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淼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研究综述
林 淼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一直以来,关于减租减息政策的研究都为学术界所关注。学术界对减租减息政策的研究经历了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从对重点区域的研究到广泛的区域关注、从对减租减息政策的全面肯定到局部反思,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目前关于减租减息政策的研究多局限于政治方面,应加强减租减息政策对经济、社会、民众心态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进一步研究晋绥边区、东江行署区抗日根据地、琼崖行署区抗日根据地等的减租减息研究,同时加强减租减息反思方面的研究。
减租减息;土地政策;抗日战争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所实行的一项特殊的土地政策。这一土地政策的实施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一直以来,减租减息政策为学界所关注,虽然没有单独的论著,但关于这方面的学术论文颇丰。本文拟就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做一综合的述评。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关于减租减息政策的研究开始活跃。不但有对减租减息政策宏观上的研究讨论,而且对减租减息政策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淮北苏皖边区、陕甘宁边区等的具体实施情况也都有了初步的研究探讨。20世纪90年代,对减租减息的意义作用、实施背景、实施过程等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山西、晋冀鲁豫、苏中抗日根据地也都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21世纪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就更为深入,也更为宽泛。对减租减息的历史作用、政策特点等有了进一步论述,晋察冀、淮北、鄂豫边区、皖江、华中等地区的减租减息情况也进一步研究探讨,而且学者在这一时期更注意交叉学科间的整合研究。减租减息政策与乡村社会的变迁,减租减息政策与村民的心态,减租减息政策与乡村政权的变动成为关于这一政策研究的新动向,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成果。
有关减租减息政策性质的研究。一般学者都认为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是必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实行的土地政策,有其积极意义。如:何玉叶认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是在民族革命为内容的特定历史阶段为解决农民问题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白宝莲认为减租减息是一种带有过渡性和改良性的政策,是为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而采取的一项政策。[2]关翠霞则从充分认识全国人民都是抗日的主力军,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其他阶级都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性;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可以保证国内各阶级、各阶层一致对外,避免发生国内武装对立;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是当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困难、共同抗日的唯一选择等方面来阐述减租减息政策的必要性。[3]持此观点的学者较多。
关于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与实施的研究。最早乌廷玉将减租减息分为初步开展阶段、限制打击地主的破坏活动和减租减息的深入发展阶段,查减阶段。[4]后来多数学者都认为减租减息的实施阶段虽然各个地方情况不尽相同,但大致都经过了以下四个阶段:宣传阶段(1937-1939)、初步开展阶段(1940-1942)、深入开展阶段(1943-1944)、查租保佃阶段(1945-1946)。贾莉敏则将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过程与共产党对群众的逐步宣传、组织、发动联合起来考察。[5]龚达则讨论了领导减租减息的指导思想:执行劳动者自己解放自己的原则;启发群众的思想性,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组织群众,正确领导群众进行斗争,在斗争中贯彻有理、有力、有节的原则。[6]郭绪印则强调在减租减息政策实施过程中法律和群众结合的重要性。认为:要搞好减租减息运动,关键在于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使减租减息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7]
关于减租减息特点的研究。刘宁认为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反映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体现了革命与改良相结合。[8]李海新认为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战略举措而非权宜之计,具有简约通俗,易于操作的特点,它以调整土地所有关系外围的一般经济关系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平和务实的变革土地所有制,具有不完全性。[9]刘杰则认为减租减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采取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体现了独立自主的思想等特点。[10]刘庆礼则认为减租减息政策具有战略的选择性、操作的简约性、鲜明的渐进性、优先的效率性的特点。[11]诸葛达则认为减租减息政策是战略的转变,不是策略口号,它体现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是一种过渡性、改良性和革命性相结合的政策。[12]龚达则认为减租减息政策具有既联合又斗争的双重性政策和减租减息政策仅仅是削弱封建剥削的政策,而不是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政策。因此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浅到深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同地区,不同要求,呈现出运动发展的不平衡性;不能完全实现耕者有其田的要求。
关于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意义及评价。一般学者都对减租减息持肯定态度。认为减租减息政策减轻了广大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巩固了工农联盟;激发了广大农民抗日民主与生产积极性,加强了根据地建设,支持了长期抗战;缓和了农村阶级关系,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起了农村土地关系及阶级关系的一定变化,为以后的土地改革准备了条件;还锻炼培养了大批干部。梅士宏还强调减租减息政策使抗日根据地的农村各阶级占有土地的状况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3]王秀绒则认为减租减息并不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不能取消封建剥削,也不能彻底的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提高生产力,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政策。[14]温锐则认为减租减息政策实质上形成了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另一种方式。[15]张卫东则认为减租减息政策是解决中国近代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途径。[16]刘尊英则认为减租减息政策不但有其阶段性、不平衡性,更有其与时俱进的特性。[17]
有关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研究情况。梁秀华主要根据山东抗日根据地具体情况,阐述了减租减息政策在山东的具体贯彻实施过程,并论述了其实施的主要意义。认为由于贯彻了正确的土地政策,山东根据地才得以巩固和发展。[18]朱玉湘、郑建福等都持相同的看法。[19]张梅玲则主要讨论了刘少奇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中的重大贡献。[20]王友明则主要通过对山东根据地苢南县的个案分析,探讨抗战时期中共的减租减息政策与地权变动问题。[21]张学强则主要通过对山东省苢南县的拔地斗争的特例分析,认为在减租减息运动中,苢南发动了拔地斗争,将地主大佃户的土地拔出分租给贫民耕种,拔地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民生活,但却沉重的打击了初具规模的富农经营,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22]杜景川则主要讨论了山东减租减息工作的几个特点。[23]宋传伟则主要讨论了减租减息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24]
有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的研究情况。温锐通过探讨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的社会改革作用,认为,抗日根据地内因贯彻实行新政策而发生的农村土地变革运动,实质上悄悄地形成了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另一种方式。李海新则主要从晋察冀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具体实施阶段与过程看党处理人民问题的经验。[25]张翠莉则认为由于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晋察冀根据地的地权及阶级结构出现了明显不同于战前的特征。[26]刘学礼则认为晋察冀边区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根据形势需要领导开展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在运动中党把减租减息运动与根据地的其他革命斗争和各项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协调和促进;采取了科学、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提高了运动的质量和水平。[27]郑斌则探讨了彭真对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左倾偏差的纠正。[28]
有关晋冀鲁豫根据地减租减息的研究情况。李永芳主要探讨晋冀鲁豫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开展的成绩和意义;总结了这一运动胜利展开的历史经验[29]。徐建国探讨了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农民的思想变迁。[30]花瑜认为晋冀鲁豫的减租减息运动经历了一个长期迂回曲折的斗争,并探讨了减租减息运动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减租减息政策实施的伟大意义。[31]柴达则着重探讨了太行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情况。[32]
关于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研究情况。李柏林主要探讨了减租减息政策在经济上对淮北根据地的影响,进而探讨了根据地土地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根据地农民的社会流动和阶级结构的变化[33]。同时,他进一步探讨了减租减息政策所引发的乡村阶级结构、农民生活、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等各方面的影响。[34]将减租减息政策与心态史学、社会史结合起来研究是历史学发展的新方向。杨成文、李克影认为二地委领导的减租减息群众运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重点示范阶段、全面铺开阶段、查漏补退阶段。并论述了各个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减租减息运动的意义。[35]
关于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的研究情况。汪玉凯指出边区的减租减息,对于已经分配了土地的地区,主要是调整贫、富、中农之间的租佃关系;对于未分配土地的区域,则主要是削弱封建剥削关系,保证农民的租佃权,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支援抗战。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不仅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削弱了农村的封建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36]何文孝、[37]陈舜卿等持相同的看法。[38]孔永松认为中共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时地主动提出把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国民党政策法令中曾提出过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这是一个很大的让步。但这又是有条件的让步,是在不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通过抗日政府的法律、法令削弱封建势力,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种特定的历史阶段所实行的特殊的土地政策,是综合“革命”与“改良”的两重性政策。[39]
此外,有关其它区域减租减息政策实施的情况,严德健主要探讨了皖江农民的具体负担情况,以及皖江减租减息的具体开展情况,并认为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取得了重大的成绩。[40]王建国认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重点是减租,农民在减租中得到了可观的物质利益。出于发展借贷、促进生产的考虑,高利贷在华中抗日根据地一直存在。也正因为如此,减租减息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坚持统一战线的前提下,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41]张泰山主要探讨了鄂豫边区减租减息时农民的不同心态。并进一步探讨了农民不同心态的具体原因以及政府针对消极心态所采取的具体措施。[42]姜志良认为苏中土地关系不合理,租息负担沉重是苏中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前的主要特点。并探讨了减租减息实施的具体过程以及减租减息后苏中的巨大的变化。[43]牛崇辉主要研讨了山西广大农村的土地问题,认为山西减租减息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初步开展阶段、普遍开展阶段、深入发展或形成高潮的阶段、老区扫尾并将重点转移到新区的阶段。并认为减租减息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整了农村阶级关系,改善了人民生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4]
目前,关于减租减息政策的研究多局限于政治方面,绝大部分学者都集中在减租减息对抗战胜利的积极意义探讨上。减租减息政策对经济、社会、民众心态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文章较少,这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其次,晋绥边区,包括塞北行署区抗日根据地、晋西北行署区抗日根据地,还有东江行署区抗日根据地、琼崖行署区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情况目前研究尚存在空白,有待研究。再次,关于减租减息运动的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较少,缺少对减租减息具体细化的研究与探索。最后,关于减租减息过程的反思文章较少,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探讨较少,应加强减租减息反思这方面的研究。
[1]何玉叶.减租减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白宝莲.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及其历史作用[J].武警学院学报,1995(S1).
[3]关翠霞.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J].河北学刊,2001(5).
[4]乌廷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减租减息[J].史学月刊,1965(8).
[5]贾莉敏.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6]龚达.论抗日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及其重大意义[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5(1).
[7]郭绪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J].历史教学问题,1981(3).
[8]刘宁.试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减租减息土地政策[J].辽东学院学报,2005(5).
[9]李海新.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1).
[10]刘杰.浅析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减租减息政策的特点[J].法制与社会,2009(14).
[11]刘庆礼.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论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12]诸葛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减租减息政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13]梅士宏.论减租减息运动在抗战中的作用[J].沧桑,2007(5).
[14]王秀绒.试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4).
[15]温锐.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另一种方式—略论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的社会改革作用[J].抗日战争研究,1992(4).
[16]张卫东.论减租减息政策是解决中国近代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途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4).
[17]刘尊英.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的特性[J].传承,2008(8).
[18]梁秀华.简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19]朱玉湘.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J].文史哲,1981(3).
[20]张梅玲.刘少奇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重大贡献[J].东岳论丛,1994(6).
[21]王友明.抗战时期中共的减租减息政策与地权变动——对山东根据地莒南县的个案分析[J].近代史研究,2005(6).
[22]张学强.山东省莒南县的拔地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运动中的一个特例分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3]杜景川.简论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减租减息工作的主要特点[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24]宋传伟.减租减息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J].法制与社会,2007(10).
[25]李海新.从晋察冀根据地的减租减息看党处理农民问题的经验[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26]张翠莉.减租减息政策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地权及阶级结构的变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研究之一[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4).
[27]刘学礼.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运动的历史作用和经验探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5).
[28]郑斌.彭真对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左”倾偏差的纠正[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9]李永芳.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4).
[30]徐建国.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农民的思想变迁[J].党的文献,2008(5).
[31]花瑜.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J].平原大学学报,1994(2).
[32]柴达.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J].山西档案,1992(4).
[33]李柏林.减租减息与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的社会流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4]李柏林.减租减息与淮北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J].抗日战争研究,2006(2).
[35]杨成文,李克影.略述淮北二地委的减租减息运动[J].党史纵览,2000(3).
[36]汪玉凯.陕甘宁边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历史考察[J].党史研究,1983(3).
[37]何文孝.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减租减息[J].当代经济科学,1981(3).
[38]陈舜卿.试论陕甘宁边区的减租减息[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39]孔永松.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特殊土地问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4).
[40]严德健.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政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5(5).
[41]王建国.华中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探析[J].江汉论坛,2004(4).
[42]张泰山.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农民对减租减息的心态[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3]姜志良.试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J].学海,1990(Z1).
[44]牛崇辉.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J].沧桑,1995(4).
K265.1
A
1004—9975(2011)01—0074—04
2010-06-18
林 淼(1979—),女,陕西西安人,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陈福荣]