续到桑树落叶,危害时间较长,对中秋蚕、晚秋蚕的饲养影响很大。感染初期的桑叶病斑较小,尚可采叶喂蚕,对生产影响较小。随着病斑扩大,许多病斑相连,受害严重的桑园叶片全部长满“焦斑”或“烂斑”而不能喂蚕,之后桑叶腐烂或干枯,最后脱落,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导致蚕桑生产效益受影响。
根据隆阳区蚕桑站的调查,2007年全区7个乡(镇)发生桑树褐斑病危害,桑叶发病率为95.5%,发病指数为47.15,发生面积占总面积的70%;2008年雨水偏多,日照不足,有14个养蚕乡(镇)发生桑树褐斑病,桑叶发病率96.3%,发病指数为52.47,发生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2009年有14个养蚕乡(镇)发生桑树褐斑病,桑叶发病率为95.8%,发病指数为49.1,发生面积占总面积的50%。几年来,隆阳区桑树褐斑病发生以保山坝和周边乡(镇)较为严重,干热河谷的芒宽乡发病相对较轻。桑树品种上,农桑8号发病较轻,沙2×伦109发病较重。发病较重的有板桥镇、河图镇、瓦渡镇、汉庄镇、辛街乡、丙麻乡、瓦窑镇7个乡(镇)。
3.1.1 桑园冬季清园不认真
晚秋时期,桑树褐斑病的病菌在桑叶和嫩梢上残存,病斑中央的粉质块含有大量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雨水、农事操作散落到杂草上、落叶上、桑树拳上或粘附在冬芽及叶痕中,并在此聚集越冬,开春后,这些病菌通过各种途径侵染新生桑叶,形成当年的初次侵染,并在桑叶病斑中央形成分生孢子,成为再次侵染的病菌来源,从而为当年反复侵染危害埋下隐患。隆阳区20世纪80~90年代,桑农每年要给桑园冬耕除草、修枝修拳、清园施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紧张,认真进行冬季管理的农户很少,不进行冬耕、甚至根本不管理的桑园随处可见,在失管桑园,冬季残存大量桑树褐斑病的病原,成为规模连片桑园春季发病的疫源地。
3.1.2 桑园间作过多过密
桑园间作应选择矮杆、对蚕无害、管理方便的作物,但在实际生产中,许多农户总是不加选择地进行间种,新老桑园都间种,而且多数间作密度高、管理差,致使桑园郁闭度高。桑树是喜光作物,在荫蔽条件下生长不良,抵抗力变差;此外,荫蔽多湿的环境给桑树褐斑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隆阳区近几年的新植桑园90%实施了间种,其中30%以上为高密度的粮油作物;老桑园中70%实施了间种,有的将核桃、梨树等与桑树间种,从而加重了桑树褐斑病的危害。
3.1.3 桑园肥培管理不合理
由于桑树以产叶为主,对氮素需要量较多,生产上多年来形成了偏施氮肥、甚至只施氮素化肥的倾向,过量使用氮素肥料导致叶肉组织不充盈。磷钾肥严重不足,桑树植株徒长,桑叶郁蔽,桑树的抵抗力下降,桑树褐斑病发生逐渐加重。大量施用氮素化肥,少施或不施有机肥,不进行耕耘,造成土壤板结,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下降,使桑树对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吸收失调,造成桑树生长变差。
在桑树褐斑病防治上,普遍做法是在春、夏蚕结束后发病严重时才进行药物防治,而养蚕期间一般不进行药物防治。近年来,桑农普遍不重视桑园管理,忽视桑园病害防治,总是等到病害非常严重时才施药,施药时间较晚。许多地方不搞联防统治,用药时间不统一,出现相互感染,防治效果不好。由于常用的杀菌剂并不能将桑树褐斑病的病菌快速杀死,而是通过抑制生长、减少分生孢子的产生而起作用,因此防治时间滞后,给桑树褐斑病加重危害创造了条件。
多年来桑园长期使用多菌灵、托布津和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其中多菌灵和托布津均为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其药物成分的结构和作用原理相似,多年连续使用同类型杀菌剂,直接导致病菌的抗药性增加,杀菌效果必然变差。已有资料表明,连续使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容易诱发病菌产生抗药性。甲基托布津虽然不是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属于取代苯类杀菌剂,但甲基托布津是吸收到植物体内进一步转化为多菌灵而起杀菌、抑菌作用的,所以甲基托布津与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存在着正交互抗性,即在多菌灵、托布津和甲基托布津中,只要病菌对1种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其它2种药物的防效也下降。另外,杀菌剂生产厂家很多,农药质量良莠不齐,如有农户反映同样是甲基托布津,进口产品效果要好些。此外,有些农户对农药的有效期认识不足,药物存放时间较长,药物失效仍在使用,不仅没有起到防病作用,相反给病菌生长提供了湿度条件。
隆阳区桑树生长期间雨量集中,夏秋季节往往阴雨连绵,使空气湿度增大,给桑树褐斑病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根据隆阳区的气象资料,隆阳区6~9月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3%,6~9月多年平均空气湿度为81%,从50年隆阳区气象资料分析,最近20年雨季天数平均比前30年增加10 d以上,雨季开始期平均比前30年提早15 d(2010年严重干旱例外)。在空气潮湿、日照少的情况下,桑树旺盛生长,桑园郁蔽度高,通风透光不良,桑园内湿度较大,有利于褐斑病分生孢子的形成,病菌得以快速繁殖和扩大危害,在连片桑园中迅速流行。
4.1.1 选用抗病品种
现有品种农桑8号对桑树褐斑病的抗病性较强,但丰产性较差;农桑14号生长旺盛、丰产性好,但抗病性较差;沙2×伦109则丰产性、抗病性均较差,应予以淘汰。今后要加强优质、高产、抗病品种的引进,同时注意品种搭配,优化品种结构,增强桑园抗病能力。云丰1号、云丰2号是云南省农科院蚕蜂所科技人员针对桑树褐斑病而选育的抗性品种,应加快推广。
4.1.2 搞好冬季清园
桑树落叶后应及时铲除桑园杂草并进行焚烧处理;桑园全面冬耕1遍,深度为17~20 cm,深耕后将病叶埋入土壤中使之吸水腐烂,让病原菌失活。同时,冬季修剪时应把病枝、弱枝、枯枝、虫伤枝剪除并烧毁。如在桑树生长季节发病,应及时摘除病叶并进行深埋,以减少病原菌。合理冬耕,引水浇灌,让病原菌在潮湿的土壤中失去活力。
4.1.3 合理剪伐与采摘桑叶
合理剪伐桑树,发病重时改春伐为夏伐,桑条及时搬离桑园,减少桑园病原菌。春夏季养蚕时,采去下部脚叶及上部病叶,集中堆肥或烧毁,避免病菌感染上部新鲜叶,同时通过充分采摘叶片,增加桑园通风透气性,降低园内湿度,减轻病害发生。对严重感病的桑园,应及时组织人力先摘除重病叶,再实施药物防治,病叶要收集烧毁或作堆肥等无害化处理。
4.1.4 加强栽培管理
桑园合理密植,一般嫁接良种桑树的适宜密度为1.2~1.8万株/hm2,桑园间种应以冬季为主,夏秋季节少种或不种,桑树褐斑病严重的地块应禁止夏秋间种。在桑园的肥培管理上,应多施有机肥,多施有机肥能疏松土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桑树根系生长,提高桑树抵抗力。化肥要氮、磷、钾配合施用,可施用蚕桑专用复合肥。桑树褐斑病为喜湿性真菌病害,搞好水分管理是防治该病的一个重要措施。低洼田桑要抗好排水沟渠。旱地桑园春季较干旱,需在桑树发芽前灌水催芽;雨水较多月份,必须开沟排湿,降低地下水位,控制桑园空气湿度,减少桑树褐斑病的滋生和蔓延。
预测预报是桑树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长期有效的预测预报机制和体系,搞好包括桑树褐斑病在内的病害预测预报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抓住关键施药期,提高防治效果。
4.3.1 药物选择
在桑树真菌病害的防治上,多年来一直使用多菌灵、托布津和甲基托布津等,建议更新药物品种,生长期防治桑树褐斑病优先选用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可与原来的药物交替使用。冬季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石灰浆等。使用浓度:25%丙环唑EC 2 000~3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WP 800~1 000倍液、50%多菌灵WP800~1 000倍液,选用上述杀菌剂时可加入0.5‰的洗衣粉作粘着剂。冬防时可用石硫合剂4~5°Be、波尔多液140~200倍液、10%石灰浆。
4.3.2 防治时间
把握好几个关键时机,即春蚕养蚕前10~20 d、春蚕上蔟后、夏蚕上蔟后、中秋蚕上蔟后和冬季防治。对上年发病严重的桑园,要搞好春季防治。夏秋季节是桑树旺盛生长时期,也是桑树褐斑病大发生时期,对严重发病的桑园可隔10 d左右喷1次药,连喷2~3次。
4.3.3 统防统治与分类防治
开展以乡(镇)或村(组)为单位的统防统治是防治桑树褐斑病的有效措施,通过统一药剂、统一浓度、统一喷药时间,可以大幅度消灭病原菌,从而控制病害发生。
[1]冉瑞法.云南蚕区主要桑树品种褐斑病感染调查及原因分析[J].云南农业科技,2008(S1).
[2]陈青,袁斌,张建宏,等.桑褐斑病化学防治药剂筛选及综合防治探讨[J].农药,2006(7).
[3]黄尔田.实用桑树保护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李剑英.桑树褐斑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蚕业,2006,27(1).
[5]解国文.桑树褐斑病的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2008(S1).
[6]李金见,黎勇谋,储一宁,等.桑园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07.
[7]刘国芬.合理使用杀菌剂[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